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德性动力的培养探析
叶春秀
云南农业职业技术学院
一、大学生学习德性动力内涵和类型结构
德性动力作为内在驱动力,对大学生美德培育发挥了重要作用,在道德认知的基础上进一步形成情感认同和意志强化,最终转化为道德信念和道德理想,转化为持续道德行为,这也将助力于大学生自觉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精神追求、外化为实际行动。
(一)德性动力的内涵
所谓德性就是道德品性,是人区别于动物而形成的一种社会属性,马克思也认为社会属性是人的本质属性,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高职院校的学生也是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主体,他们通过各方面的学习,掌握学习之法和技能,培育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其目的不仅仅是为了获得知识和技能,更是在潜移默化中获得了一种善、快乐和幸福。人可以通过做合乎德性的事而成为有德性的人,人类德性的产生和发展便可以由外在的约束转化为内在自觉主动的过程,从而在行为中表现出独具的道德品质。大学生学习的德性动力是指大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会产生除知识之外的德性需要,不管是依靠主观能动性养成的德性,还是受到客观环境影响形成的德性,都可以推动自己产生接受和践行道德规范的力量,从而让其端正态度,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和巩固良好的的道德品性。德性动力是大学生德性品质中十分重要的环节,动力就是对事物运动和发展的推动力量,德性动力是德性与动力的结合,它是大学生进行自主道德活动的前提和基础,是大学生立志成才,知行合一的精神支撑和力量。
(二)德性动力的类型结构
亚里士多德将灵魂分为理性和非理性部分,将德性相应就划分为了两种:理智德性和道德德性,他说“德性并不是肉体的德性,而是灵魂的德性。”。理智德性,也称之为知德,是心智方面的,主要通过教导、教育而形成发展,是一种沉思的生活,对思想加以思想,需要时间和经验,它帮助人们选择并实现合乎德性的目的,即提供实现的手段和方法,是一种培养的结果。道德德性,也称之为行德,是道德方面的,是通过习惯养成,形成离不开人的本性,它可以让非理性部分变为理性,通过理性的约束,不断完善使人具有自我管理、自我完善的能力。与之相对应的德性动力也就可以分为道德德性动力与理智德性动力,学生学习的动力一种是内在的、自发的动力,是学生主动的学习,是学生内因发挥作用的一种学习状态,另一种是被动的、外在的动力,两种动力都能助力大学生培养德性。
二、大学生德性动力培养的实践路径
“德性是一种优良的道德品质 , 德性问题是道德领域的一个核心问题”。青年大学生要努力培养德性,努力成为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这是我们党在新时代提出的育人目标 , 也是新时代大学必须承担的时代使命。虽然今天受到个人主义、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等错误思潮的影响,导致人们忽略了德性的培养。因此,在今天引导和帮助大学生形成正确的德性认知、激发积极的德性情感、树立坚定的德性意志和培养稳定的德性行为尤为重要,特别是培养学生的德性动力,由此引导学生投身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一)理智德性动力提升道德修养
“道德修养,主要是指人们在道德品质、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习惯等方面进行的自觉的自我改造、自我陶冶、自我锻炼和自我培养功夫。”道德修养一方面需要下功夫,只有经过长期的努力、学习、提升,才能不断形成道德品质和道德境界。在中国古代曾经有过很多道德修养的具体方法,孔子提出过“克己”“修己”和“慎独”,也具体提出过“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的修养方法,孟子也提出“善养吾浩然之气”的方法,如果要提升道德修养需要不断地努力,终身致力于到达这个目标。马克思主义特别强调道德修养的方法是与实践相联系,在亚里士多德看来则需要达到中庸之道。从中西方学者的一些观点中不难看出,作为理智德性,主要通过学习、省察克治、积善、慎独等方式帮助人们选择并实现合乎德性的行为,通过不断的培养形成的结果。依靠理智德性动力推动人们将道德原则转化为内在的道德品质,不断自我完善,形成较高水平的道德修养。
由于追求真理过程中往往要具备较强的批判性思维和逻辑思维,学会培养自己的质疑精神,善于分析论证结构,在道德的培养过程中也亦如此,不能人云亦云,但当前大学生存在一定的群体极化倾向,容易受到大多数人的影响,从而缺少自己的思考和体悟,这就需要将认知、情感、意志相统一,需要不断地额学习和实践形成道德认知生态圈,同时转化为自己认同的道德要求,最终不断强化。这个过程需要发挥好社会教育的引导作用,学校教育的主阵地作用,家庭教育的基础性作用,不断培育激活德性动力的主体,形成有机协同互动关系,增加大学生接收正确世界观价值、人生观、价值观的渠道,丰富大学生的精神世界,通过外部环境的塑造助力内在品质的形成。此外,大学生只有自动进行自我改造、自我陶冶、自我锻炼和自我培养,才能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真正将道德认识转化为更高层次的道德修养。
(二)道德德性动力塑造道德人格
“道德人格,就是具体个人的人格的道德性规定,是个人的脾气习性与后天道德实践活动所形成的道德品质和情操的统一。”道德人格也是人和动物最根本的区别,道德人格标示着个人的道德品性,如果成为道德沦丧的人,那也便成为了“衣冠禽兽”,和动物一样只具备自然属性了。道德人格的塑造可以依靠原初的习惯不断得以强化,而理智德性动力正是通过强化习惯和后天道德实践,达到塑造道德人格的。正如“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终身都可以践行的标准便是“忠恕之道”,这也是孔子“仁爱”思想实践方法,所谓“忠”就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有仁德的人,自己立身,才能让他人立身,自己事业通达,也让他人行得通,只有个人培育了了良好道德品质,形成一种终身践行的行为习惯,才能将其变为动力影响他人。所谓“恕”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指自己不愿意的,不要施加给别人,设身处地推己及人,进而形成良好的社会风尚。理智德性动力可以帮助大学生形成正确的道德认识,在不断地道德实践活动和认识过程中,每个人都会形成自己的道德人格,每个大学生就可以形成哪些应当做,哪些不应当做,哪些社会赞许的,哪些是社会所批驳的等这方面的正确认识,这也是长期耳濡目染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影响下所形成的。而后逐渐成为道德人格的外化部分,即道德情感,它影响自己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甚至比道德认识更具有稳定性和持久性。一旦形成稳固的道德人格,其中道德意志就起到关键作用,加速实现知情意的统一,并且大学生的道德意志也不会轻易发生改变,最后也就变成了道德信念,被自己终身遵守和践行。
