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情境化教学法在高职计算机网络技术课程中的探索与实践

作者

王红娟

河南农业职业学院 河南郑州 451450

一、引言

随着“新基建”战略推进,网络技术人才需求呈现“技术复合化、能力场景化”特征。高职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作为培养网络运维、系统集成等一线技术人才的主阵地,其传统教学模式存在“理论抽象化、实践碎片化、知识迁移弱”等痛点。宜昌本地制药企业调研显示, 63% 的岗位需求聚焦“网络架构 + 安全防护 + 工业协议”的跨学科能力,而传统课程体系中相关知识的融合度不足 30% 。情境化教学法通过构建真实或仿真的职业场景,将抽象技术原理转化为具象化任务,成为破解上述难题的关键路径。它可让学生在模拟的制药企业网络运维、系统集成等场景中,以角色扮演形式完成任务,实现理论与实践深度融合。如此不仅能提升学生知识迁移能力,还能使其精准对接本地企业跨学科岗位需求,增强就业竞争力,推动专业教学高质量发展。

二、情境化教学法的理论内核与实践价值

2.1 理论溯源:从建构主义到职业教育范式

情境化教学法根植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知识获取需依托特定情境。其核心在于通过“情境认知—协作探究—意义建构”三阶段,激活学生的先验经验。在职业教育领域,该理论进一步与“认知学徒制”融合,形成“技术情境模拟—岗位角色代入—问题链驱动”的实践范式。例如,在《网络综合布线》课程中,通过构建“医院智能化改造”项目情境,学生需在模拟建筑环境中完成管线设计、设备选型等任务,实现从“布线工”到“系统工程师”的角色跃迁。

2.2 实践价值:破解高职教学三大矛盾

抽象理论与具象认知的矛盾:通过 VR 技术还原数据中心拓扑结构,使学生直观理解OSI 七层模型的数据封装过程。

碎片化知识与系统化能力的矛盾:以“智慧园区网络规划”为载体,整合路由交换、网络安全、无线覆盖等12 个知识点,形成完整技术链。

校园学习与岗位需求的矛盾:引入企业真实项目案例,如某制药企业 GMP车间网络改造方案,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掌握工业协议配置、等保2.0合规等关键技能。

三、三维情境模型构建:技术、教育、产业的深度耦合

3.1 技术维度:虚拟仿真与实体设备的协同

构建“云端 + 本地”双平台情境系统:

云端平台:基于华为 eNSP 模拟器开发虚拟实验室,支持 200+ 节点的大型网络拓扑仿真,降低设备损耗成本 60% 。

本地平台:部署FLUKE 测试仪、光纤熔接机等工业级设备,还原真实施工环境。例如,在《综合布线工程》课程中,学生需先在虚拟环境中完成管线预设计,再通过实体设备进行施工验证,实现“设计- 施工- 测试”全流程闭环。

3.2 教育维度:跨学科知识图谱的重构

以“药物辅料研发”岗位需求为导向,构建“材料科学 + 网络技术”融合课程模块:

基础层:增设《陶瓷釉料改性技术》选修课,解析二氧化硅晶格结构对网络信号衰减的影响机制。

应用层:在《无线网络技术》课程中引入“药物仓库温湿度监测系统”项目,学生需运用 Zigbee 协议实现传感器数据采集,并通过 LoRa 网关完成远程传输。

拓展层:联合三峡大学材料学院开发《网络控制材料设计》工作坊,指导学生利用3D 打印技术制作具有电磁屏蔽功能的网络设备外壳。

3.3 产业维度:校企协同的动态情境库建设

建立“企业需求—教学场景”映射机制:

需求采集:每学期走访宜昌人福药业、安琪酵母等10 家本地企业,提炼出“工业以太网配置”“等保2.0 合规改造”等18 个高频技术需求。

场景开发:将企业真实项目转化为教学情境,如将某化工企业网络攻击事件改编为《网络安全应急响应》实训案例,要求学生在48 小时内完成漏洞扫描、攻击溯源、系统加固等任务。

