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原地区隧道施工关键技术研究
杜福乐 张居峰
山东天齐置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引言
随着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深入推进,西藏、青海、四川高原地区的交通基础设施建设逐步提速,隧道作为穿越高山、峡谷的重要工程手段,其建设规模不断扩大,技术难度不断加大。高原隧道施工所面临的问题具有独特性和挑战性,不同于中低海拔地区的常规隧道施工。首先,高原地区普遍存在高寒、低气压、氧含量低等特殊气候条件,不仅影响施工人员身体健康,也对材料性能和施工工艺带来严峻考验;其次,该地区地质条件复杂多变,常伴随断层破碎带、岩爆、涌水、泥石流、冻胀等不良地质现象,极易引发安全事故;再次,由于高原地形起伏大、交通不便、建设周期长、物资运输困难,导致施工组织管理难度高、施工成本大幅增加。因此,研究高原地区隧道施工的关键技术,掌握适应性强、效率高、安全可控的施工方法,成为保障高原隧道工程顺利推进的核心内容。本文以典型高原隧道工程为依托,从地质环境适应、施工技术优化、机械设备调整、材料性能改进及安全监测保障五个方面,系统总结当前高原隧道施工中的关键技术路径,并对其未来发展方向进行展望,力求为类似工程提供理论参考与技术支撑。
一、高原特殊地质与气候条件对施工的影响与对策
高原地区隧道施工首先必须面对独特的地质与气候环境。该区域地形崎岖复杂,岩体发育不均匀,常见断层、褶皱、破碎带、岩溶与滑坡等地质灾害,同时由于海拔高,气温低,年平均气温多在 0% 以下,冬季更可达到 -20℃甚至更低,加之空气稀薄、紫外线强烈,使得施工效率大打折扣,安全风险陡增。首先在围岩稳定控制方面,由于高原地质常呈现高应力状态,极易诱发岩爆、掉块、冒顶等现象,对支护设计提出更高要求。采用超前地质预报、分级开挖控制、短进尺施工以及高强度锚杆喷护等手段,可以有效保障开挖面的安全性。同时,根据岩体等级灵活调整初期支护厚度与支护参数,使支护系统具有足够的适应性和变形容忍度。其次,针对高原缺氧对人员和设备的影响,在施工组织上应配备供氧设备、合理安排作业班次,并通过封闭管理、临时营地供暖、工人体检与轮换制度等措施保障施工人员身体健康。
二、高原隧道爆破与开挖施工的关键控制技术
高原隧道因地质复杂、岩石坚硬而对爆破开挖提出了更高要求。传统爆破技术在高原环境中存在震动大、粉尘浓、片帮严重、作业空间狭窄等问题,亟需通过工艺优化加以解决。首先,在爆破设计方面,应采用光面爆破或预裂爆破技术以减少对围岩扰动,提高成型质量,特别是在稳定性较差或紧邻构筑物区域更应加强控制爆破设计。合理布孔布药、调整炸药类型、优化起爆顺序是提升爆破控制精度的重要措施。采用电子雷管起爆系统可显著提高爆破精度与安全性,减少误差引发的不稳定破碎带。其次,针对高原施工条件,建议使用高能低毒炸药,以提高爆破效率同时降低对环境与人员的危害。由于高原气压低,炸药爆速与爆压会有所降低,应通过调整药卷直径与装药结构实现补偿。
三、通风与安全保障系统的构建与优化策略
通风问题是高原隧道施工中的重要环节,由于空气稀薄、氧含量低,在封闭的隧道空间内容易出现氧气不足、有害气体积聚、粉尘超标等情况,对施工人员的身体健康和作业效率构成直接威胁。尤其在爆破作业后,空气中含有大量的氮氧化物与二氧化碳,必须迅速进行换气清除。为此,高原隧道施工必须建立高效可靠的通风系统,并根据隧道长度、作业规模与气象条件实时调整通风方式。目前多采用射流风机结合正压送风的通风系统,并在关键区域增设反风装置与供氧设备,确保新鲜空气均匀送达工作面。
四、高寒地区混凝土施工技术与耐久性提升措施
在高原高寒环境下进行混凝土施工面临凝结缓慢、强度发展滞后、易冻害等难题,若控制不当,极易造成初期裂缝、界面剥离、早期脱壳等质量问题,影响结构耐久性与使用寿命。为应对这一问题,需从原材料选配、施工工艺控制、保温养护等方面进行系统优化。原材料方面,应选用低碱性硅酸盐水泥,添加适量粉煤灰或硅灰以提升混凝土密实性和抗冻性,外加剂宜采用低温适应型高效减水剂与缓凝剂,控制水胶比在合理范围,避免水分蒸发过快或内部结冰。施工过程中,采用加热搅拌与热水配料的方式提高混凝土入模温度,同时运输罐与泵送管道应有保温措施,确保混凝土在运输与浇筑过程中温度不低于5℃。
五、施工组织优化与高原机械装备适应性研究
高原隧道施工不仅要面对自然条件挑战,还需应对施工资源组织困难与设备适应性差等问题。首先,高原地区交通不便、物资补给周期长、施工周期受气候限制大,需采用模块化、预制化与装备化施工思路提高组织效率。在施工组织模式上,应推行“平行作业、流水施工”模式,合理分区分段,提升资源调配效率;同时建立应急物资储备系统和多重供应链通道,确保关键材料设备按时供应。在施工机械选择方面,应优先选用具备高原适应能力的设备,如耐低温启动系统、加强型液压系统、抗紫外涂层与供氧驾驶舱等装备配置,满足高寒高海拔环境下的可靠运行需求。
结论
高原地区隧道施工受地质环境与气候条件双重制约,施工过程复杂、风险高、周期长,迫切需要一整套科学、系统、适应性强的关键技术体系。本文系统分析了高原隧道施工所面临的主要挑战,从围岩控制、爆破开挖、通风系统、混凝土施工及装备适应性五个方面,提出了有针对性的关键技术与优化措施。研究表明,通过强化地质预测、优化施工参数、改良材料配比、引入高原专用设备及信息化监测手段,能够有效克服高寒缺氧环境对隧道工程施工的影响,提升工程质量与施工安全水平。未来,高原隧道施工技术将向更高程度的信息化、绿色环保、智能装备与人因工程融合发展,为我国高原地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提供更加坚实的技术支撑。
参考文献:
[1] 张镜剑 . 长隧道中隧道掘进机的应用 [J]. 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 ,2001,(03):40-49.DOI:10.19760/j.ncwu.zk.2001.03.009.
[2] 张璠琦 , 温法玺 , 刘金良 . 高原缺氧严寒地区小断面长隧洞施工技术 [J].铁道建筑技术 ,2001,(05):26-29+0.
[3] 邱玉良 , 王素梅 . 高原隧道的设计与施工问题 [J]. 中国铁路 ,2001,(12):15-17+4.DOI:10.19549/j.issn.1001-683x.2001.1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