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职业技能等级认定质量管理中常见问题与改进分析

作者

祁慧丽

山西省职业技能鉴定中心 山西省临猗县 030000

引言

技能人才是人力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技能人才评价工作上承人才培养,下接人才就业,导向指引和桥梁纽带作用十分关键。高质量的技能评价可以准确衡量劳动人员的技能水平,为用人单位选择人才提供依据和帮助,促使劳动力市场的合理运转,加快产业的转型与升级。当前,职业技能等级认定已成为评价技能人才水平的主要载体和方式,其质量管理尤为重要。但随着职业技能等级认定工作的全面推进,在评价质量管理过程中出现了一些常见问题,影响了技能人才培育和发展,需要加以完善。

一、职业技能等级认定质量管理中常见问题

(一)评价标准执行不一致

因评价机构类型(如自主评价企业、自主评价院校、社会培训评价组织等)和评价对象(如地域、职业特性、服务对象差异)的不同,所以在实施国家职业标准和地区间认定工作时存在一定差异,主要表现为:一是评价侧重点差异。部分地区在考核实施中增加了国家职业技能标准范围外的个性化要求。如餐饮服务类职业,沿海省市注重与国际接轨的服务细节,而内地省市则更注重服务流程和氛围。二是评价标准细化程度差异。部分央企、省企等大型企业在国家职业技能标准基础上,增加一些专项或特有的操作技能要求。三是考核权重执行差异。如有些评价机构在实施电工职业技能认定时,技能考核设定深度不同,致使同级别电工技能水平在不同机构的评价结果出现差异。究其原因一方面是职业标准反映的是职业基础工作流程和通用技能,不能精准对接行业及地区的技术发展需要。另一方面是有的评价机构没有真正理解吃透评价标准技术要求,对操作技能考核试题质量缺乏高效监督,导致具体操作中实施标准不严谨。

(二)评价人员专业素养待提升

当前,评价队伍中有相当一部分考评人员和质量督导员未能跟进、适应新形势下认定工作需要,主要表现有:一是对新型考核指标理解不足。有些考评员与质量督导员对新评价模式中的一些非量化指标(如创新能力、团队协作等)缺乏正确认知,仍沿用以前的鉴定思维。二是对新技术适应能力不足。比如在新兴的大数据分析技能评价当中,有些考评员还未熟练掌握数据分析技术、数据算法等知识,不能精准评价考生技能水平。此外,还有个别评价人员职业道德差,不规范履职或随意降低评价标准,发生“人情分”“印象分”等评分不公平情况。究其原因是评价人员培育更新速度与人员能力提升不同步,选拔认证机制不够健全,缺少有效的监督考核。

(三)评价考务档案管理无序

职业技能等级认定作为国家推行的一种新技能人才评价模式,虽然人社部陆续试行《职业技能等级认定工作规程》、《技能人才评价质量督导工作规程》、《技能人才评价命题技术规程》等规范性要求,但在档案管理方面,却未明确必存考务档案类目,有相当一部分评价机构出现考务档案管理无序问题,主要表现为:一是档案保管不完整,有的评价机构缺失报名材料、成绩评判记录甚至缺失试卷,有的考试视频有较多死角、未能全过程全覆盖,致使评价过程不能回溯倒查。二是档案保存不合理,有的评价机构至今未建立独立的档案室,档案随意摆放,很容易损坏、受潮或丢失;有的评价机构无档案目录、未分批次保管,查找调阅困难。究其原因是档案管理意识不强,未能构建健全的考务档案管理机制。

(四)评价质量监督机制不健全

近年来,人社部门自上而下开展了“山寨证书”、“黄牛”“黑中介”等专项治理、职业技能评价专项整治、职业技能等级认定以案促改等专项督查行动,并实施现场督导、外派督导等日常督导活动,2024 年出台的《关于加强职业技能评价规范管理工作的通知》明确人社部门会同公安、市场监管等部门对评价机构及其开展的评价活动进行常态化监管。可以说,已构建了专项督查与日常督导相结合的“外部”质量监督机制。但评价机构内部质量督导工作目前却尚未有效落实,具体表现:有些内部质量督导员同时担任考评员或管理人员,造成角色冲突,丧失监督独立性;有的内部质量督导员专业能力不足,对职业技能标准、认定规范等理解不透彻,形式化履职,缺乏监督实效;还有的对违规违纪行为视而不见,甚至主动包庇、破坏公平性。究其原因是认定质量监督体系不完善,外部监管力量不强,对评价机构的检查频率还不够高。

二、职业技能等级认定质量管理改进路径

(一)完善评价工作标准体系

从健全完善和动态调整两个方面入手解决评价标准执行不一致的问题。笔者以山西为例,山西编写的《山西省职业技能等级认定工作指南》和《山西省职业技能等级认定工作标准实务手册》,对考务、题库、档案等业务流程以及工作岗位进行了标准化规定,同时集中培训全省评价机构管理人员,统一评价工作标准,保障认定工作标准化、程序化、规范化运行。从标准动态调整方面来看,应紧密跟随行业(如煤炭行业)技术发展,在国家职业标准基础上,结合山西本地企业(如煤化工、煤炭开采等)实际需求或特有场景,鼓励企业开发内部评价规范,推动企业技能人才评价从“通用化”向“精准化”升级。

(二)加强评价人员队伍建设

从培育更新层面来看,构建常态化评价人员培训体系。山西省每年组织 2-3 批考评人员认证,每批 40 多个学时的线上培训,并聘请行业领域专家讲解新规范、新技术,从根源上确保队伍的专业性。从选拔管理层面来看,健全准入机制。山西省出台《考评人员管理办法》和《质量督导员管理办法》,明确评价人员的资质要求、使用管理及工作守则,确保公平公正履职。从考核使用层面来看,实施多维度考核和动态调整机制,杜绝舞弊行为。对违规违纪评价人员,视情采取谈话提醒、暂停资格、通报批评、取消资格等措施。

(三)加强评价考务档案管理

评价档案管理应从制度和硬件两个方面入手着力加强。首先,在制度方面,应拟定档案管理标准和归档范围、时限、格式等要求,明确保管、认定、销毁和移交等环节操作标准。其次,在硬件方面,应独立设置考务档案室确保档案的安全保管,同时利用“技能人才评价监管服务平台”,进一步加强档案电子化、信息化管理,不仅便于档案的调阅查询使用,且能有效规避档案丢失风险。

(四)健全评价质量监督机制

建立完善“内部督导 + 外部监管”的质量监督机制。在评价机构内部质量控制方面,一是进一步明确内部质量督导员的工作过程和职责权限,须全程、独立监督评价实施情况。二是构建内部督导报告机制,内部质量督导员应于认定结束后书面报告发现的问题并跟进整改落实。三是定期开展业务能力培训,提升内部质量督导员业务能力和监督责任意识。在强化外部质量监管方面,人社、公安、市场监管等部门应进一步细化联合监管体系,采取“双随机、一公开”方式,随机抽查评价机构或认定批次和证书数据,检查结果及时公开。

结论

总体而言,通过深入分析当前职业技能等级认定常见问题,提出针对性地改进和解决策略,有利于提高职业技能等级认定质量管理水平。这样既可以培育更多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契合地方产业发展对人才提出的要求,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还可以提高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公信力和权威性,创设高质量的技能人才成长环境,为地方在新时代背景下的转型发展提供充足的人才储备。

作者简介:姓名:祁慧丽 出生年月:1974.8 性别:女 民族:汉籍贯: 单位: 邮编:学历:硕士研究生 职称:高级经济师、高级讲师 研究方向:人力资源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