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新课标引领下核心素养与文化自信的融合教育研究

作者

周晓吟

广东省汕头市潮南区峡山义英初级中学 515144

引言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22 年版)》提出英语学科核心素养包含语言能力、文化意识、思维品质、学习能力,“文化意识”的培养要引导学生了解中外优秀文化,树立对中华优秀文化的认同感和文化自信。初中英语教学是语言和文化传递的重要场所,要以教材为依托,把培育核心素养与建构文化自信结合起来,促使学生在语言学习中实现“文化认知 + 精神成长”双重发展。

一、核心素养与文化自信的内涵关联

英语学科核心素养是一个有机整体,语言能力是用语言交流的基础,文化意识是语言运用的文化视角,思维品质是语言表达的逻辑性和深刻性,学习能力是语言发展的支撑力。而文化自信,是学生在对比中学习时,对外部文化了解的基础上,对于自身民族文化的认同和推广。二者的融合逻辑在于:文化自信的培养要靠语言能力做载体(靠文化内容的理解、表达来完成);反过来,文化自信又会促进语言学习(学生在文化认同的推动下更愿意去提高自己的语言运用能力),这样就形成了“语言- 文化- 思维- 自信”的良性互动。

三、教材内容中核心素养与文化自信的融合体现

(一)Unit5:What a Delicious Meal!——饮食文化:语言与文化的共生场

本单元围绕“美食制作”,Listening 板块是“制作土豆泥(Mashedpotatoes)”的对话,Speaking 板块要描述食物制作过程。饮食也是一种文化的载体,饮食的种类中西有着很大的区别,中国的菜肴讲究色香味形,做法五花八门,而且中国饮食往往和节令以及风俗有着紧密的关系(春节吃饺子、端午吃粽子……),而西方饮食则讲究原汁原味,制作工艺更为规范化,烘焙和煮都是常见的做法。

在教学时可以借助单元内容引导学生既可以从中国传统美食的制作入手如 "Dumplings(饺子)" 的制作,可以联系到 "SpringFestival(春节)" 团圆文化,在语言输出时传递我们的中华饮食文化,也可以从西方传统节日 "Mashed potatoes(土豆泥)" 的制作和中国的 "Chinese MashedTaro(芋头泥)" 做比较,从而体会西方文化的饮食特色。这样不仅提高了学生语言表述能力的语言能力,还有利于提高在文化对比、以及本土文化的展示中的对中华饮食文化自信的文化自信、文化意识。

(二)Unit6:Plan for Yourself——职业规划:文化价值观的隐性传递

单元主题为“ 未来规划”,Listening 话题是“ 梦想职业”,Speaking 话题是“未来打算”。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职业选择和人生规划,体现出不同的文化价值观,中国文化重视“家国情怀”,青年的选择经常与国家发展、文化传承相关联,非遗传承师、乡村教师、航天工程师等;西方文化看重“个人兴趣和多元选择”。

教学中可以设计任务:让学生用英语表达自己的梦想职业,并且联系中国的社会需求说明理由。例如学生表达“我想当一名a traditionalChinese medicine doctor(中医)”的时候,可以引导学生讲述中医“阴阳平衡”的文化理念以及当今的价值。通过开展这样的活动,学生既在锻炼自己用英语表达诸如“The future is going to”之类的句型表达(语言能力),又可以进一步培养思辨能力,思辨职业选择和社会文化的关系(思维品质),同时也进一步认识中华职业价值观和文化的传承,厚植文化自信。

(三)Unit7:When Tomorrow Comes— 未来预测:文化视角下的发展展望

本单元的写作主题是“未来预测”,Listening 的内容是“即将发生的事”,Speaking 要求对未来的预测。中国文化中的“天人合一”,“可持续发展”,给未来带来一种独特的视角;西方文化对未来的想象总是和科技的突破,个人的自由联系在一起。

在教学时可以结合中国的成就(“双碳”目标、人工智能发展、乡村振兴等)来让学生用英语预测“China's Future in...2049”。学生在使用“Simple Future Tense(will)”表达时(语言能力),会自然而然地加入中国的“绿色发展”,“共同富裕”的文化理念,与西方人对于未来的想象的差别(文化意识),从而在对自己祖国未来的积极期待中,形成文化自信和民族认同感(思维品质与文化自信。

四、教学实践中融合核心素养与文化自信的策略

(一)主题式探究:从单元主题到文化核心

以教材单元主题为起点,探究其中的文化因素。Unit5 围绕“美食”,可以开展“中国饮食文化周”活动,学生分组用英语制作“传统美食手册”(包含食材、做法、文化典故等),并举办“中外美食文化比较”辩论赛,学生们在准备和辩论的过程中需要运用自己的语言能力阐述清楚自己的观点,比较东西方饮食文化的差别在于食材的选择,烹饪的方式,餐桌的礼仪等方面来理解饮食文化背后的是怎样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思维品质),对外介绍中国的美食文化的时候会更自信。

(二)任务驱动型:语言实践中文化传递

设计有语言运用、文化表达的任务。就 Unit6“职业规划”而言布置给外国笔友写一封信,介绍自己的梦想职业以及中国文化对这一职业的影响;就 Unit7“未来预测”来说开展“未来中国文化名片”英语演讲比赛,要求学生用英语阐述“哪些中国文化元素会在将来影响世界”。任务驱动时,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与文化自信也在同时得到发展。

(三)多元化评价,看重文化表达和自信展现。

在作业、在测试和课堂评价时,注重语言知识的学习也看重学生的文化表达准确以及文化的自信。如口语评价增加“文化故事讲述的流畅度、感染力”等维度,写作评价看重“文化观点表达的逻辑性、文化认同度”等,以评价来引导学生在学习语言的时候主动融入文化自信的传达之中。

结语

总的来说,在新课标指引下,把核心素养同文化自信有机结合到初中英语教学里,这不仅是落实课程目标的主要途径,也是培育学生全球视野以及本土文化根基的切实行为。教师应以教材为载体,借助于主题挖掘,任务驱动,多元评价,引导学生在语言使用当中感受文化差异,认识中华文化的价值,从而达到由“语言技能习得”走向“文化主体性建构”的跨越。它既需要教学策略的创新,又需要教师对文化内涵有深刻的认识,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既有语言又有文化自信的新时代学习者。

参考文献

[1] 张立 . 核心素养视角下的初中英语教学策略 [J]. 天津教育,2023(27):80-82.

[2] 蔡青青. 基于核心素养的初中英语教学策略[J]. 中学生英语,2023(34):15-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