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刀郎木卡姆:绿洲文化的活态传承与当代困境

作者

木扎帕尔·阿吾提

新疆艺术学院音乐学院 830023

1 历史渊源与文化语境

刀郎木卡姆的形成与刀郎人的生存环境及历史变迁密不可分。“刀郎”一词的语源存在多种学说,但其核心指向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绿洲中刀郎人的群居生活形态。阿瓦提县作为刀郎木卡姆的重要传承地,位于天山南麓、塔里木盆地西北缘,阿克苏河、叶尔羌河等河流在此交汇形成冲积平原,独特的地理环境造就了刀郎人“半牧半农”的生计方式,也为木卡姆艺术提供了生长土壤。

从历史脉络看,刀郎木卡姆的形成经历了多元文化交融的过程。汉唐时期,阿瓦提处于丝绸之路北道要冲,龟兹、疏勒、于阗等文明的乐舞在此碰撞;蒙元至明清时期,伊斯兰文化与本地传统结合,进一步丰富了木卡姆的艺术内涵。刀郎木卡姆的歌词与舞蹈中保留着浓郁的狩猎文化遗迹,如舞蹈动作模拟猎人与野兽的搏斗场景,曲调中蕴含着对自然的敬畏与对丰收的祈愿,堪称刀郎人“用音乐书写的历史百科全书”。

刀郎木卡姆的生存与“麦西来甫”这一特殊文化空间密切相关。麦西来甫作为群众性娱乐聚会,涵盖歌唱、舞蹈、民间游戏等多种形式,为木卡姆提供了重要的表演与传承场域。在婚礼、节庆等场合,刀郎人通过麦西来甫活动实践木卡姆艺术,使其融入日常生活的各个环节,成为维系社群认同的文化纽带。

2 艺术特征与表现形态

刀郎木卡姆在艺术表现上呈现出严谨与即兴并存的独特风格。每套木卡姆由“木凯迪满”(序曲)、“且克脱曼”“赛乃姆”“赛勒凯斯”“色利尔玛”五部分组成,形成“散—中—快”的速度序列和“深沉—欢快—热烈”的情绪发展脉络。序曲以自由散板开篇,旋律悠远苍凉;随后节奏逐渐规整,舞蹈由舒缓转向奔放;最终在“色利尔玛”的急促节奏中达到高潮,完整呈现了刀郎人情感的起伏张力。

乐器组合是刀郎木卡姆艺术特色的核心载体。主要包括刀郎热瓦普、卡龙琴、刀郎艾捷克与达甫四种乐器:刀郎热瓦普音色粗犷有力,通过丰富的滑音、颤音技巧塑造狩猎场景的紧张感;卡龙琴音色清脆明亮,在序曲中奠定旋律基调,其无品位设计要求演奏者具备精准的音位把握能力;刀郎艾捷克作为唯一拉弦乐器,以“紧拉慢唱”的方式填补声部空间,与其他乐器形成复调效果;达甫则通过手掌与手指的交替击打,以及铁环的“沙沙”声营造节奏层次,是激发舞者热情的关键。

演唱与舞蹈构成刀郎木卡姆的另一重艺术维度。歌手以真声在高声区持续演唱,对气息控制要求极高,需经长期训练方能掌握;歌词多源于民间歌谣,内容涵盖生产劳动、爱情生活等,艺人在表演中常即兴加入对现实的咏叹。舞蹈动作脱胎于狩猎与农耕生活,男女舞者时而面对面模拟搏杀,时而背对背展现默契,豪放的姿态与精准的节奏配合,直观呈现了刀郎人的生命活力与审美追求。

3 传承现状与当代挑战

刀郎木卡姆的传承主要依靠“口传心授”的传统模式,形成了家庭传承、村落传承与政府推动相结合的多元体系。家庭血缘传承是核心方式,如阿瓦提县第六代传承人阿布都卡迪尔·木沙自幼随父学习卡龙琴与木卡姆唱段,家族三代皆为民间艺人;村落中的麦西来甫活动则为传承提供了实践空间,婚礼、丰收节庆中的集体歌舞使艺术在社群互动中自然延续。此外,政府主导的培训班、文化节等活动也成为重要补充。

