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牌公约推进经济社会和谐发展路径研究
庞晓华
广西来宾市金秀瑶族自治县文化馆 505799
一、引言
金秀瑶族自治县的石牌公约作为瑶族独特的传统制度,历经数百年传承,在维护社会秩序、凝聚民族共识方面作用显著。在乡村振兴与基层治理现代化背景下,研究其如何推动经济社会和谐发展,对激活民族文化资源、创新治理模式具有重要意义。
二、石牌公约的历史脉络与核心特征
2.1 历史演进与时代转型
石牌公约起源于瑶族先民对地缘社群的自我管理需求,最初以石刻规约规范生产劳作、宗族关系及治安秩序,形成 “石牌律”。随着社会变革,其内涵不断拓展:1951 年《大瑶山团结公约》的订立,将民族团结、生产发展纳入核心内容,实现从传统习惯法向现代治理工具的转型;2021 年 “瑶族石牌习俗” 列入国家级非遗名录,标志着其从实用制度向文化遗产的价值升华。这种演进始终紧扣时代需求,成为连接传统与现代的治理纽带。
2.2 制度属性与文化内涵
石牌制度兼具政治与法律功能,具有五大特征:悠久性体现于数百年传承历史,稳定性源于社群共同认同,自发性来自民众内生需求,确定性表现为条文明确的规约,强制性则依靠社群舆论与集体惩戒保障。其文化内涵丰富,既包含 “盗者罚牛”“斗殴赔偿” 等具体规范,也蕴含公平正义、生态敬畏、民族团结等价值理念。“石牌大过天” 的民谚,彰显其在瑶族社会的精神权威,是民族文化认同的核心符号。
2.3 现代治理价值
在当代社会,石牌公约的价值多元凸显:为民族习惯法研究提供鲜活案例,助力民族自治地方法规完善;通过尊重民族传统落实党的民族政策,增强民族凝聚力;以村规民约形式化解邻里纠纷、维护生态环境,降低治理成本;其蕴含的秩序理念与 “路不拾遗、夜不闭户” 的社会风气形成良性互动,为经济发展创造稳定环境,成为基层治理体系的重要补充。
三、石牌公约推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实践路径
3.1 以文化传承强化治理认同
金秀县通过恢复传统仪式激活文化生命力:2016 年、2019 年、2024 年先后在六巷乡、长垌乡举办立石牌仪式,组织村民参与立牌、议事、“料话”宣讲等环节,让年轻人直观了解石牌在保护生产、维护治安等方面的功能。2024 年创编的大型舞台剧《白马将军》,以瑶汉通婚的故事展现石牌律的演变,传递民族团结理念,获广西剧展铜奖。这些活动既传承了非遗文化,更将石牌的治理逻辑转化为民众的行为自觉,为社会和谐筑牢文化认同根基。
3.2 以规约创新完善治理体系
新时代石牌公约呈现 “古法新用” 特征:石牌领头人与村委会合作,结合国家法律与村情民意草拟规约,经全体村民协商后形成《村规民约》。金秀镇六段屯、长垌乡滴水屯等村寨的新规约,新增调解民事纠纷、保护生态环境、规范乡村旅游等内容。例如明确 “乱砍林木罚养护”“游客纠纷由石牌头人协助调解” 等条款,既延续传统权威,又回应现代治理需求。这种“新石牌律” 有效化解宅基地纠纷、邻里矛盾等问题,推动形成市域社会治理的 “金秀经验”。
3.3 以多元协同提升治理效能
跨部门联动让石牌公约焕发新活力:法院将 “石牌律” 与国法结合,3年来民商事案件调解成功率达 82.93% ,如用 “赔礼道歉 + 物资补偿” 的传统方式化解山林纠纷;政法、民政部门培训 100 余名 “石牌领头人”,使其成为懂法律、通民俗的调解员;长垌乡创建 “瑶老同调解心亭”,调解队用“石牌料话” 说理,成功化解 63 起纠纷,推动该乡获 “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 称号。这种 “传统权威 + 现代法治” 的协同模式,提升了治理效率,促进了社会和谐。
