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小学数学教师课堂提问行为的现状与优化研究

作者

王文贤

泗洪育才北辰学校  223900

引言:课堂提问贯穿小学数学教学始终,是教师获取教学反馈、引导学生学习的重要途径,有效的课堂提问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其数学思维与解决问题的能力,然而在实际教学中小学数学教师的课堂提问行为存在许多不合理之处,如提问缺乏针对性、启发性不足等,这些问题制约了小学数学教学质量的提升,所以深入研究小学数学教师课堂提问行为的现状并提出优化策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小学数学教师课堂提问行为的现状

(一)提问频率失衡,学生思考时间受限

在小学数学课堂中教师的提问频率往往存在明显的失衡现象,部分教师为了追求教学进度在课堂上频繁提出问题,导致学生几乎没有足够的时间进行深入思考;而另一些教师提问过少,课堂互动不足,难以调动学生的思维活跃度,即便教师给予学生一定的思考时间也多为短暂的几秒钟,无法满足不同层次学生对问题的理解与解答需求,这种时间分配上的不合理削弱了学生独立思考和探究问题的能力,影响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使得提问流于形式,难以真正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二)提问类型单一,难以激发思维深度

当前小学数学教师在课堂提问中倾向于使用记忆性和封闭式的问题,忽视了对学生高阶思维能力的培养,这种提问方式主要关注知识的再现,缺乏启发性和开放性,难以引导学生进行分析、推理、判断等深层次的思维活动,久而久之学生容易形成被动接受知识的习惯,缺乏主动探索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未能根据教学内容灵活设计多种类型的提问,导致课堂思维训练的广度和深度不足,制约了学生逻辑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发展,降低了课堂教学的整体质量。

(三)提问对象集中,忽视学生个体差异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不少小学数学教师倾向于将问题集中在少数表现积极或成绩优异的学生身上,忽视了班级中其他学生的学习需求,这种提问对象的集中化现象使部分学生长期处于被忽视的状态,缺乏参与课堂的机会,进而降低其学习积极性与自信心,每位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思维方式各不相同,教师若不能兼顾全体学生将难以实现因材施教的教学理念,长此以往会拉大学生之间的学习差距,还会影响课堂氛围的公平性与和谐性,阻碍整体教学质量的提升。

三、小学数学教师课堂提问行为的优化策略

(一)合理控制提问频率,给予学生充分思考时间

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合理控制提问频率,确保学生有足够的时间思考问题,提问过于频繁会让学生感到压力,无法深入思考;提问频率过低会使课堂氛围沉闷,学生参与度不高,教师要把握好提问的节奏,在学生思考问题遇到困难时给予适当的提示和引导,帮助学生逐步深入思考。

在苏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教学中,教师在讲解完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公式后提出一个问题:“一个长方形的长是 8厘米,宽是5 厘米,它的周长是多少?”然后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进行计算和思考,在学生思考过程中教师巡视课堂,观察学生的解题情况,对于有困难的学生给予适当的提示,如“先回忆一下长方形周长的计算公式是什么?”经过一段时间的思考大部分学生都能正确计算出答案,教师再进一步提问:“如果已知长方形的周长和长,如何求宽呢?”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拓展学生的思维。

(二)丰富提问类型,激发学生思维活力

教师应丰富提问类型,除了记忆性和理解性问题外还应增加应用性、分析性、评价性和创造性问题,应用性问题能让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情境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分析性问题能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评价性问题能让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评价和判断,提高其批判性思维能力;创造性问题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在苏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三角形》的教学中教师除了提问“三角形的定义是什么?”“三角形有哪些特征?”等记忆性和理解性问题外还提出了以下问题:“如何利用三角形的稳定性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比较等边三角形、等腰三角形和一般三角形的异同点。”“你认为哪种三角形在实际生活中应用最广泛,为什么?”“能否设计出一个具有特殊功能的三角形结构?”通过这些不同类型的提问激发了学生的思维活力,培养了学生的综合能力。

(三)关注全体学生,尊重个体差异

教师在课堂提问中要关注全体学生,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不同学生的学习能力、学习风格和兴趣爱好各不相同,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不同层次的问题,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参与到课堂提问中来,对于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可以提出一些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激发其潜能;对于学习能力一般的学生可以提出一些基础性的问题,帮助他们巩固所学知识;对于内向或学习困难的学生要给予更多的鼓励和关注,引导他们积极参与课堂提问。

在苏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多边形的面积》教学中教师设计了一系列不同层次的问题,对于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教师提问:“如何推导梯形的面积公式?能否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推导?”对于学习能力一般的学生教师提问:“已知梯形的上底、下底和高,如何计算它的面积?”对于内向或学习困难的学生教师提问:“在梯形中上底和下底有什么特点?”通过这样分层提问的方式让每个学生都能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回答问题,增强了学生的学习自信心。

结论:

小学数学教师课堂提问行为的现状存在许多问题,如提问频率失衡、提问类型单一、提问对象集中、提问后反馈不足等,这些问题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效果和思维能力的发展,通过合理控制提问频率、丰富提问类型、关注全体学生等优化策略可以有效改善小学数学教师的课堂提问行为,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在今后的教学中小学数学教师应不断反思和改进自己的课堂提问行为,为学生创造更加良好的学习环境。

参考文献:

[1] 王红梅 . 小学数学课堂提问现状及对策研究[D]. 天水师范学院,2024.

[2] 杨红兵 . 寻找消逝的”提问力”— —小学数学课堂提问现状及改进策略J]. 教育艺术 , 2024(2):12-12.

[3] 小学教育 . 小学高段数学课堂提问现状及优化策略研究[D].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