高校心理育人背景下园艺疗法的应用探析
张业甜
山东轻工职业学院 山东省淄博市255300
摘要:高校开展心理育人教育活动,多在学生群体背景下开展。园艺疗法虽源于个体心理咨询,但却有着良好的物质和组织基础,能够拓展高校心理育人思路和途径,提高学生参与度和覆盖面。本文旨在心理育人背景下,通过园艺疗法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及实施策略,探索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新模式,为高校心理育人模式的创新提供了新视角。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 园艺疗法 心理育人
一、园艺疗法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价值
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学生成长环境不断变化,叠加新冠疫情影响,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更加凸显。[ 教育部等十七部门关于印发《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生 心理健康工作专项行动计划(2023—2025年)》的通知 -《教育科学论坛》- 2023-06-30]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是高校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生心理健康工作,提升学生心理健康素养的重要课题。
2011年李树华教授主编出版《园艺疗法概论》,正式定义了园艺疗法,即通过植物、植物的生长环境以及与植物相关的各种活动,维持和恢复人们身体与精神机能,提高生活质量的有效方法。近年来园艺疗法也在我国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与应用,主要体现在理论研究、以园艺疗法为理念的景观设计表达、以校园及康复中心等机构为载体的应用实践等。[ 高彬,叶红蕊,连晓敏.园艺疗法在大学生心理成长中的应用体验 [J] 福建农林科技,2019(3):129-130]
目前,很多高校开设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但是由于方式方法过于单一,面对学生的多样化心理需求,仍无法得到有效的缓解,同时这些方式的实施更多注重知识的传递,忽略了学生的真实情感和丰富的生活体验。[ 梁广东,石凌云.园艺疗法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运用探析 [J]锦州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2):60]我校通过运用园艺疗法,开展“植愈花园”心理健康教育系列活动,探索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新模式,丰富心理育人工作内涵,旨在培育学生热爱生活、珍视生命、自尊自信、理性平和、乐观向上的心理品质和不懈奋斗、荣辱不惊、百折不挠的意志品质,以期在浸润学生健康心灵的道路上不断前行。
二、园艺疗法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实施过程
1.宣传教育为先导,着力营造“青预热”
近年来,随着“5·25大学生心理健康节”活动的深入人心,学期伊始,我校将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月活动纳入本学期学生工作要点,各院系提前“预热”,为推进活动效果提供了制度保障。其次,3、4月结合各大节日,例如花朝节、“三八”国际妇女节、植树节、清明节,推出“植愈花园”系列预热活动——“春暖花开 芳华永继”花朝节布贴画活动、DIY插花活动、“心灵植树节”种下心理健康树、制作手工菊花缅怀先烈等活动,营造了良好的心理活动氛围。再次,利用微信公众号,制作“植愈花园·花语心灵” 植物花语心理小课堂、“心灵驿站·心理健康知识小百科”向同学们普及心理健康知识。
2.课程教学为抓手,着力筑牢“主阵地”
发挥课堂教学主阵地作用,授予学生系统的心理健康知识技能。实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改革,将课程分为超星尔雅专家课程、团体训练活动、心理中心参观体验活动、学校心理活动、系院心理活动5个模块。将课程安排与“植愈花园·园艺操作”相结合,在5月份开展了校级第四模块“三件好事”7天打卡活动,即学生每天在微信或QQ等朋友圈打卡,记录在花园里从翻土到播种、从出苗到开花、从结实到收获的全过程,并配图文表达自己的心情,有效地将线上线下课程进行融合,学生参与度高。同时,园艺疗法注重情绪情感体验、注重实践与体验,在学生现实心理需求基础上提供了心理健康教育体验式学习的新途径,提高教育实用性。[ 孙媛媛,谌悦.园艺疗法在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意义探究[J]. 智库时代2019(2)]
3.特色活动为平台,着力创建“植愈品牌”
