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初中德育工作实践与探索

作者

班月红

连南瑶族自治县寨岗中学 513325

摘要:本文着眼于初中七年级学生的德育工作,紧密结合班级实际状况,从关怀学生、订立班规、培育班干部、培育良好习惯以及协同开展教育等多个维度,阐述了德育工作的实践方法与探索历程,旨在为初中德育工作给予有价值的参考与借鉴。通过对相关教育理论的运用以及实践经验的归纳总结,着重强调了德育在学生成长进程中的关键作用。

关键词:初中德育;班级管理;关怀学生;家校协作;习惯养成

一、七年级班级情况剖析

以七年级为例分析,七年级学生男女生比例现普遍存在失衡现象。特殊学生群体值得重点关注,单亲家庭、留守儿童学生较多,从整体情况来看,学生们在生活习惯与学习习惯上存在诸多不足,比如垃圾随意丢弃、物品胡乱摆放、课堂上注意力难以集中、学习积极性不高等。这些问题既给德育工作带来了挑战,同时也明确了工作的方向。

二、德育工作实践策略

(一)关怀学生,营造和谐师生关系

学生刚进入初中,面临着适应新环境的难题。若要求过于严格,学生可能会因压力过大和思乡情绪而选择辍学;但要是要求太过宽松,又容易使学生养成散漫的不良习惯。苏霍姆林斯基讲过:“教育技巧的全部奥秘就在于如何爱护儿童。”[2, p.36]为助力学生顺利度过这一适应期,我积极主动地与他们交流沟通,及时了解他们的思想动态,分享他们的喜怒哀乐。通过这种方式,七年级大部分学生都能安心投入学习,没有出现因适应问题而辍学的情况,成功达成了 “进得来,留得住” 的目标。就拿七五班小蓝同学来说,刚入学时他性格十分内向,经过我多次耐心地交流沟通,他逐渐变得开朗,顺利融入了班集体。

(二)订立班规,规范学生行为准则

“无规矩不成方圆”,一套完备且便于操作的班规是构建良好班集体的重要基础。如今的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备受宠爱,娇生惯养,再加上当前教育环境存在一定限制,这无疑增大了管理的难度。所以,与家长进行沟通合作就显得尤为关键。在家长会上,我明确指出学生到校学习的首要任务是学会做人,其次才是成才,这两者相互促进,缺一不可。同时,向家长和学生详细阐述了班规的重要性,并介绍了具体内容,涵盖严禁乘坐存在安全隐患的车辆、禁止携带通讯及娱乐工具进入校园、严禁吸烟喝酒、规范物品摆放和作息时间、强调男女同学要正常交往、要求穿着校服以及始终将安全放在首位等。家长的理解与配合使得各项工作得以顺利开展,例如在校服征订工作中,全班同学无一例外都积极配合。班规不仅是学生的行为准则,更是班级管理的有力依据,只有切实落实到位,才能为良好班集体的建设奠定坚实基础。借鉴魏书生老师的班级管理经验可知,明确清晰的班规能够让班级管理工作更加高效。[3, p.55]

(三)用心选拔培养班干部

班干部对班集体有着 “以点带面” 和 “以面带面” 的关键影响,是班主任开展工作的得力助手。在选拔班干部时,要着重关注其号召力和自我管理能力,组建完成后还需用心培养。首先,要大力赞扬班干部的优点,宣传他们的先进事迹,帮助他们树立起威信;其次,定期召开班委会,在鼓励班干部大胆开展工作的同时,给予他们工作方法上的指导,要求他们在学习、生活和纪律等各方面严格要求自己,以身作则,力求在各个方面为全班同学起到模范带头作用;最后,培养班干部的团结协作精神,通过班干部这个小集体营造出正确、健康的舆论氛围,带动整个班集体形成良好的组织性、纪律性和进取心。以我所任教的班级七(5)班为例,开学之初,我全面了解了学生在六年级时的表现,任命表现突出的学生小陈为班长,再由她根据对同学们的了解推荐其他班干部候选人,经过考察后正式任命,定期组织班干部培训活动。事实证明,七年级五班的班委团队团结向上、执行力强,出色地完成了各项任务,真正成为了班级管理的中坚力量。

(四)培养学生良好习惯

初一阶段,整顿班级纪律,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学习习惯是班主任工作的重点,以我所任教的班级七(5)班为例,以下是我的一些做法:

1.抓课前准备:俗话说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针对课前预备铃响后,大多数学生依旧玩耍,对上课毫无准备的现象,我要求学生提前2分钟到达教室做好准备,并随机进行检查督促。经过一段时间的坚持,这已经成为学生们的习惯。

2.抓作业完成情况:开学初期,每天总有三四个同学经常不完成作业,因此,第一个月抓作业完成情况成为了我工作的重点。通过与学生多次谈心教育,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有了明显改善,基本杜绝了不完成作业的现象。

3.抓卫生保洁:针对教室卫生难以保持干净,学生随意乱扔垃圾的现象,我倡导 “卫生是靠保持出来的,而不是单纯打扫出来的” 这一理念,要求学生自行带走自己产生的垃圾,同时,给每个同学划分出各自的包干区,以此消除卫生死角。如今,教室始终保持整洁干净,学生也养成了良好的卫生习惯。在习惯培养方面,我参考了《习惯的力量》一书中关于习惯养成的理论,并将其运用到班级管理实践当中。[4, p.28-30]

(五)协同教育,汇聚教育合力

学生的成长受到学校、家庭和社会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教育并非仅靠班主任一人就能完成,需要教师团队共同努力。马卡连柯说过:“如果没有整个社会首先是家庭的高度教育素养,那么不管教师付出多大的努力,都收不到完美的效果。” [5, p.78]我经常与任课教师交流沟通,了解学生在思想品德、学习态度和生活纪律等方面的情况,同时也向他们汇报班级的动态和我的工作计划,邀请他们参与班级活动,争取他们的支持,共同做好班级管理工作。此外,家庭对学生的成长至关重要,为避免出现“5+2=0”(即学校 5 天的教育成果被家庭2天的影响抵消)的教育现象,我每周五都会通过微信群向家长反馈学校的要求以及学生在校的情况,促进家校合作,共同教育学生。例如在一次亲子活动中,家长和学生共同参与,不仅增进了彼此之间的理解,也促使学生朝着积极的方向转变。

三、结语

以上便是我在七年级班级德育工作中的实践与探索,时代在发展,每个时期学生的实际情况都有所不同,在德育工作的道路上,我们还有很多需要学习和改进的地方。我们只有不断的学习,不断的实践,才能提升自己的初中德育工作的质量,才能让学生的真正的成人成才。

参考文献:

[1] 雅斯贝尔斯。什么是教育 [M]. 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1.

[2] 魏书生。班主任工作漫谈 [M]. 桂林:漓江出版社,2005.

[3] 查尔斯·都希格。习惯的力量 [M]. 北京:中信出版社,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