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评”一致性的教学设计与思考
谢丹军
荆州纪南生态文化旅游区九店小学 434000
引言
新课标提出要实现“教- 学- 评”一致,并且增加了评价、教学案例,既对“如何教”进行了具体指导,又指明了“为何教”“教什么”“教到什么程度”等,使教学活动真正促进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和学科核心素养的提升,提高学科教学质量与育人效果。
1 小学数学“教—学—评”一致性教学要求的精准把握
小学数学“教 - 学 - 评”一致性可以保证教师教学、学生学习和教学评价三者相互促进,形成闭环教学模式,这就要求教学目标、学习活动和评价方式三者相辅相成,实现数学教学从单纯知识传授向素养、技能、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全面发展转变。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的内容包括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综合与实践四部分,遵循了数学学科的内在逻辑,有利于学生建构完整的数学知识结构。《标准》提倡教师精心安排教学活动,引领学生主动探究,加深理解,把抽象的数学知识转变成解决实际问题的工具,在教学评价环节,采用多种评价方法回馈学生的学习成果,可以推动学生开展自我反省,结构化的知识学习与核心素养教育落实的过程,有益于学生巩固知识根基,提升综合运用数学知识的能力,这便彰显出“教- 学- 评”一致性的重要意义。
2 小学数学“教—学—评”一致性教学设计与思考
2.1 设计应用型作业,推动教学延伸
新课标提出教师要发挥评价育人导向作用,这对“教—学—评”一致性理念下的小学数学教学提供了思路和经验,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不断更新课堂评价手段,以应用性作业为载体,对每个学生每节课知识掌握情况及应用情况进行检验和评价,为学生矫正学习不足、教师调整后续教学计划提供科学的反馈和依据。以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平均数与条形统计图”的教学为例,为了检验学生的学习情况,教师可以结合教学内容,为学生设计如表 1 所示的应用性作业,引导学生将实际生活与课堂所学知识相联系,如学会用“平均数”解决生活中遇到的数学问题,从而有效培养应用意识和思维能力。在学生做作业的时候,教师对学生的解题、审题过程进行观察评价,比如“把提问错看成了求平均气温了吗”“解题时是不是把 8 个数据相加求平均值”“会不会以平均气温 × 天数,再将其他日期的气温一个个减掉,得出缺漏的气温数字”等等,通过应用性作业来评价,教师能及时发现学生的问题,如解题思路固化、审题不仔细等,真正实现以评促教、以评促学,从而提升小学数学的教学质量和学生的综合能力。
2.2 构建教学情境,融入“教—学—评一致性”内容
创建教学情境可以将学生慢慢带入课堂学习活动中来。教学情境贴近教学内容,或者是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可以激发学生对学科的兴趣与动力。创建真实或者模拟情境可以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利于教师引入本课的“教- 学- 评一致性”内容。所以,教师可以创建与教学相关的教学情境,拉近学生与数学学习的距离感,从而引入“教- 学- 评一致性”内容,引导学生在了解本课“教-学- 评一致性”内容的基础上,更加有目的地、积极地进行本次数学学习活动。以人教版小学数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这一课为例,教师先确定好“教- 学- 评一致性”的目标,然后开展本次教学活动。教师先通过生活实例引入,生活中我们常见的书本、文具盒、魔方、骰子等都是长方体和正方体,教师引导学生观察这些物体,然后提出一个问题:如果我们要给这个长方体文具盒外面包上一层漂亮的包装纸,那么我们需要多大面积的包装纸呢?这样的问题能够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索欲,引发学生思考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得到怎样的结果。在问题情境中,教师引出本次教学的主题以及与之配套的“教- 学- 评一致性”的内容,让学生了解本次课程的学习目标、学习过程、学习评价的内容和标准,鼓励学生带着目标参与本次学习活动。
2.3 多元评价助力小学数学“教—学—评”一致性目标落实
终结性评价、采用过程性评价、表现性评价三种方式相结合的方式,可以对学生的学习成果、学习过程、行为表现进行全面的评价,从而使得评价是客观的、全面的。教师需要设置明确的评价标准,终结性评价要包含不同题型的测试,评价学生对数学概念的掌握情况;过程性评价关注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表现性评价主要关注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的行为表现以及学习态度。教师要使用不同的工具来进行评价,教师可以使用观察表、日志记录学生在课堂上发生的互动。教师还可以通过家庭作业、项目任务、口头测验、活动报告等多种形式对学生的知识进行评价,从而可以及时地了解到学生的学习情况,而且还可以根据评价的结果来修改自己的教学计划。教师还应该定期的与学生进行反馈谈话,了解评价的结果,帮助学生发现自己存在的问题,并且制定出相应的改进措施。
结语
小学数学“教 - 学 - 评”一致性教学设计与思考是提高小学数学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有效途径。只有精准把握教学要求,设计应用性作业促进教学延伸,创设教学情境引入“教- 学- 评一致性”的内容,借助多元评价促进目标达成,才能更好的做到教、学、评相互支撑、协同发展。从而帮助学生系统构建数学知识架构,提升学生综合运用数学知识的能力,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为学生未来的学习和生活奠定基础。我们要不断地探索和尝试,进一步完善小学数学“教-学- 评”一致性教学设计,为学生的发展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 刘贤虎. 核心素养下的小学数学“教学评”一致性探索: 以“比的意义”的教学为例 [J]. 教育实践与研究 (A),2023(Z1):22-25.
[2] 骆晓倩 . 指向深度学习的小学数学教学评一体化的实施研究[J]. 数学学习与研究 ,2023(9):95-97.
[3] 沈薇 .“双减”背景下实现小学数学教学评一致性的策略研究[J]. 天天爱科学 ( 教育前沿 ),2023(2):118-120.
[4] 林德辉 . 基于“教—学—评”一致性的小学数学教学策略探究[J]. 名师在线 ( 中英文 ),2022(31):61-63.
[5] 陈瑜,陈华忠. 小学数学“教—学—评”一致性的实施路径[J].辽宁教育,2024(13):23-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