园艺疗法强调利用植物栽培或者园艺操作等活动,从其心理、身体等诸多方面进行调整的一种有效方法。以植物为媒介的园艺活动,能达到减缓精神压力,控制急躁情绪,树立自信心和自豪感的作用,使人能更好地享受大自然的乐趣。
我院在校区僻静处开垦了一片校园荒地,作为“植物栽培”和“园艺操作”平台,学生作为体验主体,邀请环境专业老师担任指导教师,引导同学们通过种植、除草、施肥、浇水、收获等劳动过程完成对生命的体验,感受生命力量。5月份集中开展了“植愈花园·园艺种植”、“植愈花园·绿植领养”、“植愈花园·青苗课堂”志愿服务活动、“植愈花园·手工立体花”制作等系列活动,充分利用共青团、学生社团的组织力量,多项活动同时发力,着力打造校园“植愈”系列心理活动品牌。
4. 身体力行为关键,着力打好“组合拳”
通过园艺疗法,有效地将心理健康教育置于“五育并举”总体格局中。“植愈花园·青苗课堂”志愿者走入社区,带领老人、孩子制作手工花,增强同学们助困帮扶的志愿服意识,育心于德;“植愈花园·花语心灵”小课堂,向同学们普及花卉心理健康知识,育心于智;“校园健康跑”活动,倡导学生每天慢跑2公里,在增强体质的同时释放压力,育心于体;开展“植愈花园·手工立体花”制作,帮助学生愉悦身心,育心于美;通过“植愈花园”系列园艺劳动,深耕“心”理念,播种新希望,育心于劳。
三、园艺疗法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主要成效
1. 创建心理健康活动“植愈品牌”
“植愈花园”心理健康教育系列活动面向所有在校生,同学们参与活动的热情高涨,参与人数达到1千余人次,活动受到师生、社会的广泛关注和一致好评,其中“植愈花园·青苗课堂”志愿服务活动被“鲁中网”、“学习强国”报道。“植愈花园”还极大的美化了校园环境,成为“网红打卡地”,有利于形成良好的环境育人心理氛围。举办“植愈花园·花圃展览”,让学生感受“赠人玫瑰,手有余香”的温馨。
2.实现课内外心理教学资源整合
通过教学课程与“植愈花园·园艺操作”相结合的形式,实现了课堂内外有互动、理论课程有呼应,线上线下有衔接,盘活了教学资源,提升了学生兴趣,提高了心理育人效果。第四模块“三件好事”7天打卡活动参与者的幸福指数平均比对照组提高5%,抑郁指数降低20%。
3. 织密学生心理健康“防护绿网”
我校重视学生心理健康工作,每月各班级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情况摸排工作。对心理重点关注对象实行“一人一档”措施,及时排查、及时跟踪、及时干预,坚持精准、动态帮扶。活动月开展期间,密切关注心理重点关注对象的参与情况,将“个体咨询”和“团体辅导”相结合,发挥“植愈花园”中植物作用于“五感”的特殊功能,帮助学生通过植物栽培、园艺劳动这一过程来释放心理压力,并找到正视自己以及克服心理障碍的关键点,在与自然的接触中感受生命的美好。
四、园艺疗法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活动体会
1.加强工作联动,提前宣教预热
采用园艺疗法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参与学生人数多、覆盖面广,要加强各部门工作联动,广泛调动各方面资源,提前谋篇布局,为推进活动的有效开展提前“预热”,形成更好的心理育人氛围。
2.整合教学资源,发挥朋辈效应
整合课内外、线上下课程,开垦荒地打造的“植愈花园”,更加贴近学生生活,扩宽了高校心理育人思路和途径,提升心理育人的覆盖面和广度。在团体活动情景中,能够充分发挥朋辈互助的作用,降低学生个体对心理咨询或治疗的抵触情绪,提升学生的主动参与度和配合度,有效地为学生心理健康成长赋能。
3.融合五育体系,创新教育模式
在“植愈花园”心理健康教育系列活动中融入以德育心、以智慧心、以体强心、以美润心、以劳健心理念,将心理健康教育置于“五育并举”总体格局,通过多渠道多举措,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构建高质量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
纺织工程系 张业甜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等十七部门关于印发《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专项行动计划(2023—2025年)》的通知[J].教育科学论坛.2023(6)
[2]高彬,叶红蕊,连晓敏.园艺疗法在大学生心理成长中的应用体验[J].福建农林科技,2019(3):129-130
[3]梁广东,石凌云.园艺疗法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运用探析[J]. 锦州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2):60
[4]孙媛媛,谌悦.园艺疗法在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意义探究[J]. 智库时代2019(2)
作者简介:姓名:张业甜,性别:女,出生年月:1989年7月,籍贯:山东淄博,民族:汉族,学历:硕士研究生,职称:讲师,研究方向:思政育人,单位:山东轻工职业学院,单位所在省市:山东省淄博市,邮编:255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