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抚顺地方文化融入中职语文课堂教学的实践研究

作者

王岩

辽宁省抚顺市第一中等职业技术专业学校  辽宁抚顺  113003

职业教育强调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培养学生的地方认同感与建设家乡的使命感。《中等职业学校语文课程标准》(2020 年版)强调语文教学要开发具有地域特色的学习资源,提高学生语文实践能力,提升人文素养。笔者所在的抚顺市拥有深厚多元、特色鲜明的地方文化资源,是宝贵的教育教学素材库。在语文教学中探索地方文化与核心素养培养的契合点,能够增强中职学生的文化底蕴、乡土情怀和职业素养。

一、抚顺地方文化资源的教育价值

(一)历史文化底蕴

抚顺是清王朝的发祥地,满族文化的兴起之地,相关的历史遗迹(赫图阿拉老城、清永陵、萨尔浒之战遗址)、历史记载、传说故事(如老罕王传说)等资源丰富。

语文教学中通过多种形式的活动能够帮助学生理解满族文化、清前历史对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贡献,认识抚顺在中华历史进程中的重要地位,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

(二)红色文化基因

从日俄东北战争到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新中国建设,抚顺在民族危亡、民族复兴的的不同时期,涌现出对中华民族产生深远影响的英雄和历史人物,彰显了不屈不挠的战天斗地的抚顺精神。平顶山惨案纪念馆、抚顺战犯管理所旧址陈列馆、雷锋纪念馆、西露天矿坑,都在诉说着抚顺人英勇无畏、一往无前、无私奉献、开拓创新的崇高精神。抚顺的红色文化,对学生进行深刻的爱国主义教育与价值观塑造。

(三)非物质文化遗产

抚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主要有满族剪纸、满族地秧歌、传统节庆习俗等,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在语文课堂上可以引导学生学习生动形象的方言词汇、民间谚语、歌谣,感受其韵律美与生活智慧;赏析剪纸、秧歌等艺术形式的独特美感。深入理解满族及地方民俗文化的内涵。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审美能力,认识非遗保护的重要性,促进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四)特色产业文化

煤精雕刻、琥珀加工是抚顺的特色产业,在阅读教学、写作教学中可以吸纳相关内容,让学生了解抚顺的特色产业文化,学会鉴赏煤精、琥珀艺术品的造型之美,提升审美能力。深入理解煤精雕刻和琥珀加工中蕴含的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对接未来职业所需的专注、耐心、创新等品质。

二、抚顺地方文化融入中职语文教学的实践路径

中职语文教学中地方文化融入不可生硬,要结合学科特点及学生认知规律,采取多样策略,自然渗透,增强学生地域文化认同感。

(一)阅读教学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融入抚顺地方文化,不仅能激活学生的情感共鸣,提升学生对文本解读的深度与兴趣,还能够有效增强学生的地域文化认同感与归属感,进而强化语文核心素养的培育。在教学莫言的《卖白菜》时,学生对上个世纪 60 年代的生活理解不够深刻,在课堂教学中引入抚顺籍当代作家张洁的散文《挖荠菜》进行对比阅读,向学生介绍张洁在抚顺的生活经历及写作成就,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研讨文本,加深学生对过去生活的感受,也增强了学生对抚顺本土文化的兴趣。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还可以将抚顺地方方言与普通话进行对比,进一步规范书面及口语表达的规范化标准化,让学生了解地方方言的通俗化、生动化特点。布置任务让学生寻找满族地名,探讨地名的由来,加深对满族文化的了解,进一步了解家乡、热爱家乡。

(二)口语表达教学

在口语表达教学中融入抚顺地方文化,能够实现语言能力培养与文化传承的双重目标。

满族文化是抚顺地方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满族地秧歌、满族剪纸、皮影戏等艺术形式,不仅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还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和民族精神。口语表达《介绍》课堂教学中,教师采取分组形式,布置调研任务,让学生对抚顺的红色文化、非遗技艺和煤精琥珀工艺等本土元素进行调研,搜集资料,筛选信息,最终选派代表进行口语交流。这种教学内容的改革不仅能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还能增强其对本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雷锋精神是抚顺红色文化的核心,其“一颗钉”的刻苦钻研精神、“一团火”的无私奉献精神,是中职学生学习和践行的重要榜样。在口语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讲述雷锋的故事、抚顺“百姓雷锋”获奖者的故事,从而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道德素养。通过模拟雷锋纪念馆解说等活动,将爱国主义教育具象化,帮助学生理解雷锋精神的历史内涵,同时锻炼叙事性口语表达。

(三)写作教学

在写作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通过查阅资料、实地考察、采访等方式,深入了解本地文化、民俗、特产,引导学生围绕本地文化展开写作,增加教学内容的生动性与实用性。让学生撰写《我眼中的满族风情》《满族剪纸艺术》《满族饮食文化》,撰写煤精、琥珀工艺品说明书、工艺流程介绍、科普小品文等。写作教学中还可以整合抚顺历史文化、红色文化、非遗、特色产业资源等,设计一条有创意的抚顺文化一日游路线,并撰写详细的解说词,为家乡的发展助

力。

在写作教学中,指导学生积累雷锋的事迹作为写作素材,并运用到作文写作中,弘扬雷锋精神,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西露天矿是亚洲最大的露天矿坑,开采已有百年历史,其生态修复过程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典范。在写作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围绕西露天矿的变迁进行写作,通过实地考察与资料收集,感受地方文化的魅力,激发写作兴趣,提升学生的观察力与写作能力,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将抚顺丰富多元的地方文化资源——从厚重的历史文化、光辉的红色文化、鲜活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到独特的产业文化深度融入中职语文课堂教学,教学内容贴近学生生活经验和地域背景,学习活动形式多样、实践性强,极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热情,教学吸引力增加。不仅有助于提升学生的文化认同感与语文核心素养,也有助于传承与弘扬地方文化,是提升中职语文教学实效性、增强学生综合素养的创新之举和有效路径,为中职语文教学注入新的活力。

参考文献 :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中等职业学校语文课程标准(2020 年版)》[S].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2020.

[2] 抚顺市教育委员会,抚顺市教育研究中心 .《学雷锋读本》[M]. 沈阳 :辽宁教育出版社,1991.

[3] 曾令美,邓连彩,郑延益 .《新课程标准下传统文化融入中职语文课程思政的路径探讨》[J].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21(30):175-1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