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背景下初中数学作业设计策略
宁霞
广西钦州市浦北县寨圩中学 535312
摘要:近年来,我国教育部门出台了一系列措施,旨在构建更加公平、高质量的基础教育体系。“双减”政策作为其中的重要一环,对于规范学校教育、减轻学生过重学业负担具有深远意义。在此背景下,初中数学作为基础学科之一,其作业设计方式亟需革新,以更好地适应新时代教育发展的要求,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关键词:双减;初中数学;作业设计
“双减”政策的提出对于初中数学教育而言,这不仅是对传统教学模式的一次重大考验,也是推动教育教学改革、提升教育质量的一个重要契机。面对这一新形势,如何科学合理地设计数学作业,既能够巩固学生的数学基础知识,又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创新能力,成为了每位数学教师必须深入思考和积极探索的问题。
一、明确目标定方向
明确的学习目标是指导学生有效学习的重要前提,它能够帮助学生建立起正确学习态度,促进其主动探索和积极思考,最终达到提高学习效果的目的。每个作业任务都应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帮助学生理解作业的目的,而不是简单地完成任务[1]。以“有理数的加减法”为例,教师可以设定一个具体的目标,比如“通过本次作业,学生能掌握有理数加减法的基本规则,并能够在不同的情境中灵活应用这些规则解决实际问题”。这样的目标不仅明确了学习的方向,更重要的是通过完成这些任务来加深对有理数加减法概念的理解,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教师可以在作业中设计一系列由浅入深、从理论到实践的任务,如首先让学生熟悉正负数的概念及其在数轴上的表示方式,然后通过具体的例子讲解如何进行有理数的加减运算,之后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比如计算温度变化、海拔高度差等。通过这样设计,学生不仅能够了解到有理数加减法的知识点,还能深刻体会到数学与日常生活紧密相连的一面,从而激发起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动力。最后,教师还可以通过设置小组讨论或合作学习的环节,鼓励学生们相互交流解题思路和方法,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同时培养团队协作能力。
二、层次分明设任务
采用分层设计的方法能够有效满足不同水平学生的学习需求,避免“一刀切”的现象,确保每位学生都能在适合自己的难度上获得成长。考虑到学生之间的差异性,作业可以分为基础、提升、拓展三个层次,让不同水平的学生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练习。以“几何图形”为例,在面向基础层的学生时,可以设计一些相对简单的练习题,比如识别常见的平面形状(圆形、正方形、长方形等)及其基本特征,例如边长、周长和面积的计算方法。这样的题目有助于学生牢固掌握几何学的基本概念,为以后更深入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对于提升层的学生,则可设置难度稍高的问题,如求解由多种基本图形组成的复合图形面积或不规则图形的边界长度。解决这些问题不仅要求学生能够灵活运用已知公式,还考验了他们的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技巧。通过这类练习,学生们能够加深对几何性质的理解。而对于那些寻求更高挑战的拓展层学生群体,教师可以布置更加复杂的探究任务,诸如研究图形变换规律或是验证某些几何定理的真实性。完成这些任务往往需要学生将多方面的知识融会贯通,并进行深层次的思考与创新性解答,这不仅极大促进了学生的智力发展,也激发了他们探索数学奥秘的兴趣。通过实施这种分层次的教学策略,每位学生都能在其适宜的发展阶段获得充足的实践机会和个人成长的空间,从而既保证了教学活动的有效性,又促进了个体差异化的学习进程。此外,这种方法还能让教师更加准确地把握每个学生的学习状态,为其后续的教学计划提供宝贵的参考信息[2]。
三、实践探索求真知
实践活动不仅成为了连接理论与实践的桥梁,还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展示自我、探索未知的机会,使他们在享受学习乐趣的同时,也能逐步建立起对数学学习的信心和热情。基于此,教师要设置实践性作业,鼓励学生通过实践活动来学习数学知识,如利用家中的物品进行测量、计算等,将抽象的数学概念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增强学习的趣味性和实用性。以“全等三角形”为例,教师可以设计一系列的家庭实践活动,鼓励学生利用家中的物品,如尺子、剪刀、纸板等,亲手制作各种形状和大小的三角形模型。通过实际操作,学生可以直观地观察到两个三角形在边长、角度等方面完全相等时,这两个三角形就是全等的。接下来,可以让学生尝试用不同的方法来验证三角形是否全等,比如将一个三角形的模型覆盖在另一个上面看是否完全吻合,或者使用尺子和量角器分别测量两边长和夹角是否相等。此外,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将全等三角形的概念应用到日常生活中去发现实例,比如建筑中的支撑结构、家具的设计、甚至自然界中的某些形态,都是全等三角形原理的实际体现。通过这样的作业实践活动,学生不仅可以加深对全等三角形性质的理解,还能学会如何将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中的问题联系起来,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开放创新激思维
在设置开放性的数学作业时,教师可以设计一系列问题来鼓励学生深入思考数学概念[3]。以此来提高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激发他们的创新思维及解决问题的能力。以“中心对称”为例,可以让学生们观察周围环境,记录下所有能够体现中心对称特性的物体或图案,并尝试解释这些实例为何被认为是中心对称的,这样的活动不仅帮助学生将抽象概念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也促进了他们对于中心对称性质的理解。进一步地,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创意设计作业任务,如“设想并绘制一个全新的、符合中心对称原则的标志”,在此过程中,学生需考虑美观性与实用性之间的平衡,以及如何让自己的设计更加独特而富有吸引力。此外,组织小组合作完成作业项目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比如要求各组围绕特定主题(校园文化、环保意识等)创作出中心对称的艺术作品或符号,并准备相关介绍材料展示其背后的故事与意义。通过此类作业活动,不仅加强了学生之间沟通协作的能力,还锻炼了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技巧。最后,鼓励每位参与者分享自己完成这项挑战的心得体会,包括遇到的问题及其解决方案,这样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反思习惯,使他们在未来面对其他难题时能够更加从容不迫。
结语:“双减”政策不仅为初中数学教学带来了挑战,同时也提供了改革与创新的契机。通过不断探索适合当前教育环境的作业设计方法,我们能够有效提升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未来,期待更多的教师和研究者共同参与到这一过程中来,共同努力,为实现更加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目标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刘湘雯.“双减”背景下初中数学作业设计优化路径[J].数学学习与研究,2024,(27):149-151.
[2]敏荣.“双减”背景下初中数学作业设计创新探究[J].学周刊,2024,(29):41-43.
[3]徐贤成.“双减”背景下初中数学作业设计的创新与实践探究[J].求知导刊,2024,(26):29-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