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体育文化传承与创新的路径与策略研究
赵静
山东旅游职业学院 250200
摘要: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非遗体育文化根深蒂固,蕴含了深远的历史积淀与丰富的文化层次。本文将深入探讨非遗体育文化传承与创新的路径与策略,为相关学者提供参考。
关键词:非遗体育文化;传承与创新;路径;策略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现代生活方式的改变,年轻一代对传统体育热情逐渐减退,众多非遗体育文化正面临消亡的危机。因此,传承和创新非遗体育文化,对于保持社会文化多样性、确保传统文化的连续传承及增强社会凝聚力,具有不可忽视的意义[1]。
一、非遗体育文化传承与创新的路径
(一)学校教育
教育部门需汇聚教育专家、非遗技艺传承者与体育学者,合力编纂一套系统化、科学化且针对性明确的非遗体育教程。教程内容需覆盖各区域、各民族特色非遗体育项目,并依据学生年龄层次与认知特性精心规划。同时,学校应强化师资培训,通过专业研修班、邀请传承人讲座及现场示范等,全面提升教师教学技能与文化素养。体育教学中,教师应依据学生身心条件、兴趣及学习能力设计个性化教学计划。此外,学校还需将非遗体育文化融入校园文化建设,让学生在校园中时刻感受非遗体育文化的魅力,强化对非遗体育文化的认知。
(二)社区机构
社区机构应设立专项基金,用于支持非遗体育文化活动,资金来源可多样化,涵盖政府资助、社会捐助、企业赞助及居民集资等。凭借这些资金,定期聘请资深非遗传承人或专业导师至社区举办系统性培训,为居民提供正规且专业的学习途径。同时,鼓励居民自发组建非遗体育文化团体,成员可根据个人兴趣和专长,自主选择非遗体育项目进行深入学习与实践。团体应定期策划表演赛、交流研讨会和文化沉浸活动等,为居民搭建互动学习、经验分享和技艺展示的综合性平台,增强居民对非遗体育文化的认同感与归属感。如部分城市社区的太极拳团体,每周固定组织集体练习与交流活动,并积极参与社区间的竞赛与展示,营造了积极的传承环境。
(三)现代媒体
首先,在电视领域,打造高质量、深层次的非遗体育文化专题纪录片,深刻揭示非遗体育项目背后的历史背景、文化精髓、传承历程及技艺特色。借助专业拍摄技巧、高素质制作团队及引人入胜的叙述策略,将非遗体育文化的核心魅力呈现给广大受众。其次,在网络领域,设立专门的非遗体育文化官方网站及社交媒体平台,涵盖微信公众号、微博、抖音等。一方面,定期推送非遗体育项目的最新资讯、教学短片、活动综述、文化阐释等内容,以持续丰富的信息吸引受众关注;另一方面,利用直播平台对非遗体育活动进行现场直播,让观众能够借由弹幕、评论等渠道与主播实时互动,极大地提升其参与感。最后,积极融合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等尖端科技,为观众营造沉浸式的观赏体验。如运用VR技术,使观众仿佛亲临盛大的“那达慕”盛会,直观体验赛马、摔跤等赛事的激烈与震撼[2]。
二、非遗体育文化传承与创新的策略
(一)创新融合与发展路径
顺应现代体育产业发展潮流与市场需求,对非遗体育文化实施创新性发掘,全面预估风险并妥善应对。在推动非遗体育项目与旅游产业深度融合的过程中,务必坚持保护非遗体育文化纯粹性的原则,警惕过度商业化对文化内涵造成的侵蚀,确保非遗体育文化的传承根基扎实可靠。同时,深化对旅游市场的动态监测,紧跟市场需求变化,依据地域差异、年龄层次及消费群体特性,科学规划并设计多元化、个性化的旅游产品与线路。此外,构建完善的风险预警体系,制定详尽的应急响应计划,以有效应对旅游市场波动、自然灾害、公共卫生危机等不确定性因素对非遗体育项目推广及旅游产业发展的潜在冲击。如在旅游淡季,可面向本地居民推出多样化的非遗体育体验活动,通过优惠措施、文化推广等手段,激发本地居民的参与热情,提升项目知名度与影响力,从而夯实非遗体育文化的传承基础。
(二)融合现代元素
在维护非遗体育文化核心特质与独特韵味的同时巧妙融入现代元素,使其更贴近当代审美与生活需求。对传统武术进行创新编排,需确保武术的基本动作、技法及其深厚文化内涵完整保留,同时巧妙结合现代音乐、灯光效果及舞台设计,创造出具有强烈视觉震撼与艺术魅力的武术表演,将传统武术的刚劲与现代艺术的时尚元素无缝对接,使传统武术在传承中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吸引更多年轻一代关注和学习,为传统武术的传承注入新的生命力。在保留传统体育游戏基本玩法与规则的前提下,将现代科技与创新思维融入其中。如利用智能设备与传感器技术,对传统踢毽子游戏进行创新,开发出集计数、计时、竞技排名等功能于一体的新型游戏,显著提升游戏的吸引力与参与度,让传统体育游戏在当代社会中得以更好地传承与发展,成为连接过去与现在的文化纽带。
(三)深化国际交流
着力推进非遗体育文化的国际交流进程,制定周密详尽、切实可行的国际交流战略规划。在挑选国际赛事与文化展览活动时,需细致考量非遗体育项目的特质及目标受众的个性差异。针对竞技性强、观赏性高的非遗体育项目,如中国跤、龙舟竞渡等,可选择专业队伍参与国际体育赛事,与全球各地的运动员同台竞技,在展示中国非遗体育独特风采与高超技艺的同时,也为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体育文化交流搭建了平台,极大地促进了非遗体育文化在国际范围内的传承与传播。而对于文化内涵深厚的项目,如武术表演,则可亮相国际文化展览、艺术节等平台,向国际社会传递中国非遗体育文化的深厚底蕴。同时,携手开展一系列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文化合作项目,提升中国非遗体育文化的国际认知度与影响力。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携手,实施非遗体育文化保护与传承的国际协作项目,向全球推介中国非遗体育文化,促进多元文化的对话与交融[3]。
总结
综上所述,非遗体育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具有深远的意义,借助学校、社区、媒体等多种渠道,以及创新模式、融合现代元素、深化国际交流等策略,可以有效促进其繁荣发展,确保非遗体育文化在新时代背景下得以持续传承,为文化的繁荣与社会的和谐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郭旭,司红玉,任梦雨.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价值、困境与路径研究[J].辽宁体育科技,2024,46(3):105-110.
[2]赵莹."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研究[J].盐城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24,37(2):83-86.
[3]蒋鹏.体育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路径探索[J].当代体育科技,2024,14(19):113-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