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智慧党建的发展趋势,经验与推进路径

作者

何瑞青

北京理工大学 北京市海淀区 100080

在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背景下,传统的党建工作方式已难以满足新时代党的组织建设、思想引领和服务群众的需要。智慧党建作为信息化手段与党建深度融合的产物,不仅提升了党建工作的效率和覆盖面,也增强了党组织服务群众、引导社会的能力。当前,智慧党建在平台建设、资源整合、管理机制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也面临标准不统一、信息孤岛、系统融合度不高等现实问题。研究智慧党建的发展趋势,总结典型经验,探索可持续推进路径,对于加强党建引领、推动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

1 智慧党建的发展趋势分析

1.1 从“数字党建”走向“智慧党建”的演进逻辑

从“数字党建”到“智慧党建”的演进,是党建工作顺应技术发展与治理需求的必然结果。“数字党建”以信息化手段实现党务工作电子化,核心是解决传统模式中信息传递滞后、档案管理繁琐等问题,侧重于流程的线上化。而“智慧党建”在此基础上,通过数据融合与智能分析,实现从“被动响应”到“主动服务”的转变。其演进逻辑体现为:技术层面,从单一软件应用升级为多技术集成平台;功能层面,从信息发布扩展到党员行为分析、组织决策辅助等;价值层面,从提升工作效率深化为增强党组织的凝聚力与治理效能,形成更具动态性、精准性的党建新模式。

1.2 新一代技术赋能党建工作的深度融合趋势

新一代技术与党建工作的深度融合,正重塑党建工作的方式与形态。人工智能技术通过智能客服解答党员疑问、自动筛选舆情信息,提升响应效率;大数据分析党员参与活动的行为数据,为组织生活个性化设计提供依据;物联网技术可实现党建阵地的智能化管理,如远程监控红色教育基地的参观情况。5G 技术支撑高清视频会议与实时互动课堂,打破时空限制,使偏远地区党员也能参与优质教育资源学习。这些技术并非简单叠加,而是通过数据互通形成协同效应,推动党建工作从经验驱动转向数据驱动,从粗放管理转向精细服务。

1.3 智慧党建在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中的角色转变

智慧党建在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中,正从“内部建设”向“治理协同”的角色转变。作为党的建设的重要抓手,智慧党建通过强化党组织的统筹协调能力,为基层治理提供组织保障。例如,通过整合区域内党建资源与政务服务数据,实现党组织对社区治理、乡村振兴等工作的精准指导。在应急治理中,智慧党建平台可快速动员党员力量,形成“党建+应急”的联动机制。这种角色转变体现为:从专注于党员管理的“内循环”,拓展到连接群众、协同社会治理的“外循环”,成为打通国家治理“最后一公里”的关键纽带,推动党建工作与国家治理深度融合。

2 智慧党建的典型实践经验

2.1 地方政府智慧党建平台的建设模式与成效

地方政府智慧党建平台的建设呈现“统一规划、分级落地”的模式特征。多地以省级平台为核心,整合市县两级资源,形成覆盖全域的党建网络。平台功能注重与地方治理结合,如设置“党建 + 民生服务”模块,党员可在线认领群众诉求并跟进解决。部分地区通过地图可视化展示党组织分布与活动开展情况,便于统筹调配资源。实践成效体现为:组织生活参与率提升,党员与群众的互动渠道更畅通,基层党组织的问题响应速度加快,同时通过数据看板实时监测党建工作成效,为考核评估提供客观依据,推动党建工作从“虚”到“实”的转化。

2.2 中央企业与基层党组织的实践案例对比

中央企业与基层党组织的智慧党建实践在侧重点上存在差异。中央企业平台多与生产经营深度融合,设置“党建 +. 项目攻坚”“党员先锋岗”等功能,通过量化党员在生产中的贡献,将党建工作与企业绩效挂钩。其技术应用偏向于大型协同平台,支持跨区域、跨部门的党建活动联动。基层党组织则更注重轻量化与实用性,如开发适用于农村、社区的简易操作APP,功能聚焦于党员学习、党费缴纳、志愿活动报名等基础服务。对比来看,中央企业强调党建对业务的引领力,基层党组织侧重提升服务群众的便捷性,两者均通过技术赋能增强了党组织的战斗力与凝聚力。

2.3 智慧党建在党员教育、组织管理、群众服务中的创新应用

智慧党建在多领域的创新应用丰富了党建工作的实现形式。党员教育方面,突破传统课堂模式,采用 VR 技术还原红色历史场景,开设直播党课与在线答疑,使学习内容更生动,学习时间更灵活。组织管理上,通过电子党务系统实现党员发展、组织关系转接等流程线上办理,减少纸质材料流转,同时自动提醒组织生活、党费缴纳等事项,降低管理成本。群众服务中,“线上党支部”“党员联系户”等功能让党员可在线收集群众意见,平台根据诉求类型自动分派至相关党员或部门,形成“受理—办理—反馈”的闭环,增强了群众对党组织的信任感。

3 智慧党建的推进路径与策略建议

3.1 构建统一规范的智慧党建平台体系

构建统一规范的智慧党建平台体系需把握“标准先行、互联互通”的原则。应制定全国性的技术标准与数据规范,明确平台功能模块、数据格式等要求,避免地方或部门各自为政形成“信息孤岛”。在建设层级上,形成国家级平台统筹、地方特色化补充的架构,确保核心数据可向上归集,同时保留地方创新空间。平台设计需注重兼容性,既能整合现有系统资源,又能适应未来技术升级。此外,需建立安全防护体系,保障数据隐私与平台稳定,为智慧党建的规模化推进奠定基础。

3.2 强化数据整合与信息协同机制

强化数据整合与信息协同是提升智慧党建效能的关键。应打破部门数据壁垒,推动党建数据与政务、民生等数据的适度共享,如将党员志愿服务记录与社会信用体系关联。建立数据更新与质量审核机制,确保党组织信息、党员状态等数据的实时准确。在协同应用上,通过数据分析识别党建工作薄弱环节,如针对某区域党员参与率低的问题,自动推送针对性的活动建议。同时,明确数据使用权限与保密规则,在保障安全的前提下,最大化数据价值,实现“用数据说话、用数据决策”的党建工作新模式。

4 结语

智慧党建是党建工作与信息技术融合创新的必然产物,是推动党建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路径。通过总结发展趋势、萃取实践经验、分析推进瓶颈,本文认为推进智慧党建应坚持“技术+制度”双轮驱动,统筹顶层设计与基层实践,推动构建以数据驱动、智能协同、精准服务为特征的新型党建生态体系。未来应进一步加强标准体系建设、推动平台互联互通、强化人才队伍支撑,使智慧党建真正成为党的建设的“新引擎”。

参考文献

[1]高鹏飞.智慧党建的发展趋势与实现路径研究[J].电子政务,2023(08):45-50.

[2]刘雪.地方智慧党建平台建设现状与优化策略[J].信息化建设,2022(10):32-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