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地产开发中项目模式对建筑方案设计的影响研究
秦凯鹏
广州华森建筑与工程设计顾问有限公司 广东广州 510000
引言:商业地产开发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项目模式的选择直接影响建筑设计导向。不同的开发模式在组织架构、运作方式、盈利模型等方面存在差异,进而对建筑方案的成本控制、创意实现、投资回报等目标提出了不同要求。本文拟在梳理商业地产项目模式的基础上,分析其对建筑设计的影响机理,并探讨在不同模式驱动下建筑师优化设计策略的思路和方法,以期为商业地产项目的规划设计实践提供借鉴。
1、商业地产开发项目模式对建筑方案设计影响的理论分析
1.1 不同商业地产开发项目模式的特点对比
商业地产开发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多方主体利益和诸多环节。不同的项目开发模式,其组织架构、运作方式、盈利模型各有千秋。传统开发模式下,开发商全权主导,决策效率较高但风险集中;合作开发模式引入战略投资者,在获取资金和经验的同时也意味着决策的博弈与妥协;REITs 模式通过发行份额募集资金,回报与风险共担,但对收益的要求更高。这些差异转而影响建筑设计导向,传统模式更注重成本控制,合作模式需平衡创意和操作性,REITs 模式则要兼顾投资回报。选择匹配的项目模式,有利于建筑设计目标的明确和优化策略的推进。
1.2 项目模式影响建筑方案设计的主要因素
项目模式对建筑设计的影响是多维度的,既有组织管理层面的,也有技术经济层面的。从决策机制看,开发主体的构成直接关系到各方意愿的体现,通常意见越集中,方案调整的余地就越大。从投资回报周期看,不同模式对于收益实现的时间节点预期不同,这决定了建筑功能的先期规划是否需要预留弹性空间[1]。从运营管理模式看,自持还是销售,长周期还是短周期,都会影响方案在空间利用效率、标准化程度等方面的考量。此外,风险偏好也是重要变量,风险厌恶度越高,设计方案往往越保守。由此可见,厘清项目模式内在逻辑,把握其对设计的牵引作用,是优化建筑方案的必要前提。
2、商业地产项目模式驱动下的建筑设计策略优化
2.1 建筑功能布局的优化策略
商业建筑的功能布局是否合理,直接关系到项目运营效益和整体价值的实现。在不同项目模式驱动下,建筑师需因地制宜优化设计策略。一方面,要强化业态组合的灵活性设计。充分考虑业态调整的可能性,合理分隔或联通各功能分区,既要满足当下需求,又不能过度限定未来选择。比如在传统开发模式下,可适当增大跨度降低梁高,为租户自由分隔预留条件;在合作开发和 REITs 模式下,可采用“核心筒
开放平面”的布局方式,保证大空间的灵活性。另一方面,要预留一定的空间冗余应对功能调整。基于对商业项目功能迭代规律的判断,在建筑的局部区域、层高、设备管线等方面适度预留,避免因空间限制而增加后期改造成本。从容应对功能布局的不确定性,是各类商业地产项目模式下的共同诉求。建筑设计要在效率与弹性之间找到平衡,在服务当下与适应未来之间把握尺度。
2.2 建筑空间形态的优化策略
建筑空间形态不仅关乎使用体验,也直接影响投资效益。针对不同项目模式,优化空间形态设计大有可为。一个重点策略是采用模数化、标准化设计,在确保使用功能的前提下最大化提高空间利用效率。这在自持型的 REITs 项目中尤为重要,通过对结构方式、进深布局、平面参数等的模数化设计和标准化构件应用,能够显著提升空间使用弹性,降低运营成本,让空间创造更多价值[2]。另一策略是增加空间共享与复合利用的手法。单一功能空间的使用效率往往不高,共享和复合则可扩大空间价值。比如在底层规划共享大厅,既可容纳多种短时活动,又能增强项目形象;内部采用错层复合布局,则可在有限空间内获得更丰富的体验。这些策略能让相同的空间资源产出更大效益,尤其适用于合作开发模式中对溢价空间的打造。总之,通过精心的空间形态优化,既可提升项目竞争力,又能为投资方带来更多回报。
2.3 建筑外立面与景观的优化策略
建筑外立面和景观设计是塑造商业项目形象和场所精神的关键抓手。面对不同项目模式,设计师需审时度势,灵活运用优化策略。首要任务是提升建筑的标识性,营造独特的空间场景体验。这对于销售型的传统开发模式尤为重要,标志性的建筑语言和难忘的环境氛围,是吸引目标客群、获取溢价的法宝。而对于 REITs 等持有型物业,场景营造还要考虑与周边形成联动,通过公共空间的设计留白引入多元活动,持续创造人气,让建筑持续释放活力。这就需要建筑外立面和景观设计紧密融入所在城市肌理和公共空间体系。通过对街界面的精细设计,力求与周边形成呼应,用一致的空间元素、铺装、绿化等营造连续的景观意境。通过公共通廊的引入和促活空间的预留,为项目注入持续更新的可能。设计中还要关注外立面材料和景观要素的耐候性、易维护性,既要美观大方,又要便于长期使用。
2.4 绿色节能设计的优化策略
以被动式节能为例,在传统开发模式下,可通过建筑体形优化、外围护结构保温、遮阳设计等手段,在源头最大限度减少能耗需求,这有利于快速实现节能效果,但可能会增加前期投入成本。而在合作开发和 REITs等模式中,被动式节能设计还需更多考虑长远运营,选用性能优越且耐久性好的围护材料,既要降低传热系数,又要便于清洁维护[3]。在主动式节能技术应用方面,三种模式的侧重点也各有千秋。传统模式追求投入产出比,通常会采用技术成熟、投资回收期短的系统设备;合作模式则期望通过新技术的示范应用彰显项目品质;REITs 模式更看重系统的稳定性和使用寿命,建筑师需因地制宜匹配。值得一提的是,随着智能化时代的来临,楼宇自控、需求响应、能源管理等技术的综合运用已成大势所趋,上述三类模式的建筑设计都需未雨绸缪,通过预留接口、夯实智能基础,为系统优化和更新换代创造条件。
结束语:综上所述,商业地产开发项目模式与建筑方案设计息息相关,理解两者的互动关系,是提升项目价值的关键所在。无论是传统开发模式、合作开发模式还是 REITs 模式,都需建筑师立足模式特点,从功能布局、空间形态、外立面景观、绿色节能等多角度进行优化,灵活采取标准化与个性化、效率与弹性并重的设计策略,以匹配模式诉求。展望未来,随着商业地产市场的持续发展和科技进步,智能化、信息化、绿色化已然成为行业发展的必由之路,建筑设计也需紧跟时代步伐,积极整合各类新技术,在项目模式创新中发挥更大价值。唯有建筑师与开发商加强合作,协同创新,才能持续提升商业地产项目品质,更好地满足多元化市场需求。
参考文献:
[1]徐阳.绿色发展理念下的建筑结构设计模式研究[J].佛山陶瓷,2025,35(05):155-157.
[2]上官永吉.生成式 AI 在建筑方案设计中的应用初探——以某文化中心项目为例[J].建筑与文化,2024,(08):34-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