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文学课程思政教学模式探究
徐娇玲
沈阳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 辽宁省沈阳市 110000
引言:
课程思政作为践行立德树人根本使命的理念革新与实践探索,它已然成为教育领域的重要发展方向,将其融入大学日语专业教学亦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日本文学课程因其高度的专业特性构成了学生认知和探究日本文学与文化的核心渠道。所以在该课程中渗透思政教育显得尤为必要且举足轻重。
一、日本文化的独特特征
在世界文学的版图中多数国家的文学作品都与政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中国文学便是如此。大文豪白居易主张“文章合为时者而著,诗歌合为时而作”,范仲淹的《岳阳楼记》等佳作也深刻反映出文学与时代的紧密关联。然而日本文学却独树一帜,它呈现出明显的脱离政治倾向,与世界文学主流形成鲜明反差。探究其成因,主要有以下几点:其一,日本不同历史阶段的文化阶层代表大多对政治兴趣寥寥。贵族、武士、农民等阶层皆倾向于远离政治,这种文化阶层的偏好使得日本文学天然地与政治保持距离,形成了独特的远离政治的特征。其二,日本文学深受“物哀”审美倾向的影响,这与日本人民的性格特质息息相关。日本人对客观事物敏感细腻,易生悲喜之情,或展现柔美,或流露忧郁,形成了独特的传统审美风格。以《源氏物语》为例,“物哀”一词出现十四次,塑造了日本文学独有的浪漫。日本文人还通过“和歌”抒发内心所想,这种文学形式对后世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审美情趣影响深远。女性作家凭借细腻情感,从独特视角展现所思所想,凸显了日本文学哀怨、惆怅、含蓄、忧伤的基调。其三,日本文学善于吸收变异。日本文化早期深受中国文化影响,日本文字由汉字演化而来,《源氏物语》借鉴《长恨歌》素材便是例证。日本作家能巧妙地将中国文化元素融入作品,不着痕迹。其四,日本文化具有连贯性和一致性。在吸收外来文化时日本文化并未丧失自我,而是将其融入本土,使文化得以延续。即便接触西方文化,日本文学中细腻多愁的情绪依然得以保留并发扬,展现出独特的文化魅力。
二、日本文学课程与思政教育的融合路径
1. 以教师为主导
将思政教育巧妙融入日本文学课程可从课堂内外两大维度展开。首先,课堂上要充分发挥教师的引领作用。教师作为课程思政的核心推动者与主要实践者,其自身的价值观念与思政素养至关重要。教师需具备正确的价值取向和强烈的思政意识,在大是大非面前保持清醒的政治头脑,如此方能对学生的价值观进行有效塑造。外语教师应着重强化自身人文素养,深入钻研教材,精准把握其精神内核,提升课堂教学的知识深度、人文温度与趣味程度,充分彰显外语教学的学科特色与人文魅力。同时要将德育意识培养纳入教师日常培训体系,强化专业教师的教书育人使命感与责任感。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结合日本文学课程特点,深度挖掘其中蕴含的思政教育元素,紧密关联时代热点话题并巧妙融入优秀的中国文化。比如在学习川端康成或大江健三郎的文学作品时,鉴于他们均为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教师可适时引入中国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的作品,通过对比分析,增强学生对本国文化的认同感与自豪感。此外教师还应充分利用多媒体等现代教学资源,创新与完善课堂教学模式,将思政元素自然融入教学环节,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学生的思想观念与行为方式,使学生在领略日本文学魅力的同时也能接受思政教育的滋养,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有机统一。
2. 突出学生主体地位
注重在课堂之外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体能动性是很有必要的。除课堂教学外应促使学生把良好道德素养落实为实际行动。教师不妨适时组织线下文学互动活动,激发学生参与热情。比如举办中日文学专题交流会、读书分享会,让学生以日语为媒介介绍同期两国文学作品,体悟各自特色与魅力,锻炼思辨思维,在对比中深化对祖国的认知;还可安排学生推介心仪的中日作家佳作,借剖析情节、人物形象等,洞察两国价值观念差异,助力学生树立正确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此类活动有助于拓宽学生国际视野,使其明晰两国社会迥异之处,增强民族自豪感与文化自信。借助这些文学交流契机,学生的文化传播技能得以锤炼,文化自觉意识不断增强,对中日文学的理解也更为深入,有力推动两国文化交流互鉴。所以开展日本文学课程思政工作离不开师生携手共进。教师要悉心引导,学生则要主动思考、踊跃参与,让教师精准把握学生思想动态。唯有师生课内外紧密配合,课程思政方能取得实效。
3. 丰富教学手段
在日本文学课程的教学实践里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是关键所在。这就要求教师运用丰富多元的教学手段,有效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日本文学课程所涵盖的内容极为广泛,它不仅包含日本文学的基础知识,还与日本的文化、经济等时代背景紧密相连,信息量大且体系繁杂。然而高校在文学课程的学时设置上通常仅为 32 个课时。对于毫无日语专业基础的学生来说在如此有限的学时内想要从宏观层面精准把握日本文学的形成、发展及演变脉络,无疑是困难重重。即便教师能够以通俗易懂的方式,将某一部作品剖析得细致入微、讲解得透彻清晰,但受限于学时也难以全面覆盖古代、近代和现代各个时期的代表性作品。所以如何将文学课程的学习从有限的课堂延伸至广阔的课外,成为提升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突破口。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工具,选取学生最为热衷的动漫和日剧精彩片段进行播放,以此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以芥川龙之介的作品教学为例,教师可以播放根据其作品改编的影视片段,引导学生探讨原作文学与改编影视在处理同一剧情时的差异与共性,并鼓励学生积极展开讨论。教师还应充分发挥网络教学平台的优势,灵活运用相关板块,对课堂上未涉及的内容进行补充完善,进一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让学生在日本文学的学习中收获更多乐趣与成长。
结束语:
总之,日本文学课程应寻找更全面有效的创新突破点,以推动课程思政高质量发展。所以本文聚焦于日本文学,对日本文学课程思政教学模式进行探究分析,希望通过本文的分析阐述能够为相关人员提供一些帮助。
参考文献:
[1] 汪帅东 . 日语课程思政教学设计与案例构思——以“日本文学名著赏析”课程为例[J]. 江苏外语教学研究,2022(03)
[2] 金玉 . 高校日语专业“课程思政”实施策略研究——以《基础日语》课程教学为例[J]. 渤海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03)
[3] 于桂玲 . 研究生日本文学课程思政的意义、方法 [J]. 黑龙江教育 ( 理论与实践 ),2021,(11):34-35.
[4] 范惠芬. 高校日语专业日本文学课程融入课程思政的探讨[J].大学 ,2020,(23):120-121.
作者简介:
徐娇玲(1980.3—),女,汉族,籍贯:辽宁沈阳人讲师,硕士学位,专业: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研究方向:日本文学、日本语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