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基于新课标下小学体能大课间活动设计与实施策略探究

作者

洪晓明

广东省茂名市为民路小学 525000

引言: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新课标更加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尤其是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的培养,小学阶段是学生身体发育和运动习惯养成的关键时期,体能大课间活动作为学校体育的延伸和补充,能够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运动时间和机会,有助于提高学生的体能水平,培养学生的运动兴趣和习惯,当前小学体能大课间活动在设计和实施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如活动内容单一、缺乏趣味性、组织管理不到位等,影响了活动的质量和效果,所以,基于新课标对小学体能大课间活动的设计与实施策略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新课标下小学体能大课间活动设计的原则

(一)科学性原则

体能大课间活动的设计应充分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运动技能形成特点,体现科学锻炼的原则,根据各年级学生的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差异,合理安排训练内容、强度和时间,避免过度疲劳或运动损伤,比如低年级以基础动作训练为主,高年级则可适当增加耐力和力量训练,确保活动既有效又安全,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二)趣味性原则

为提升学生的参与热情,活动设计应注重趣味性,将体育锻炼与游戏、竞赛相结合,比如开展“接力运球”“跳绳比赛”“障碍闯关”等富有趣味的项目,让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练,增强锻炼的积极性和持续性,营造轻松愉快的氛围,激发学生对体育活动的兴趣,培养终身锻炼的良好习惯。

(三)多样性原则

体能大课间活动内容应形式多样,涵盖跑、跳、投、攀爬等多种运动类型,满足不同学生兴趣和能力的需求,同时结合季节变化、传统节日等元素,设计如春季跳绳赛、冬季长跑挑战等特色活动,使体育锻炼更具新意和文化内涵,增强学生的参与感和归属感。

(四)安全性原则

安全是开展体能大课间活动的前提条件,学校应在活动设计、场地布置、器材使用等方面全面考虑安全因素,制定详细的安全预案,教师要提前检查场地与器材,加强学生安全教育,明确活动规则与注意事项,安排专人负责现场管理,及时处理突发情况,确保每一位学生在安全、有序的环境中进行锻炼。

二、新课标下小学体能大课间活动的设计内容

(一)热身活动

热身活动是体能大课间的重要开端,有助于提高学生身体温度,预防运动损伤,教师可组织学生进行慢跑、关节活动操、韵律操等简单而有趣的运动,激活全身肌肉和关节,提升灵活性与协调性,比如设计一套节奏欢快、动作简单的韵律操,让学生在音乐伴奏下愉快地完成热身,为后续运动做好充分准备。

(二)体能训练项目

根据新课标要求和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应科学安排多样化的体能训练项目,耐力方面可开展长跑、接力跑;力量训练可设置俯卧撑、仰卧起坐、立定跳远;灵敏性训练则可跳绳、踢毽子、运球绕杆等方式进行,多种项目的有机组合,构建系统化、趣味性强的体能训练体系,全面提升学生身体素质。

(三)放松活动

体能大课间结束后,应安排适当的放松活动,帮助学生缓解疲劳、恢复身体机能,教师可带领学生进行深呼吸、静态拉伸、轻柔走动等放松动作,使心率逐渐恢复正常,肌肉得到舒缓,同时营造轻松愉悦的氛围,让学生以舒适的状态结束锻炼,增强对体育活动的积极体验。

三、新课标下小学体能大课间活动的实施策略

(一)加强组织管理

学校应高度重视体能大课间活动的组织与实施,成立由校领导、体育教师、班主任等组成的专项管理小组,明确分工,落实责任,形成科学高效的管理体系,制定详实的活动计划和应急预案,确保每次活动有组织、有内容、有安全保障,同时加强对体育教师和相关工作人员的专业培训,提升其组织协调能力和教学水平,确保活动质量,建立健全管理制度和运行机制,推动体能大课间活动规范化、常态化开展,真正发挥其增强学生体质、促进全面发展的积极作用。

(二)营造良好的活动氛围

营造积极向上的校园体育文化氛围,是激发学生参与体能大课间活动的重要手段,学校可以校园广播、宣传栏、主题班会等多种形式,广泛宣传体育锻炼的意义和价值,提高学生对体能活动的认识和参与热情,同时设立“运动之星”“阳光班级”等评选机制,对表现突出的学生或班级给予表彰和展示机会,增强学生的荣誉感和集体意识,此外还可以组织师生共同参与的趣味运动会、挑战赛等活动,增强互动性与趣味性,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爱上运动,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

(三)注重个体差异

在开展体能大课间活动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学生的身体素质、运动基础和兴趣爱好,做到因人而异、因材施教,对于身体素质较弱或运动能力较差的学生,应适当调整活动强度和难度,给予更多关注和指导,帮助他们建立信心、逐步提升体能;而对于身体素质较好、运动能力强的学生,则可以设计更具挑战性的项目,如拓展训练、团队竞技等,满足他们的运动需求,激发更高层次的参与热情,分层分类的教学与活动安排,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在适合自己的节奏中获得成长与发展。

(四)加强家校合作

家庭是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支持力量,所以在体能大课间活动的推进过程中,必须强化家校协同育人机制,学校可家长会、微信家长群、家访等方式,向家长宣传体能锻炼的重要性,并及时反馈学生在校的运动表现,引导家长重视孩子的身体健康,同时鼓励家长在家中为孩子创造良好的锻炼环境,督促其坚持每日锻炼,学校还可定期举办“亲子运动会”“家庭健身打卡”等活动,邀请家长走进校园,与孩子共同参与体育项目,增进亲子关系,也进一步提升家长对学校体育工作的理解与支持。

结论

基于新课标下小学体能大课间活动的设计与实施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学校、教师、家长和学生共同努力,在设计过程中,要遵循科学性、趣味性、多样性和安全性原则,设计出丰富多样的活动内容;在实施过程中,要加强组织管理,营造良好的活动氛围,注重个体差异,加强家校合作,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小学体能大课间活动的质量和效果,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未来还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和实践,不断完善小学体能大课间活动的设计与实施策略,为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张红芳 . 有效开展大课间活动的策略研究 [J]. 当代体育科技 , 2012(32):2.DOI:CNKI:SUN:DYKJ.0.2012-32-031.

[2] 唐明 . 大课间体育活动整体设计与实施策略探究 [J]. 当代体育 ,2021(6):0054-00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