今天,社会思潮影响了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正确形成,自媒体的发达和接触信息渠道的多元化等因素增加了不良和不实信息的传播,在多重因素的影响下,对正在成长的大学生群体产生了一定程度的冲击,不利于大学生培养道德人格,因此培养大学的道德人格尤为重要,通过理智德性动力塑造优良的道德教育,这就需要高校、社会、国家共同发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但这也需要大学生个人的自我修养达成,在这个时代中自觉担负起青年人的责任和使命,从而塑造道德理想人格。
(三)多场域联动打造德性动力
理智德性,依靠教导、教育而形成认知,道德德性,通过习惯养成,形成理性约束。要促进大学生从认知到认同再到行为的转变,需要依托社会、高校、家庭和大学生自己形成多场域的联动机制。从社会层面分析,大学生当前处于多元负责的社会环境中,容易受到不良信息的影响,从而形成错误的道德认知。马克思也曾经强调过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一旦脱离社会环境,人将和动物没有任何区别,社会环境对我们的影响是一生的,多措并举将错误的、歪曲的、落后的、保守的、反动的社会思潮彻底清除,给予大学生干净的社会环境。其次高校作为立德树人的重要场所,是培育学生德性的重要渠道,德育一直以来都是高校的重点建设领域,要将立德树人贯穿到学校教育的方方面面,着力与社会教育联动,解决大学生实践转化断层的困境,内外协同形成常态化实践机制。家庭教育是大学生获得德性动力的第一个场所,而且培养出来的道德人格和道德信念也是最稳固、最持久的,健康、正确的家庭教育观念、良好的家教、家风更利于大学生道德品质的养成。除了这些外在动力之外,大学生的自我修养也很重要,首先便是培养德性动力,涵养高尚的道德品格。在不断的社会交往、实践中形成正确的道德认知和道德判断,拥有最起码的辨别是非善恶的能力,在复杂环境中有理性分析的能力,从而不断亲近善,亲近真善美,自觉抵制恶和假恶丑,尊崇美德,形成正向的道德认同和道德情感。最后通过道德实践,通过学思并重、慎独自律、省察克治、知行合一等方法,不断在实践过程中逐渐形成道德意志和道德信念。
通过德性动力的培养,结合多场域联动机制,发挥大学生自我修养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实现大学生的道德修养从认知到认同,从实践到引领的转变,不但强化了美德的培养,也强化了大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三、培育大学生德性动力的意义
“理性主义伦理学非常注重知识对美德的前导作用,认为人的美德有赖于理性提供的知识作为行动前提。”德行动力与知识是相辅相成的过程,知识的获取是大学生的内在需求,同时也为未来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做准备。培养德性动力的整个过程就是培养学生学习的自律性,把他律转化为自律,外在约束转化为内在约束,转化为主体自己的意志约束,从而获得美德成为对社会有益的好人。能人和好人的双重品质,也是德性和知识互相配合的结果,德性是主体自身致力于追求的道德需要,是主体自己希求的一种境界,道德德性指引着学习前进的方向,通过习惯和不断的经验积累引导人们做出正确的判断。道德德性以理智德性中的明智为基础,只有明智和智慧能使人选择正确的目的,最后达到完满性。在学习的动力构成要素中二者是不可或缺的。
培养大学生的德性动力可以实现自身的全面发展,促进个体的全面觉醒,也为自己奠定终身学习的目标,打通了知情意行的一体化,成为心怀国之大者。2019 年4 月 30 日,习近平在纪念五四运动 100 周年大会上指出:“青年是整个社会力量中最积极、最有生气的力量,国家的希望在青年,民族的未来在青年。”大学生的德性动力的培养直接关系到大学生道德品格的养成,更是直接关系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因此,引导和帮助大学生深刻认识到,依靠德性动力塑造道德人格,提高道德修养对于人生的重要性,在学习系统知识的同时,还要通过内驱动力获得德性知识,并在实践中不断锤炼个人品德。新时代的大学生是有理想、有信念、能够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在助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中,是可以将错误的价值观转化为正确的德性动力,用自己的所学助力乡村振兴、为国家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作出贡献。
参考文献:
[1] 张应杭 . 伦理学概论 [M]. 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 2009.12
[2] 罗国杰 . 伦理学 [M]. 北京:人民出版社 2014.1
[3] 王夫营. 大学生德性培育研究[D]. 广西师范大学2019
[4] 习近平. 在纪念五四运动 100 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N]. 人民日报,2019-05-01
[5] [ 古希腊] 亚里士多德. 尼各马科伦理学[M]. 苗力田译.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3:24
作者简介:姓名:叶春秀(1991 年2 月),女,汉族,云南华坪,硕士学历,助教,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方向。,650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