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媒体时代高职思政教育载体创新研究
卢傲宇
湖南汽车工程职业大学 湖南株洲 412000
引言:在融媒体技术深度渗透的今天,高职思政教育正面临载体革新的迫切需求。传统教育载体难以适配高职学生碎片化学习习惯与技术接受特点,导致教育效能受限。探索融合新媒体与传统平台的创新载体,对增强思政教育的吸引力、互动性与实效性,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一、融媒体时代高职思政教育载体创新的重要性
在融媒体时代,高职思政教育载体创新意义非凡,这是契合信息传播格局改变的必然要求,现在信息传播既即时又互动,还呈现多元化。传统载体在传播速度和广度上难以抗衡,不创新易被学生忽视,难以成功传递教育内容。同时,这也是提升思政教育实际效果的关键,当代高职学生习惯以新媒体为途径学习,传统载体形式单一、内容枯燥,难以激发兴趣,创新载体结合融媒体的优势,采用学生喜爱的样式融入教育内容,可增强其吸引力,激发学生主动学习意识。此外,这也是符合学生成长需求的实际要求,学生面临海量信息的冲击,创新载体可提供优质、针对性强的资源,帮其明辨是非,还能搭建互动平台,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指导。
二、融媒体时代高职思政教育载体创新策略
(一)打造多元化的线上教育载体
开发思政教育 APP:整合思政课程如视频、音频、图文资料的资源,设置在线学习、互动交流、主题探讨等模块[1],学生可按照自己的时间与需求随时随地进行学习,还可在平台上与教师、同学进行沟通互动,分享学习心得。在APP 开展“ 红色故事分享” 活动,学生可将自行录制的红色故事讲解视频上传至平台,其余学生进行点赞、评论,形成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
利用社交媒体平台:借社交媒体优势,搭建思政教育官方账号。定时发布充满正能量的短视频、图文等资讯,内容可涉及时事政治的分析解读、先进人物的突出事迹、社会热点的评论研讨等。采用鲜活有趣的形式,如在抖音发布聚焦“ 工匠精神” 主题的短视频,展示优秀技能人才的奋斗故事,促使学生树立敬业奉献的职业精神。
(二)创新线下教育载体形式
建设思政教育体验馆:采用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等融媒体技术并结合,打造思政教育体验场馆。学生可利用 VR 设备“ 走进”革命历史情境,如红军长征纪念馆、抗日战争战场等,像身临其境一样感受革命先辈的奋斗之路,增强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在体验馆中还可以设置互动环节,如模拟历史事件的决策,让学生借实践加深对思政知识的理解[2]。
开展思政主题实践活动:把思政教育与学生的专业实践、社会实践联合在一起,探索实践活动载体的创新路径,引导学生投身“ 乡村振兴” 社会实践活动。在实践期间,采用拍摄短视频、撰写调研报告等形式,记录乡村发展中的实际变化,普及党的政策方针,让学生在实践中受到思政教育的滋养,提升社会责任感。
(三)促进线上线下载体融合互动
创建“ 线上学习 + 线下研讨” 模式:教师在在线教育平台发布思政学习任务与相关资料,学生完成线上自主学习后,在课堂中分组讨论与交流,教师能够针对学生在线学习碰到的问题给予解答与引导,增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录制线下研讨的精彩内容,上传至线上平台,便于学生反复观看学习。
开展线上线下互动的思政活动:如开展“ 思政知识竞赛” ,线上实施初赛选拔,线下进行决赛,线上初赛可采用答题小程序的形式,方便学生加入;线下决赛可布置现场答题、情景模拟等相关环节,邀请教师以及学生代表做评委,提高活动的互动性和观赏性。
(四)挖掘校园文化载体的思政功能
打造校园思政文化相关新媒体矩阵:采用校园广播、电视台、宣传栏等传统的校园文化载体,与校园微信公众号、视频号等新媒体平台相结合,形成校园思政文化新媒体组合。集中规划且发布思政文化内容,如校园内的好人好事、优秀学生的感人事迹、思政主题活动报道等,营造浓厚的校园思政文化氛围[3]。
开发思政主题校园文化产品:设计具有思政教育价值的校园文化产品,如印有思政话语的文具、彰显红色文化的校园雕塑、饱含工匠精神理念的校园景观等,这些文化产品用潜移默化的手段影响学生的思想与行为,促使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接受思政教育的熏陶。
结语:融媒体时代给高职思政教育载体的创新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高职思政教育工作者需充分认识到载体创新的重要性,正视当前载体暴露出的问题,积极摸索创新办法,通过创建多元化线上教育载体、创新线下教育载体的样式、促进线上线下载体融合互通以及挖掘校园文化载体思政价值等手段,持续提升高职思政教育载体的吸引力与实效性。
参考文献:
[1]魏丹丹.新媒体时代媒介素养融入高职思政教育探析[J].科教导刊:电子版, 2017(12):2.
[2]王晓峰.新媒体时代媒介素养融入高职思政教育分析[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 2016(8):1.
[3]唐梦斯.融媒体时代高职院校学生思政教育创新研究[J].新丝路,2024(5).
作者简介:卢傲宇(1978-10)女,民族:汉族,籍贯:湖南长沙,学历:本科,职称:讲师,研究方向: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邮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