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主题审议下幼儿园班本化课程的实践探究

作者

马丽萍

循化县积石镇草滩坝幼儿园 青海海东  81100

幼儿阶段是认知发展与习惯养成的关键期,课程作为幼儿成长的 “营养剂”,其主题设计需兼具科学性与趣味性。主题审议作为班本化课程的起点,承载着“以幼儿为中心” 的教育理念,要求教育者跳出预设框架,从幼儿的眼神、话语、行动中捕捉有价值的教育契机。从杜威 “教育即生活” 到布朗芬布伦纳生态系统理论,诸多教育思想都强调课程应与幼儿生活环境紧密相连。本文聚焦主题审议下的班本化课程实践,通过分析 “身边的交通工具”“家乡的特产” 等案例,剖析如何将生活资源转化为课程素材,如何让家庭与社区成为课程延伸的 “第二课堂”,旨在揭示主题审议推动班本化课程落地的内在逻辑,为构建更具生命力的幼儿课程体系提供参考。

一、立足幼儿生活实际,精选贴合生活的主题内容,搭建课程与生活的紧密桥梁

杜威的 “教育即生活” 理论深刻揭示了教育与生活的共生关系,他认为教育不应是脱离生活的抽象存在,而应是生活本身的展开过程。这一理论在幼儿园班本化课程中体现为,课程主题必须与幼儿的生活轨迹高度重合。蒙台梭利的 “有准备的环境” 理念也强调,教育环境应契合幼儿的生活经验,让他们在自然状态下吸收知识。当课程主题源于幼儿日常接触的事物,如食物、玩具、天气等,就能激活他们已有的生活认知,形成学习的内在驱动力。这种基于生活的课程设计,既符合幼儿具象思维的特点,又能让他们在解决生活中的小问题时,逐步发展观察力、思考力和社会交往能力,最终实现教育对生活的指导价值,让学习成为生活的自然延伸[1]。

某幼儿园小班在 “身边的交通工具” 主题课程中,进行了更细致的生活融合设计。教师先让幼儿带来家中的玩具车,在晨间谈话时分享 “我家的车”;利用离园前的十分钟,组织 “停车场观察” 活动,记录每天经过幼儿园门口的车辆类型。课程中期,邀请开公交车的家长来园,讲解公交车的报站方式和安全锤的使用;在美工区提供纸箱、瓶盖等材料,让幼儿动手制作 “我的专属汽车”。后期还开展 “交通小剧场” 活动,幼儿轮流扮演司机、乘客和交警,用情景剧演绎 “过马路要看红绿灯”“上车要排队” 等场景。整个课程贯穿于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让幼儿在真实与模拟的生活场景中,深化对交通工具的认知,养成遵守规则的生活习惯。

二、整合多元教育资源,丰富班本课程的教学形式与内容

布朗芬布伦纳的生态系统理论将幼儿发展环境划分为微系统、中系统、外系统等,强调各系统间的互动对幼儿成长的关键作用。在班本化课程中,家庭、幼儿园、社区并非孤立的教育单元,而是相互关联的生态因子。家庭的生活习惯、社区的文化氛围、幼儿园的教育理念,共同构成影响幼儿发展的 “教育场”。整合这些资源,能打破教育的封闭性,让课程从园内延伸到园外。例如,社区的图书馆、公园,家庭的职业经验,都能转化为鲜活的课程素材。这种整合不仅丰富了教学形式,更能让幼儿在不同场景的切换中,建立对世界的整体认知,培养适应社会的综合能力,实现教育资源效益的最大化[2]。

某幼儿园中班 “家乡的特产” 主题课程进一步深化资源整合。发动家长录制 “我家的特产故事” 视频,如农民家长讲述线辣椒的种植过程,在班级播放。幼儿园打造 “特产探索馆”,分 “种植区”“制作区”“品尝区”,投放家长提供的线辣椒、核桃等实物,以及社区捐赠的制作工具。课程中期开展 “特产交易会”,幼儿用自制的 “特产币” 交换物品,家长志愿者担任 “市场管理员”。后期还将幼儿的绘画作品、手工作品汇编成《家乡特产小百科》,分发给社区图书馆,形成 “幼儿园 — 家庭 — 社区” 的资源循环链,让幼儿在多元互动中深化对家乡文化的认同。

结语

主题审议下的幼儿园班本化课程实践,本质上是教育者对 “幼儿为本” 理念的深度践行。从精选贴合生活的主题,到整合家庭、社区多元资源,每一步探索都让课程更贴近幼儿的成长轨迹。文中 “身边的交通工具”“家乡的特产”等案例表明,当主题审议真正扎根于幼儿生活经验,课程便会成为幼儿主动探索的 “乐园”,不仅能提升他们的认知能力,更能培养对生活的热爱与对社会的认同。未来,幼儿园需进一步完善主题审议机制,让幼儿、家长等更多主体参与其中,持续优化课程内容与形式。唯有如此,才能让班本化课程在主题审议的护航下,真正成为促进幼儿全面发展的 “助推器”,为幼儿的美好童年奠定坚实的教育基础。

参考文献:

[1] 张婷 . 幼儿园教师指导用书班本化研究 [D]. 四川师范大学 ,2023.DOI:10.27347/d.cnki.gssdu.2023.000044.

[2] 瞿 秋 露 . 课 程 游 戏 化 背 景 下 幼 儿 园 班 本 课 程 的 实 施 [J]. 家长 ,2023,(02):126-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