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新时代高职院校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的创新实践

作者

卢傲宇

湖南汽车工程职业大学 湖南株洲 412000

引言

当前,各个高校都在进行课程思政建设,高职院校在建设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的工作中也取得了一些成就,但是,也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在新时代背景下,只有基于问题导向,认真研究并分析存在的问题,才能提出有效对策,充分发挥二者的协同育人效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一、高职院校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的意义

高职院校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有着重大意义,二者协同可打破“ 思政课程” 单一阵地的限制,构建起全方位的课程育人格局,课程思政深入挖掘专业课程里的思政元素,促使学生在技能学习过程中自然而然地接受价值观的引导,思政课程可为专业课程的思政融入提供系统的理论支持,明确其方向。这种协同符合高职“ 技能+素养” 的培养目标,可为学生培育职业操守以及家国情怀,又能化解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相互脱节的问题,提高育人的实际效果,为社会培育出有专业能力又拥有道德情操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1]。

二、新时代高职院校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的实践路径

(一)整合课程资源,构建协同育人课程体系

要打破课程之间的壁垒,构建起“ 思政课程+专业课程” 的资源共享机制,思政课程对核心理论要点加以梳理,形成模块化的资源包,专业课程依照“ 行业需求—职业素养—思政元素” 的逻辑,挖掘工匠精神、创新意识等素材,开发跨学科的案例库,把劳模事迹、行业法规等融入教学之中[2]。此外,构建分层的课程体系,低年级着重进行家国情怀的培育,高年级强化职业伦理以及社会责任感,最终形成贯穿人才培养整个过程的协同课程链。

(二)创新教学方法,提升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的实效性

促进教学方法的双向融合,思政课程运用“ 情景模拟 .+ 案例研讨” 的方式,结合专业场景来设计教学内容,借助企业合规案例讲解法治思想,专业课程引入“ 问题导向式” 教学模式。在技能实训过程中融入价值讨论,借助信息技术打造线上协同平台,开发与思政微课和专业知识点相关联的在线模块,依靠虚拟仿真技术再现行业典型事件的思政内涵,实现线上线下的联动,提高学生的代入感以及认同感。

(三)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协同育人能力

构建跨院系教研共同体,思政教师和专业课教师结成对子共同备课,推进联合教研工作,施行“ 双师型” 培养计划,安排思政教师前往企业进行调研,让专业课教师参与思政专题培训,搭建能力提升平台,定期举办协同教学竞赛以及案例分享会,建立教师协同育人能力评价体系,把思政融入效果纳入考核范畴,激励教师探寻融合路径,形成“ 思政有专业支撑、专业有思政引领” 的教学能力[3]。

(四)创设协同育人环境,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校园环境建设中融入了职业文化以及思政元素,借助劳模长廊、行业精神展墙等方式营造出相应氛围,开展“ 思政 + 专业” 实践活动,组织学生参与技术攻关志愿服务,让学生在实践中深化社会责任感,构建“ 校政企”协同环境,联合企业开展职业道德培训,还邀请行业模范走进校园进行分享[4]。建立多元评价体系,把思政表现和专业技能考核相结合,依靠第二课堂学分认证,引导学生在环境熏陶以及实践体验中达成知识、技能与价值观的协同发展。

结语:

新时代高职院校推进课程思政和思政课程协同育人是适应教育发展趋势、契合人才培养需求的必然之举,借助构建协同课程体系、创新教学方法、强化师资建设以及创设育人环境等实践途径,可切实打破教育壁垒,提高育人成效,此过程培育了学生的职业素养与家国情怀,也为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提供了有力支持。未来要持续优化协同机制,解决实践中的新问题,不断探寻更高效的协同模式,达成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深度融合,推动学生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张东亮. 高职院校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路径探究 [J]. 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5, 27 (01): 46-48.

[2]唐高峰. 高职院校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研究 [J]. 西部素质教育, 2024, 10 (23): 16-20.

[3]林雪凤. 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和思政课程协同育人研究 [J]. 辽宁经济职业技术学院.辽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24, (03): 106-109.

[4]李青夏. 高职院校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研究[D]. 长春工业大学, 2024.

作者简介:卢傲宇(1978-10)女,民族:汉族,籍贯:湖南长沙,学历:本科,职称:讲师,研究方向: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邮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