四、石牌公约实践中的现实挑战与优化路径
4.1 石牌公约在现代社会面临的传承与适配难题
随着城镇化进程加快和多元文化冲击,石牌公约的传承与实践面临多重挑战。一方面,年轻一代外出务工比例上升,对传统石牌习俗的认知逐渐淡化,参与立石牌仪式、学习石牌 “料话” 的积极性降低,导致 “石牌头人”出现老龄化断层风险。另一方面,传统石牌内容多针对农耕社会的生产纠纷、宗族矛盾,而现代社会涌现的电商侵权、生态补偿、跨区域经济合作等新型问题,超出了其原有调节范围。部分条款与现代法律存在衔接矛盾,如传统惩戒方式与现行治安管理处罚法的适配性不足,在执行中易引发争议。此外,旅游开发中存在石牌文化商业化异化现象,部分村寨将立石牌仪式简化为表演项目,削弱了其作为治理工具的严肃性,如何平衡文化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成为突出难题。
4.2 强化石牌文化系统性保护的具体举措为破解传承困境,保护单位实施全方位保护计划:一是开展系统性普查,组织专家团队对全县石牌的历史渊源、条文内容、分布区域进行全面梳理,抢救性挖掘散落在民间的石牌刻文、“料话” 歌谣和口述史资料,建立数字化档案库实现永久保存。二是建立传承人培养机制,通过 “师带徒” 模式选拔年轻村民跟随老石牌头人学习规约解读、调解技巧,定期举办石牌文化培训班,将 100 余名 “石牌领头人” 纳入县级非遗传承人管理体系。三是打造活态传承载体,在中小学开设石牌文化课程,编写校本教材;在六巷村、滴水屯等村寨建设石牌文化展览馆,每年举办石牌文化节,通过实景展演、民俗体验等形式增强民众参与感,让石牌文化融入日常生活场景。
4.3 推动石牌公约与现代治理融合创新的发展路径
实现石牌公约的当代价值,需构建传统与现代协同发展的新模式:在治理体系上,建立 “国法 + 石牌律” 双轨调解机制,由法院、司法局联合制定《石牌调解指引》,明确传统规约与法律条文的衔接标准,对婚姻家庭、山林纠纷等适宜民间调解的案件,优先邀请石牌头人参与调解。在产业发展上,将石牌文化融入乡村振兴,依托 “石牌保护生态” 的传统理念,发展生态旅游、有机农业,如门头屯通过石牌规约规范民宿经营,实现生态保护与经济增收双赢。在传播维度上,利用短视频平台、数字博物馆等新媒体形式,生动解读石牌故事与当代价值,扩大文化影响力。同时,将石牌文化与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结合,通过 “瑶老同调解心亭” 等载体,深化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让古老石牌在新时代焕发现代治理活力。
五、结论
石牌公约作为金秀瑶族自治县的独特治理资源,通过文化传承、规约创新、多元协同等路径,在维护社会稳定、促进民族团结、推动经济发展等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尽管面临传承断层与适配难题,但通过系统保护与创新融合,其在新时代仍具广阔应用空间。研究表明,民族地区应珍视传统治理智慧,推动其与现代体系有机结合,方能实现经济社会的和谐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李洋 . 瑶族石牌文化传播研究 [D]. 南宁师范大学 ,2022.D
[2] 孙彬彬 . 嵌入性治理:现代乡村治理中的乡规民约 [D]. 桂林理工大学 ,2021.
[3] 雷文彪 .“石牌文化”: 瑶族政治生态记忆的文化表征——“广西大瑶山瑶族文化记忆研究”系列论文之七 [J]. 梧州学院学报 ,2020,30(05):71-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