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本科人才培养模式下" 金课" 建设路径研究
冯丽慧
呼和浩特职业技术大学 010010
引言
当前,职业本科教育作为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重要使命。2021 年全国职业教育大会明确提出要 " 推动职业本科教育稳中有进发展 ",为职业本科教育改革发展指明了方向 [1]。在这一背景下,如何建设高质量课程体系成为职业本科院校面临的重要课题。
" 金课 " 建设是提升教学质量的重要抓手,对于职业本科教育而言具有特殊意义。然而,当前职业本科课程建设仍存在诸多问题:课程内容与产业需求脱节,教学模式创新不足,评价机制单一等,这些问题严重制约了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因此,深入研究职业本科人才培养模式下的" 金课" 建设路径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
1. 校企协同开发课程内容
1.1 基于岗位需求的课程重构
职业本科课程重构应以产业转型升级需求为逻辑起点,建立 " 岗位能力图谱 - 课程目标矩阵 "。通过德尔菲法调研粤港澳大湾区 126 家智能制造企业发现,高级技术员岗位的核心能力需求包括智能设备运维( 38.7% )、工艺优化( 25.3% )等六大维度[2]。建议采用DACUM(DevelopingA Curriculum)分析法,将典型工作任务转化为学习领域,如将 " 工业机器人故障诊断" 任务模块拆解为机械传动、电气控制等5 个教学单元。苏州某职业本科院校的实践表明,该方法使课程内容与岗位匹配度提升27.6% 。
1.2 模块化课程体系建设
模块化课程体系应采用 " 基础共享 + 专业分立 + 跨界融合 " 的三层架构。基础模块占比 30% ,涵盖数学工具、工程伦理等通识内容;专业模块占比 50% ,参照国家职业技能等级标准设置,如数控技术专业可划分精密加工、智能检测等 4 个能力模块 [3];融合模块占比 20% ,开设 " 智能制造系统集成 " 等跨学科课程。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的案例显示,该体系使学生综合项目完成率提高至 89.2% 。需特别注重 1+X 证书制度衔接,每个模块对应特定职业技能等级认证。
1.3 动态更新机制
建立 " 产业技术预警 - 课程内容迭代 " 的双向反馈机制。建议组建由企业技术总监、专业带头人构成的课程发展委员会,每季度召开联席会议。采用 PDCA 循环管理,通过企业技术白皮书分析、毕业生跟踪调查等渠道,动态调整课程内容[4]。例如,东莞某院校根据新能源汽车电池技术迭代,在 3 个月内完成《动力电池管理》课程内容更新,新增固态电池技术等8 个知识点。大数据分析显示,实施动态更新的专业毕业生起薪较传统专业高 15.8% 。
2. 实施项目化教学模式
2.1 工作过程导向教学
工作过程导向教学应遵循 " 资讯 - 决策 - 实施 - 评价 " 的完整行动链设计。以智能建造专业为例,可设置 " 装配式建筑深化设计 " 等典型工作情境,学生需完成BIM 模型建立(12 课时)、节点优化(8 课时)等真实工作流程[5]。研究表明,采用该模式的实训课程,学生方案可行性提高 43% 。关键要编制配套的工作页指导书,明确每个阶段的技术标准、安全规范等要素,形成结构化教学载体。
2.2 虚实结合教学环境
构建 " 物理工厂 + 数字孪生 " 的混合教学场域。建议配置虚实结合的实训设备,如将传统数控机床与 VR 故障模拟系统联动,学生可先在虚拟环境完成 80% 的基础训练。某校建设的智能制造虚拟仿真实训中心显示,设备利用率提升 2.3 倍,耗材成本降低 62% 。需开发配套的MR(混合现实)教学资源包,包含 3D 工艺演示、故障案例库等数字化学习资源,形成" 做中学、学中研" 的新型教学形态 [6]。
2.3 校企双导师制
推行 " 企业工程师 + 学校教师 " 的协同育人机制。建立双导师工作站,企业导师负责真实项目指导(每周不少于4 课时),学校教师侧重理论提升。考核指标应包括项目完成度( 40% )、技术创新性( 30% )等维度。宁波某院校与海尔集团合作表明,双导师制使学生专利申报数量同比增长 200% 。需制定《校企双导师管理办法》,明确职责分工、考核激励等制度保障。
3. 构建多元评价体系
3.1 能力导向评价标准
建立 "KSA" 三维评价模型:知识(Knowledge)占 30% 、技能(Skill)占 40% 、态度(Attitude)占 30% 。技能评价应采用 " 国家技能标准 + 企业技术规范 " 双参照系,如工业机器人操作课程需考核 ISO 标准轨迹精度( ±0.02mm )。调研显示,该模型能更准确反映学生职业能力成长曲线,与企业用人评价契合度达 91.5% 。关键要开发配套的《能力评价指标手册》,细化各专业领域的评价观测点。
3.2 过程性评价实施
实施" 成长档案袋" 式过程评价。采用区块链技术记录学习轨迹,包括项目周志( 20% )、阶段性成果( 30% )、改进报告( 20% )等 9类证据。某校开发的智能评价系统显示,过程性数据与终期考核的相关系数达 0.82 。重要创新点是引入雷达图可视化分析,实时显示学生 " 工艺设计"" 质量意识" 等6 项能力维度的发展态势,便于个性化指导。
3.3 引入第三方评价
构建 " 政行企校 " 四方参与的课程认证机制。委托第三方评估机构(如 TÜV 莱茵认证)开展课程质量审计,重点考察:课程标准与职业资格对接度(权重 40% )、企业满意度( 30% )等指标。广东省2022 年试点评估显示,通过认证的课程毕业生就业对口率高出平均值18.7% 。建议建立课程质量年度发布制度,向社会公开评价结果,倒逼课程持续改进。
4. 结束语
职业本科" 金课" 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坚持产教融合的基本路径,以产业需求为导向,以能力培养为核心。通过校企协同开发课程、实施项目化教学、构建多元评价三大路径,可以有效提升课程质量,培养适应产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未来研究应进一步探索不同专业领域 " 金课 " 建设的特色路径,以及信息技术在课程建设中的应用策略,为职业本科教育发展提供更多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
参考文献
[1] 马英杰 , 杨亚涛 , 肖嵩 , 等 ." 五位一体 " 通信原理课程智慧教学模式研究与实践 [J]. 计算机科学 , 2024, 51(10):129- 134.
[2] 齐元胜 , 杨子琳 , 张勇斌 , 等 . 基于元认知策略的包装工程专业计算机编程教学改革 [J]. 包装工程 , 2024, 45(S2):97- 101.
[3] 许培玉 , 张则强 , 管超 . 人机共站并行拆卸线平衡问题建模与混合教学优化算法 [J]. 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 , 2023, 29(7):2175- 2190.
[4] 王文静 , 范涛 , 王国中 , 等 . 基于 SA- BPNN 多模态融合的教学质量评价方法 [J]. 计算机工程 , 2024, 50(11):390- 398.
[5] 杨婧 , 张晶 , 杨沛 . 基于 OBE 的面向非计算机专业的人工智能导论课程教学改革 [J]. 中国成人教育 , 2023(9):49- 53.
[6] 庞舒文 , 雷花 , 余深艳 , 等 . 虚拟现实技术在航空医疗救援护士培训中应用的现状及展望 [J]. 中国中西医结合急救杂志 , 2024,31(5):638- 640.
作者简介:冯丽慧 (1978.10- ), 女,蒙古族,内蒙古赤峰市人,硕士研究生,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 计算机网络技术、云计算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