迭代更新:根据技术发展趋势动态调整情境库,2024 年新增“AI 运维机器人配置”“SDN 网络编程”等前沿模块。

四、实施路径:四阶递进式情境化教学流程

4.1 情境导入:问题锚定与角色分配

以“某制药企业GMP 车间网络改造”项目为例

问题锚定:企业提出“满足 FDA 21 CFR Part 11 电子记录规范”的核心需求。

角色分配:学生分组扮演网络架构师、安全工程师、施工监理等角色,明确各岗位交付物(如架构师需输出拓扑图,安全工程师需编制等保测评方案)。

4.2 协作探究:技术链拆解与任务分解

采用“逆向工程”教学法:

技术链拆解:将项目分解为“需求分析—方案设计—设备选型—施工部署—测试验收”五个阶段。

任务分解:每个阶段设置驱动性问题,如“如何选择满足Class 1 Div 2 防爆标准的网络设备?”“如何配置VLAN 实现生产区与办公区的逻辑隔离?”

4.3 多模态展示:成果可视化与过程可追溯

引入数字化评价工具:

成果展示:通过 Cisco Packet Tracer 动态演示网络流量路径,利用 Visio 绘制综合布线施工图。

过程记录:采用“学习分析仪表盘”实时追踪学生操作数据,如配置命令错误率、设备连接耗时等,为个性化指导提供依据。

4.4 迁移应用:真实项目浸润与能力固化

建立“校内实训—企业见习—顶岗实习”三级递进机制:

校内实训:在虚拟环境中完成 80% 基础任务,如交换机VLAN 配置、防火墙规则设置。

企业见习:安排学生参与宜昌东阳光药业网络升级项目,在工程师指导下完成光缆熔接、无线AP 调优等关键操作。

顶岗实习:优秀学生进入三峡数据中心、中国移动宜昌分公司等企业,独立承担网络运维、安全监测等实际工作。

五、 挑战与对策

资源投入:虚拟仿真平台建设需持续投入,可通过“政府补贴 + 企业捐赠”模式缓解资金压力。

教师转型:建立“双师型”教师培养机制,要求专业教师每 2 年完成 3 个月企业实践,掌握SDN、AI 运维等新技术。

情境真实性:加强与行业协会合作,引入 ISO/IEC 27001、TIA-942 等国际标准,提升情境库的专业权威性。

六、结论

情境化教学法通过构建“技术 - 教育 - 产业”深度融合的生态体系,有效破解了高职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知识碎片化、能力场景化”的教学难题。未来需进一步探索“ 5G+XR ”技术在情境模拟中的应用,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职业教育情境化教学平台,为“新基建”战略培养更多“懂技术、精施工、善运维”的复合型网络人才。借助“5G+XR”技术,能打造高度逼真的虚拟产业场景,让学生沉浸式体验复杂网络架构搭建、安全防护实战等任务,强化实践与创新能力。开发自主教学平台可整合优质资源,实现个性化学习路径规划。通过技术与教育产业深度联动,持续优化情境化教学模式,为“新基建”源源不断输送适配的高素质复合型网络人才。

参考文献:

[1] 黄磊 .”案例教学法”在计算机网络课程中的应用及探索 [J]. 电脑知识与技术:学术版 , 2010, 6(1):2.DOI:10.3969/j.issn.1009-3044.2010.01.059.

[2] 何军 , 吴立春 . 项目教学法在高职院校《计算机网络技术》课程中的应用 [J]. 现代计算机 , 2009(8):3.DOI:10.3969/j.issn.1007-1423-B.2009.08.025.

[3] 黄磊 .”案例教学法”在计算机网络课程中的应用及探索 [J]. 电脑知识与技术 , 2010.DOI:CNKI:SUN:DNZS.0.2010-01-062.

[4] 李佳成 , 林筑英 . 情境教学在网络课程中的应用初探 [C]// 全国计算机辅助教育学会“计算机与教育”研讨会论文集.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