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人与AI 共生”主题科幻习作的教学设计及价值引导研究

作者

夏颖

重庆市涪陵区荔枝希望小学 408000

引言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 年版)》提出“能根据需要,用书面语言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达自己的见闻、体验和想法”“能借助不同的媒介表达自己的见闻和感受,学习发现美、表现美和创造美”。习作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是儿童认识世界、表达自我的方式。

一、“人与AI 共生”主题科幻习作在教学中的应用

(一)激发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

以“人与 AI 共生”为主题的科幻习作可突破现实的限制,促使学生去构建充满奇幻色彩的未来世界,学生可以大胆想象 AI 在生活中充当助手以及情感伙伴的角色,或者设想其在医疗等领域所呈现出的创新应用。在进行创作时,学生需要充分发挥自身的想象力,自由地构思场景、精心地塑造角色以及巧妙地设计情节 ⌊1⌋ 。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些 AI前沿案例,并组织学生开展头脑风暴活动,以此来启发学生的思维,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可打破常规的认知模式,挖掘出有创意的灵感,这可激发学生对未知世界的探索欲望,还可以切实有效地提升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力,为学生未来的创新实践奠定坚实的思维基础。

(二)培养批判性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以该主题来创作科幻习作,学生要直面 AI 与人类互动过程中出现的诸多问题,像是 AI 伦理以及数据安全等方面。在创作故事的时候,需要对问题的成因和影响进行剖析,并且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例如,在构思 AI 失控情节时要对算法漏洞以及人为因素加以思考,然后给出应对的策略。这可促使学生主动运用批判性思维,从多个角度去审视问题,借助逻辑推理以及合理假设来构建故事、化解矛盾,在写作过程中锻炼批判性思维与问题解决能力,养成在现实生活中理性思考以及积极应对问题的习惯。

(三)促进跨学科学习和科技理解

“人与AI共生”这一主题涉及计算机科学、伦理学等多个学科领域,学生若想使所创作的故事真实且合理,需要主动去学习如 AI 工作原理之类的计算机知识,还要了解像AI 对社会结构的影响这类社会学知识,以及 AI 与人类情感交互方面的心理学知识,把多学科知识融入创作过程中,学生可打破学科之间的壁垒,实现知识的融会与贯通。在研究创作期间深入领会 AI 技术的本质、发展趋势以及潜在影响,提高对科技的认知,提升自身的科技素养,以便适应未来的科技社会 。

二、“人与AI 共生”主题科幻习作的教学设计

(一)确定教学目标和预期成果

教学目标主要集中在知识、能力以及情感这三个维度。在知识方面,学生要掌握 AI 的基础概念、核心技术以及伦理方面的争议。能力上,借助创作实践,提高想象力、批判性思维、跨学科知识运用能力以及问题解决能力。情感层面,引导学生以辩证的态度看待 AI 发展,激发其对科技伦理的思考。预期的成果有:学生可独立完成一篇主题为“人与AI 共生”且逻辑清晰、情节新颖的科幻习作,在习作里体现对 AI 与人类关系的深度思考,借助课堂展示与交流,清晰地阐述创作思路和观点,展示运用多学科知识构建科幻世界的能力,最终实现综合素养的提升。

(二)选择和分析适合的科幻作品

在挑选作品的时候需要兼顾经典以及前沿,要注重主题契合度以及思想深度,经典的作品像艾萨克・阿西莫夫所著的《我,机器人》,它借助机器人三大定律来探讨 AI 伦理边界,前沿作品例如电影《机械姬》,是以图灵测试作为核心,呈现出AI 与人类之间复杂的情感博弈,在分析作品时,引导学生去关注作者怎样设定 AI 与人类的关系,如何借助情节冲突来揭示科技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比如 AI 失控、人类过度依赖等情况。借助对作品的世界观构建、角色塑造以及矛盾设计进行拆解,可帮助学生理解科幻创作的逻辑,为他们自身的创作积累素材与灵感,加深对 “人与 AI 共生” 这一主题的理解。

(三)设计课程活动和教学方法

1. 讨论和辩论

针对“人与AI 共生”相关存在争议的话题来组织讨论和辩论活动,像“AI 是否应当拥有人权”以及“人类是否会被 AI 替代”这类问题,教师提前准备好资料,引导学生从科技、伦理、社会等多个角度去思考,在讨论期间鼓励学生表达自身观点,引用案例来进行佐证。辩论环节会设置正反两方,借助逻辑攻防来锻炼学生的批判性思维以及语言表达能力。比如,以“AI 在医疗领域的利弊”作为辩题,学生需要结合医学知识以及 AI 技术的特性来展开论述,在思想相互碰撞的过程中深化对主题的认识,拓宽创作的思路[3]。

2. 角色扮演和情景模拟

构建“人与AI共生”的多种场景,像是未来家庭环境、智能办公区域、星际探索团队等,安排学生分别饰演人类角色以及 AI 角色,模拟二者之间的互动情况。例如,模拟 AI 家庭教师和学生的日常交流,探讨教育模式发生的变化,或者模拟人类宇航员与 AI 助手在太空任务里的协作与矛盾。借助角色扮演,学生可深入体验AI 对人类生活所产生的影响,理解不同立场的需求和矛盾之处,为科幻故事创作积攒真实且生动的情节素材,培养共情能力与场景构建能力。

