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校共育在小学德育工作中的运用路径探究
黎智权
广东省汕尾市海丰县陶河镇中心小学
一、引言
在新时代教育背景下,小学德育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小学阶段是学生价值观与人格形成的关键期,德育不仅关系个人成长,也关乎社会责任感的养成。仅依靠学校力量难以全面达成目标,家庭教育在其中同样不可或缺。家校协同作为学生成长的关键支点,能够有效提升德育实效。本文将从价值意蕴、现实困境与优化路径三个方面展开探讨,以期为小学德育工作提供借鉴。
二、家校协同视角下小学德育的价值意蕴
(一)学生健全人格养成的重要保障。
小学阶段是学生道德观念和行为习惯形成的起点。学校能够通过课堂教学、班级活动和校园文化等方式为学生提供系统化、规范化的德育教育;而家庭则在生活日常和亲子互动中发挥着潜移默化的影响。二者相辅相成,共同塑造学生的思想品德和行为规范。家校协同能够避免教育割裂与脱节,使学生在学校和家庭两个环境中形成一致性的道德体验,从而更好地促进健全人格的养成。
(二)教育资源互补与优势共享的途径。
学校在德育中占有专业优势,教师具备相对系统的理论知识与教育方法,但由于教育时间有限,学生的大部分生活还是在家庭中度过。家庭则提供了长期性、连续性的教育环境。如果家校能够紧密配合,学校可以将先进的德育理念传递给家长,指导其科学施教;家长则可以利用日常生活中的具体情境,将学校的教育要求延伸到课外。这样不仅实现了资源的互补,也能提升教育的一致性与有效性。
(三)良好教育生态体系构建的基石。
教育是系统工程,不仅需要学校和教师的专业投入,也离不开家庭和社会的协同支持。家校共育有助于形成目标一致、责任共担的教育氛围,推动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的有机融合。这种良性的教育生态,不仅能促进学生在认知、情感、意志等多方面的协调发展,还能减少因家庭与学校教育理念不一致而引发的矛盾与冲突,为小学生的全面发展营造和谐环境。
三、小学德育家校共育实践中的困境分析
(一)理念层面的认知偏差与协作意识不足。
在实践中,部分家长和教师对家校共育的认识仍停留在表面。部分家长认为学校是教育的主体,家庭只需负责生活照料;一些教师则把家校共育等同于布置任务和监督完成。这种认知偏差导致双方对德育责任缺乏全面认识,进而削弱了协作意识。结果往往是家长被动配合,教师独自承担主要任务,德育目标难以全面实现。
(二)沟通机制的缺陷与信息交互不畅。
当前家校沟通仍主要依赖传统的家长会、电话联系或微信群交流,这些方式虽然能够传递一定信息,但往往停留在形式化层面,缺乏深度互动。尤其是在日常教育中,缺乏个别化、即时性的交流渠道,使得家校双方难以及时掌握学生的真实状况。其次,不少学校在家校沟通中更强调学生的学习成绩和课堂表现,而忽略了对学生心理健康、道德品质、社会交往等方面的关注。家长则往往将重点放在成绩提升上,对德育问题投入不足。这种沟通内容的片面化,导致双方对学生德育发展缺乏全面认识,难以形成有针对性的合力。
(三)德育内容与方法滞后,创新性不足。
在许多学校,德育仍以传统的说教式教育为主,缺乏生动性和互动性。家庭教育中,一些家长依然依靠经验或权威进行简单化的道德灌输。这种缺乏创新的教育方式与当代学生的成长需求和社会发展趋势存
在脱节,容易造成学生对德育内容的抵触,教育效果打折扣。尤其是在信息化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广泛,如果德育方式不与时俱进,就难以对他们产生足够吸引力。
四、推动小学德育家校共育的优化路径
(一)更新教育理念,凝聚家校协同共识。
首先,应通过教师培训、家长讲座、教育论坛等方式提升教师和家长的德育意识。学校要积极宣传科学的教育理念,让家长意识到家庭教育对孩子德育发展的重要作用;同时,教师也要理解家庭在学生成长中的独特价值。双方应从“单向配合”转变为“共同承担”,在理念上达成共识,为实践层面的合作打下坚实基础。
(二)健全沟通机制,构建高效互动平台。
学校可借助信息化手段建立多样化的沟通平台,如家校互动APP、学生成长档案系统、线上家校课堂等,方便家长随时了解学生在校情况。沟通内容应当覆盖学生的学业表现、心理状态、品德发展等多个方面,避免片面化。同时,要重视面对面的深度交流,定期开展家长座谈、开放课堂,让家长更直观地了解孩子的成长状态,从而提高沟通的实效性。
(三)丰富德育内容,增强学生价值认同。
在内容上,应不断引入贴近生活和时代发展的主题。例如,将劳动教育、红色文化、生态文明、公共责任等内容融入课堂与实践活动,使学生能够在真实情境中理解德育内涵。家庭也可以通过日常生活中的小事,如家务劳动、邻里互助、公益活动等,引导孩子树立责任意识和社会关怀。只有当德育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结合时,才能激发他们的内在认同和参与热情。
(四)改进教育方法,提升德育育人实效。
在方法上,学校可采用项目化学习、角色扮演、情境模拟、社会实践等方式,让学生在体验与探索中形成道德认知。家庭则应以身作则,通过言传身教、亲子共读、共同活动等方式影响孩子的品德养成。家校双方应在方法上形成互补和一致,使学生在多维度的教育实践中得到全面锻炼,从而提升德育的整体实效。
五、结语
小学德育作为立德树人的重要环节,需要家庭与学校形成合力。当前,小学家校共育在理念、沟通与方法上仍存在不足,但其价值意义不可忽视。通过更新教育理念、健全沟通机制、丰富德育内容和优化教育方法,可以有效推动小学德育目标的实现。未来,应进一步探索家校协同的长效机制,推动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深度融合,共同为学生健全人格与综合素质的提升提供坚实保障。
参考文献
[1] 家校共育理念下小学德育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应对策略研究[J]. 蔡锦润 . 名师在线 ,2024(08)
[2] 郑露露 . 家校共育视域下小学德育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 中华活页文选 ( 教师版 ),2025,(09):172-174.
[3] 中小学家校共育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J]. 陈思 . 试题与研究 ,2023(01)
[4] 家校共育培养小学生德育核心素养的策略[J]. 张希国. 甘肃教育研究 ,202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