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新时代农村小学生文化自信的培育路径
刘长贵
广西玉林市博白县东平镇中心小学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将文化自信提升至国家战略高度。在乡村振兴战略中,“文化振兴”作为五大振兴之一,要求重塑乡村文化生态,培育本土文化传承人。农村小学生作为乡村未来的主体,其文化自信的培育直接关系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在乡村的传承效度。但城乡教育资源的不均衡性,使得农村地区在政策落地过程中面临特殊挑战,导致农村小学生难以形成对中华文化的系统性认知。
一、新时代农村小学生文化自信培育的现实困境
(一)文化认知断层:传统与现代的价值冲突
农村小学生的文化认知面临“三重断裂”:一是代际断裂, 61% 的农村儿童由祖辈抚养,老人虽掌握传统习俗,但难以用现代教育方式传递;二是城乡断裂,城市文化通过网络渗透,使学生对本土文化产生“落后”认知;三是学科断裂,文化知识在分科教学中被碎片化,缺乏整体性建构。这种断层导致学生对文化的理解停留在符号层面,难以形成深层认同。
(二)教育资源约束:供给不足与配置低效
农村文化教育资源存在“量质双缺”问题。在数量上,农村学校文化活动经费仅为城市学校的 1/5,难以开展博物馆研学、非遗体验等活动;在质量上,教师文化素养不足制约教学效果。此外,课程设置缺乏针对性,多数农村小学直接采用城市学校的文化教材,内容脱离农村生活实际。
(三)社会环境冲击:多元文化的价值稀释
农村社会文化环境呈现“传统消解、现代无序”的特征。一方面,农村庙会、社戏等传统文化活动因参与度下降而逐渐式微,学生缺乏文化体验场景;另一方面,网络文化中的消费主义、快餐文化对学生价值观产生误导。此外,城乡流动带来的文化比较效应,使部分农村学生产生“文化自卑”心理,刻意回避本土文化符号。
(四)家庭文化缺位:教育意识与能力不足
农村家庭文化教育存在“双重短板”:一是意识短板, 73% 的农村家长认为“文化教育是学校的事”,对子女的文化引导仅限于“背古诗”,缺乏对本土文化的传递;二是能力短板,多数家长自身文化水平有限(初中以下学历占 81% ),无法为孩子提供专业的文化指导。
二、新时代农村小学生文化自信培育的路径
(一)学校教育创新:构建文化育人的生态体系
1. 课程整合:打造“本土 + 经典”的文化课程群
农村学校应突破学科壁垒,构建融合性文化课程。比如:在语文课程中融入本土民谣赏析、地方志散文;数学教学结合传统丈量工具(如杆秤、算盘)。
2. 校本课程的系统化开发
可以“乡土文化图谱”为核心,开发“三色课程”,即: ① 红色课程:挖掘乡村革命历史(如党的故事,革命的故事、英雄的故事); ② 绿色课程:传承农耕文化(如二十四节气与农事实践); ③ 古色课程:保护非遗技艺(如剪纸、编织、歌舞、地方戏曲)。
3. 教学创新:推行“体验式 + 数字化”教学模式(1)改变传统讲授式教学,通过情境体验激发学习兴趣。
(2)开发“云端乡土课堂”:利用短视频、VR 技术记录乡村文化场景,让学生沉浸式体验传统民俗。
(3)构建文化传播矩阵:鼓励学生通过自媒体平台(如“乡村小主播”)分享乡土文化,形成“以童带童、以童带乡”的文化传播效应。
4. 校园文化浸润:创设“文化角”“非遗工作坊”等校内空间,营造沉浸式文化氛围。
5. 评价改革:建立文化素养发展性评价体系
摒弃“背诵考核”的单一评价方式,构建多元评价体系。可从认知(文化知识掌握)、情感(文化认同度)、行为(文化实践参与)三个维度设计评价指标。
(二)师资赋能:打造“本土 + 专业”双师队伍
1. 培育本土文化导师:聘请非遗传承人、乡村耆老担任“校外辅导员”,建立“乡村文化导师库”。
2. 提升教师文化素养:将乡土文化教育纳入农村教师继续教育必修模块,增强教师的文化敏感度与课程开发能力。
(三)家庭文化浸润:重塑乡土文化的传承场
1. 家长教育:提升文化育人意识与能力
乡镇政府与学校应联合开展“家长文化课堂”,帮助家长认识文化教育的重要性。同时,为家长提供具体的文化教育方法,如推荐适合亲子共读的文化书籍(《爷爷的爷爷哪里来》《中国传统节日故事》等),指导家长带领孩子参与当地庙会、农耕体验等活动。
2. 家庭实践:构建生活化的文化传承场景
鼓励家庭将文化传承融入日常生活。在传统节日期间,家长可带领孩子制作年糕、扎灯笼,讲解节日背后的文化寓意;在农忙时节,让孩子参与播种、收割,感受“粒粒皆辛苦”的农耕文化。这种“生活即教育”的方式,使文化自信在日常实践中自然生成。
3. 家庭文化互动:设计“家庭文化任务卡”,如“跟着祖辈学方言”“记录家族故事”“参与传统节庆仪式”,通过亲子共学强化文化记忆。
(四)社会资源整合:构建文化共育的支持网络
1. 乡土资源挖掘:激活本土文化教育潜能
地方政府应组织文化部门对本土文化资源进行系统梳理,建立“农村文化资源库”。同时,可聘请民间艺人、文化传承人担任学校“兼职文化教师”,使学生直接接触原汁原味的本土文化。
2. 社会力量协同:形成文化育人共同体
建立“政府—学校—企业—社区”协同机制。政府可购买文化教育服务,企业可资助农村文化实践基地建设,社区可开放文化场馆;农村社区还可联合当地高校开展“文化下乡”活动,深入挖掘乡村特色资源和文化,让农村闲置的文化资源“活”起来。这种校地联动方式,不仅推动乡村文化振兴,而且使城乡文化资源双向流动、互促共赢。
3. 社区资源整合:与乡村博物馆、文化礼堂、生态农场合作建立实践基地,组织学生参与文化遗产保护、乡村旅游导览等志愿服务,实现“文化学习—实践应用—社区服务”的闭环。
(五)政策机制保障:优化文化育人的制度环境
1. 资源配置倾斜:强化农村文化教育投入
各级政府应建立农村文化教育专项经费,重点用于师资培训、课程开发与设施建设。设立“文化教育特岗教师”岗位,吸引专业人才到农村任教;通过“教育装备升级计划”,为农村学校配备文化教育所需的VR 设备、数字化图书馆等。
2. 督导评估强化:确保文化教育落地见效
将文化自信培育纳入农村教育督导体系,建立专项评估指标。可从课程开设率、活动参与度、学生文化认同度等维度进行考核,评估结果与学校评优、经费拨付挂钩,通过刚性约束推动文化教育常态化。
三、结语
新时代农村小学生文化自信的培育,是一项兼具现实紧迫性与战略长远性的系统工程。它既需要学校教育的创新实践、家庭教育的深度浸润,也离不开社会资源的协同支持与政策制度的有力保障。唯有从文化认知、情感体验、实践参与等多维度构建培育体系,才能让农村小学生在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同本土文化的基础上,形成坚定的文化自信,为乡村文化振兴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筑牢精神根基。在这一过程中,需始终把握农村教育的特殊性,避免简单照搬城市模式,真正让文化自信在乡土大地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参考文献
1. 中共中央 . (2024). 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 北京 : 人民出版社 .
2. 文化和旅游部等六部门. (2022). 关于推动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的意见. 北京 :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