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 “生活化实验” 设计与学生探究能力培养路径
郑中凡
湄潭县湄江二小 564100
小学科学课程中开展“生活化实验”是推动学生科学探究能力培养的重要途径,通过将日常生活中的现象、材料引入课堂,让实验活动变得具体、生动,既贴近学生的认知经验,又能激发他们的好奇心,这有助于学生主动观察、动手实践和提出问题,从而形成探究意识,生活化实验不仅丰富了课堂形式,还为学生提供了自主探究的机会,逐步提升他们的问题解决能力。
一、小学科学 “生活化实验” 设计的概述
小学科学“生活化实验”设计旨在通过将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与科学实验相结合,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科学原理,并激发他们的探索兴趣,这类实验强调将学生熟悉的生活现象、材料、工具引入课堂,使抽象的科学知识变得具体、生动;在设计过程中,教师需根据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选择合适的实验内容,并通过简明的实验步骤引导学生动手操作,进行观察、记录、分析,生活化实验不仅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还能提升他们的科学思维能力 [1]。在这一过程中,学生通过亲身参与,逐步形成自主探究的意识,培养批判性思维,此外这类实验还注重与日常生活的联系,使学生感受到科学的实用性,激发他们主动学习的动力,从而增强学习的兴趣。
二、小学科学学生探究能力培养的重要意义
小学科学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具有深远意义,它能够促进学生科学素养的提升,科学探究强调提出问题、假设验证、实验操作、结果分析,这一过程不仅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力,还帮助他们形成系统的逻辑思维,通过探究活动,学生能理解科学知识的生成过程,而不仅仅是被动接受结论,从而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同时探究过程注重合作交流,学生在小组活动中学会倾听、表达、共享观点,逐渐养成良好的团队协作精神,为今后的学习和生活奠定基础[2]。探究能力可以培育学生创新精神,小学阶段是学生好奇心最旺盛的时期,通过科学探究活动,学生能够发挥想象力,敢于提出新问题,尝试多样化的解决方法,在探究中,学生会体验到不断试错与改进的过程,这种经历能有效增强他们的抗挫折能力,同时探究活动与现实生活紧密相连,使学生逐渐认识到科学与社会的密切关系,增强将所学知识应用于生活实践的能力,探究能力不仅是科学学习的核心要求,也是培养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
三、小学科学 “生活化实验” 设计与学生探究能力培养路径
(一)生活现象选题
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生活化实验的设计应立足于学生日常生活中的常见现象,从而增强他们的认知亲切感,以生活现象作为实验选题,不仅能够使学生开展科学探究,还能帮助他们理解科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的本质规律;从理论上看,这种选题方式契合了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核心思想,即学生在已有经验基础上主动建构新知识,通过对生活现象的观察和实验验证,学生不仅能学会提出问题,还能在实践中形成科学思维方式,例如当学生遇到生活中常见的物体倾斜、滑落现象时,教师若能抓住这些直观而熟悉的情境加以引导,就能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在这一过程中,生活化实验起到桥梁作用,将抽象的科学原理通过具体现象加以展示,帮助学生在动手、动脑的结合中形成科学素养,因此从生活现象选题出发,不仅能够提高实验设计的可行性,还能有效促进学生探究能力的持续发展[3]。在讲授“斜面”这一科学内容时,教师可以从生活中常见的斜坡现象入手,例如滑梯、坡道或推车上坡等情境,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利用斜坡推物体比直接抬起来更省力?这一问题紧密联系学生的日常经验,极易激发探究兴趣,在具体的生活化实验可以设计为:让学生用相同的物体分别通过不同高度与长度的钭面
(如书本搭建的斜坡)进行移动,并用弹簧测力计测量所需的力。通过实验对比,学生能直观发现斜坡越长,所需的力越小,但移动的距离却变长,在分析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理解力与距离的关系,并总结出钭面的省力原理,这不仅体现了“从生活现象选题”的思路,还帮助学生理解科学原理,通过亲身体验,学生既学到了科学知识,又提高了提出问题、收集数据、分析结论的探究能力。
(二)情境化问题导入
在小学科学“生活化实验”的设计中,情境化问题导入是一种有效的教学策略,它能够将学生的生活经验与科学探究自然衔接起来,从而增强学习的主动性,情境化问题导入符合教育心理学中的情境学习理论,即知识应在真实的生活情境中习得,当学生面对一个具体而熟悉的问题情境时,容易产生认知冲突,这正是激发科学探究的最佳契机,教师在导入环节通过提出贴近生活的问题,不仅能激发学生兴趣,还能为实验的展开提供合理的逻辑起点,例如在引导学生学习“光学”相关内容时,如果直接讲述光的折射原理,学生可能感到枯燥;但若通过生活化的问题情境——如“为什么放大镜能让字变大?”——则能迅速引发学生的思考,可见情境化问题导入不仅是实验设计的起点,更是培养学生质疑精神、探究意识、科学思维的重要途径,它能使学生主动投入实验,形成更高效的学习体验。在教授“放大镜”相关知识时,教师可以从生活中的常见现象创设问题情境进行导入,例如,教师可以先展示一张字迹很小的报纸,提问学生:“字太小看不清,该怎么办?”随后出示一枚放大镜,引导学生观察,通过实际体验激发他们的好奇心;接着提出具体问题:“为什么放大镜能让字变大?是不是所有物体通过放大镜看都会变大?”这些贴近生活的问题能迅速调动学生的思维,形成探究动机;接下来的实验环节,教师可以让学生利用放大镜观察不同物体,并记录放大效果的差异,再进一步引导他们用光路实验探索凸透镜成像的原理,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不仅通过操作获得了感性经验,还在教师引导下逐步抽象出科学概念,学生实现了从生活现象到科学原理的自然过渡,不仅理解了放大镜的工作原理,还提升了提出问题、设计实验、分析现象的探究能力。
四、结语
通过“生活化实验”的设计,学生不仅能够加深对科学概念的理解,还能激发他们的探究兴趣,无论是从生活现象选题,还是通过情境化问题导入,都是促进学生科学素养提升的有效途径,这不仅增强了学习的趣味性,也为学生提供了自主探索的机会,通过不断的实验,学生能够培养批判性思维的能力,为他们未来的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因此“生活化实验”不仅是一种教学手段,更是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重要路径。
参考文献
[1] 李想. 学习进阶视域下的生活化实验教学探究[J]. 小学科学,2024(1).
[2] 孙金花 . 让科学生活化实验落到实处 [J]. 小学科学:教师 ,2020(3):2.
[3] 张淼 . 从生活角度出发开展实验教学 [J]. 小学科学 ,202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