当前传承面临严峻挑战,集中表现为“老龄化”与“后继乏人”。经济因素是导致传承断层的重要原因,木卡姆艺人多为农民,表演收入不稳定,其子女均选择外出务工而非继承父业。

现代文化冲击与文化空间萎缩加剧了传承困境。随着城镇化进程加快,刀郎人的生活方式发生剧变,传统麦西来甫活动从多样类型缩减为仅婚礼场合举办,且时长缩短至两小时左右。年轻一代受流行音乐、短视频等现代文化产品影响,对传统艺术兴趣下降,部分人甚至认为木卡姆“过时、土气”。此外,传承人对木卡姆套数的认知存在分歧,如部分老艺人认为阿布都卡迪尔·木沙整理的“十二部木卡姆”实为传统九部的变体,这种学术争议也影响了传承的系统性。

4 保护对策与发展路径

针对刀郎木卡姆的传承危机,需构建“活态保护”与“创新发展”并重的对策体系。在传承人保护方面,应完善保障机制,扩大生活津贴覆盖面,提高补助标准,解决艺人的后顾之忧;同时建立“大师工作室”,鼓励老艺人带徒授艺,对优秀学徒给予专项资助,如阿瓦提县对培训班学员提供免费乐器与教材,有效提升了参与积极性。

教育传承是培养后备力量的关键。应将刀郎木卡姆纳入中小学美育课程,编写适合青少年的通俗教材,通过兴趣小组、校园文化节等形式激发年轻一代的文化认同。高校与研究机构需加强学术研究,厘清木卡姆的历史脉络与艺术规范,出版系统的乐谱与研究著作,为传承提供理论支撑。

利用现代媒体与文旅融合拓展传播渠道。借鉴阿瓦提县录制木卡姆视频光碟、举办“百日刀郎文化广场活动”的经验,通过短视频平台、数字博物馆等新媒体扩大影响力;依托“刀郎文化之乡”品牌,开发木卡姆主题旅游项目,如民俗体验、艺人工坊等,使艺术传承获得经济支撑。政府还应加强跨区域合作,推动刀郎木卡姆与其他地区木卡姆艺术的交流,提升其文化影响力。

结论

刀郎木卡姆是刀郎人在塔里木盆地绿洲生态和历史记忆中孕育的独特文化,融合了歌、舞、乐三位一体的艺术形式和传统乐器,体现了维吾尔族及中华文化的多样性。然而,面临传承人老龄化、青年断层和文化空间萎缩等挑战,刀郎木卡姆的存续受到威胁。政府采取的保护措施如津贴、培训班和文化节为传承注入活力。未来,保护和发展刀郎木卡姆需坚持“活态传承”,在保障传承人生活和教育体系完善的基础上,探索传统与现代融合的路径,通过学术研究、现代媒体传播和文旅开发创造经济价值,以保持其在当代社会的生命力。这不仅保护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也维系了刀郎人的文化身份和精神家园,对增强文化认同和维护民族文化多样性具有重要意义。刀郎木卡姆的未来需要政府、学界和社群的共同努力,以实现传统与现代的和谐共存。

参考文献:

[1] 周 吉 . 刀 郎 木 卡 姆 的 音 乐 形 态 特 点 [J]. 音 乐 研 究,2001(1):5-13.

[2] 石夫 . 论《维吾尔多郎木卡姆》的音乐特色 [J]. 音乐研究,1999(3):92-96.

[3] 周吉. 有关《刀郎木卡姆》的比较研究[J]. 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01(1):38-46.

[4]《刀郎木卡姆的生态与形态研究》课题组 . 刀郎木卡姆的生态与形态研究[M]. 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04.

作者简介:木扎帕尔·阿吾提(2000 年4 月5 日),男,新疆阿克苏,维吾尔族音乐专业音乐创作方向,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