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经济认识论
武美仙
山西省数字化转型促进中心 山西省太原市 030002
引言
一、传统生产要素及其属性
在经济学发展历程中,生产要素始终是经济增长的核心驱动力。古典经济学认为,土地、劳动力和资本是三大基本生产要素;新古典经济学引入技术作为第四大要素;而数字经济时代,数据成为第五大生产要素,并深刻改变传统经济规律。
(一)土地:有限性与空间约束
土地作为最原始的生产要素,具有稀缺性和不可再生性。农业经济时代,土地是财富的主要来源;工业经济时代,土地仍是工厂、交通等基础设施的基础。然而,土地的供给受限于地理空间,其经济价值遵循边际收益递减规律,即随着投入增加,单位土地的产出效率逐渐降低。
(二)人力:劳动价值的载体
劳动力是经济增长的核心动力,其价值取决于技能水平和生产效率。工业革命后,人力资本理论强调教育对劳动生产率的提升作用。然而,人力要素受限于人口增长和生命周期,且存在流动性约束(如户籍制度、移民政策)。
(三)资本:积累与投资驱动
资本包括金融资本和实物资本(如机器、设备),其核心特征是可积累性和投资回报率。资本积累推动工业化进程,但其增长受限于储蓄率和资本折旧,并面临资本边际效率递减问题。
(四)技术:创新与生产力提升
技术是经济增长的长期驱动力,其特点是非竞争性(可被多个主体同时使用)和外溢效应(如互联网技术推动全球信息共享)。然而,技术突破依赖研发投入,且存在技术壁垒(如专利保护)。
传统生产要素的共同特点是稀缺性、排他性和边际收益递减,而数字经济时代的数据要素则打破了这些规律。
二、数据的本体论
数据作为数字经济的基础性资源,具有不同于传统生产要素的独特属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非实体性与可复制性
数据以数字化形式存在,不依赖物理载体,可无限复制且成本趋近于零。例如,一份电子文档可被全球用户同时使用,而不会像土地或机器那样因占用而减少供给。
(二)非竞争性与共享性
传统生产要素(如资本)具有排他性,而数据具有非竞争性,即一个主体的使用不会影响其他主体的使用。例如,谷歌的搜索数据可同时服务于广告商、研究机构和普通用户,形成多边市场效应。
(三)价值密度非线性增长
数据的价值并非线性增长,而是呈现指数级跃升。单个数据点(如用户点击记录)价值有限,但海量数据聚合后(如电商平台的用户行为分析)可产生巨大商业价值。
(四)动态演化与智能涌现
数据具有自我强化特性,即数据越多,算法训练越精准,进而生成更高质量的数据。例如,ChatGPT 通过海量语料训练,不断优化其语言生成能力,形成数据—算法—新数据的正反馈循环。
数据要素具备边际成本趋零、网络效应显著、排他性弱等特征,推动市场结构向平台化、生态化演进。
三、数据到数据要素的价值转化
数据本身并不直接创造价值,需通过技术处理和经济应用转化为数据要素。其转化机制可分为技术维度和经济维度。
(一)技术维度:数据要素化的基础设施
数据采集与存储:物联网(IoT)、5G 等技术使数据采集实时化,云计算提供低成本存储方案。
数据处理与分析:大数据分析(如 Hadoop、Spark)和人工智能(如深度学习)提升数据利用效率。
数据安全与确权:区块链技术确保数据可追溯,隐私计算(如联邦学习)实
现数据“可用不可见”
(二)经济维度:“三化”驱动的价值实现
数据经济价值演进分三个阶段:资源化→要素化 $$ 资本化。资源化是基础,解决“数据能用”问题;要素化是关键,建立市场流通机制;资本化是目标,实现价值货币化。三个阶段相互交织、动态演进,形成数据价值创造的新范式。
资源化:数据经过采集→清洗→整合→分析→应用,从原始信息变为有用的资源,实现数据“可用性”,如政府开放数据促进智慧城市建设。
要素化:数据作为第五大生产要素,通过定价与交易制度创新,进入生产要素市场,实现数据“可交易”,如数据交易所推动数据资产定价与交易。
资本化:数据从生产要素升级为企业核心资产,并通过金融化手段实现价值变现,本质是数据价值的显性化,如互联网公司估值高度依赖用户数据规模。
四、传统生产要素的范式革命
数据作为新型生产要素,其独特的属性,正在深刻挑战传统经济学的核心假设。
传统经济学以资源稀缺性为前提,而数据要素具有、非竞争性、价值非线性增长等特性,突破生产要素稀缺性假设,传统供需模型(供给有限→价格均衡)失效,数据要素市场呈现“供给无限、价值不确定”的新规律。
传统生产函数中,资本/劳动的边际收益递减,而数据要素表现出规模报酬递增、网络效应特征,改写规模报酬规律,科斯企业边界理论被突破,数据驱动型企业呈现“规模越大、成本越低”的垄断倾向。
传统要素(劳动、资本)按边际产出分配,而数据要素价值与成本脱钩、产权模糊,重构价值分配逻辑,传统要素分配理论(克拉克边际生产力理论)无法解释数据经济的“价值捕获悖论”。
五、数字经济运行的认知框架
数字经济的认知框架需突破传统经济学的线性思维,转向复杂性科学视角,强调技术、经济与社会的协同演化。要深入理解数字经济的运行机制,需构建一个系统化的认知框架。
(一)技术—经济—社会协同演进框架
数字经济的运行依赖于技术、经济和社会三者的动态互动,形成“技术驱动—经济增值—社会适应”的闭环体系。
技术层面:5G、物联网(IoT)、云计算、人工智能(AI)、大数据分析、区块链和隐私计算等技术,构成数字基础设施。经济层面:数据要素市场、平台经济、数字金融等,打破传统供给约束,形成多边市场效应的新经济形态。社会层面:数据法规平衡数据利用与隐私保护,普惠金融、数字政务等缩小数字鸿沟,AI 辅助决策改变传统劳动力结构,需重新定义就业与技能培养模式。
(二)动态适应性认知:敏捷治理与迭代演进
数字经济具有高速迭代和不确定性特征,传统静态治理模式难以适应,需采用敏捷治理方法。如实验性监管允许企业在可控范围内测试金融科技产品;算法透明要求 AI 系统可解释,避免“黑箱”决策;全球协作实现数据跨境流动,需国际规则协调等。
(三)矛盾与平衡:数字经济的辩证关系
数字经济的运行中存在多重矛盾,需在动态中寻求平衡:数据垄断可能加剧市场集中(如科技巨头的“赢家通吃”),需反垄断监管平衡效率与公平;区块链促进金融创新,但也可能被用于洗钱,需监管科技平衡创新与安全;数据跨境流动推动贸易,但数据本地化政策体现主权诉求,需国际规则平衡全球化与本地主权。
结论
数字经济不仅是技术变革,更是认知革命。数据作为新生产要素,颠覆了传统经济规律,推动生产方式、商业模式和社会治理的全面转型。未来,需进一步探索数据要素的市场化配置、伦理治理及全球协作机制,以实现数字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李海舰,赵丽.数据价值理论研究[J].财贸经济,2023(6):5-20.
2.张会平,赵溱,马太平,张瑶瑶,张婧然.我国数据要素市场化流通的两种模式与生态系统构建[J].信息资源管理学报,2023,13(6):29-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