3. 创作自己的科幻故事

创作环节运用“三阶推进法”,引领学生借助头脑风暴,融合课堂讨论以及阅读积累来确定故事主题与核心矛盾,构建故事框架,规划角色设定、情节发展以及世界观,完成初稿并给予修改完善,教师给出创作指导清单,像是“AI 特性与人类关系的合理性检查”“情节冲突的逻辑性校验”等,以此帮助学生提高作品质量。鼓励学生相互分享草稿,开展同伴互评,在交流之中优化故事创意与表达。

(四)评估和反馈机制

评估运用多元评价体系,其中包含教师评价、学生自评以及互评,教师会从主题深度、情节创意、逻辑结构以及语言表达等多个维度进行打分,同时撰写详尽的评语,明确指出其中的亮点以及改进方向,学生进行自评时需要对照创作目标,反思自身在知识运用以及能力提升方面所获得的收获与存在的不足。在互评环节中,学生依据评分标准相互点评,学习他人的长处。反馈依靠“一对一指导+ 集体讲评”的形式来开展,针对共性问题集中进行讲解,对于个性问题则单独给予辅导,以此保证学生可清晰地了解自身的优势以及改进路径,推动其持续进步。

三、“人与AI 共生”主题科幻习作的价值引导策

(一)强调人与AI 共生的伦理和道德问题

在以“人与 AI 共生”为主题的科幻习作教学里,教师引领学生深度思索AI 技术背后所潜藏的伦理道德困境,借助对 AI 数据隐私出现泄露、算法存在偏见、情感方面有欺骗等诸多问题展开分析,以此让学生在进行创作的过程中去剖析人类与 AI 进行交互时的道德界限究竟在哪里。教师可结合现实当中的具体案例,像人脸识别技术被滥用、AI 生成虚假信息这类情况,启发学生在创作的故事里构建冲突以及相应的解决方案,鼓励学生去设定 AI 的行为准则,赋予 AI 一种“不伤害人类”的基本逻辑,又或者设计出人类监督 AI 伦理的机制,凭借这样的方式让学生在创作过程中加深对科技伦理的认识,明白技术的发展需要以道德规范作为前提条件,防止陷入伦理危机之中。

(二)探讨AI 技术对社会和个人的影响

在教学过程当中引导学生从宏观以及微观这两个层面去深入剖析AI 技术所产生的影响,在社会层面而言鼓励学生在习作里面呈现出 AI对于就业结构、教育体系以及社会秩序所带来的变革,例如 AI 取代传统岗位引发的失业潮,又或者是智能教育系统所带来的学习模式革新。在个人层面重点关注 AI 对人类情感、思维方式以及生活习惯所造成的改变,比如人类过度依赖 AI 使得自主思考能力出现退化,抑或是 AI 成为情感寄托引发的孤独感。借助创作学生可更加全面地认识 AI 技术的双面性,培育多角度分析问题的能力,以此在现实生活当中理性看待AI 所带来的社会变化。

(三)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人文关怀

以“人与 AI 共生”作为主题的科幻习作是培育学生社会责任感以及人文关怀的优质载体,教师可引导学生于创作之时关注弱势群体在AI 时代的状况,例如老年人如何适应智能生活、残障人士能不能得到AI 公平的帮助等,鼓励学生设计出温暖的故事结局,借由 AI 技术解决社会问题,传递人文。创作 AI 辅助贫困地区儿童教育的故事,或者构建 AI 帮助孤寡老人重新找回生活乐趣的情节,在构思故事的进程中,学生可以体会到科技发展的最终以便服务人类的主旨,提高社会责任感,树立起用科技向善的观念。

(四)促进学生对科技发展的积极态度和适应能力

面对飞速发展的 AI 技术,帮助学生构建积极态度以及适应能力意义重大。在习作教学里,激励学生去畅想 AI 的积极应用场景,例如 AI在环境保护、疾病防治、太空探索等方面发挥作用,以此呈现科技发展拥有的无限可能性,引领学生于故事中构思人类与AI 协同进化的情节,比如人类借助 AI 提升认知能力,AI 在人类引导下持续优化。经由创作这类饱含希望的科幻故事,学生可消除对 AI 的恐惧和抵触情绪,认识到人类与 AI 并非处于对立关系,可携手推动社会进步,以开放且乐观的心态去拥抱科技变革,主动提高自身的科技适应能力。

结语

“人与 AI 共生”主题的科幻习作在语文教学而言有着独特价值,能提升学生写作能力,优化思维品质,还可以引领学生深入思索科技与人类的关系,培育社会责任感以及人文关怀精神,借助科学的教学设计和价值引导策略,学生在创作里可以突破学科界限,实现知识的融会贯通,以辩证且积极的态度去看待AI 发展。

参考文献

[1] 方振龙 . 逆向设计视角下的小学习作教学策略探索 [J]. 小学语文教师 , 2024, (12): 74-77.

[2] 汤靓亮. 习作教学项目化设计实践探索 [J]. 小学教学参考, 2024, (31): 77-79.

[3] 张玲 . 可视化学习视域下语文习作教学创新设计探索 [J].成才之路 , 2024, (30): 116-118.

作者简介

姓名: 夏颖 出生年月: 性别:女 籍贯: 邮编: 单位: 职称: 学历: 研究方向: 小学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