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匿的传承:武术“ 谱” 在武术传承过程中的不可传性探赜
崔瑞浩
成都体育学院 641418
前言
武“ 谱” 对武术发展“ 具有实用性和可操作性,有利于武德的传播,具有文献参考、文化传播” 1的积极意义。近年来,学者大致从内涵外延、层次分析等方面对武谱进行了归纳与定义。武谱记录了武术的历史渊源、技术特点与训练方法等,对保持武术流派的正统性和传承性具有重要意义。尽管,武谱对武术的传世意义不菲,其可传性被众多学者所深挖,但笔者在探讨与学习武谱时遇到了一些武术动作描述不够详尽的情况,这对传承与传播武术无疑是局限和阻碍的。由此,引发笔者对武谱在武术传承过程中存在的不可传性进行深度思考,并加以阐释。
1.历史的局限性
印刷术起源于北宋时期,该技术的形成是武谱诞生的先决条件。“ 在印刷术发明之前,书籍编撰通常依赖手工,耗时且费力” [2],进而限制了武谱知识的传播。武谱的诞生也离不开绘画技术,古时期画家大多使用毛笔进行绘画,在武谱中,毛笔绘画被广泛应用于描绘武术动作和人物形态中,武术动作的细节繁多且复杂,毛笔难以将细节描绘出。基于此,武谱中动作的准确性可能不够精确。此外,武谱作为武术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在传承过程中,由于语言、文化和时间等因素的限制,一些动作细节可能逐渐模糊或者被简化,近而在传承中消减了武术的神韵。在古代中心地区“ 皇权不下县” 与边疆地区“ 皇权不到边” 的社会环境中,社会群众出于自身安全的考虑以及在社会精英意志导向下对资本争夺的需要,对武术这一身体技术实际运用需要远大于对武术技术动作口传心授与书本呈现传承方式。因此,武谱中的内容呈现更侧重于对战略与战术的的描绘与讲解而轻视了对武术具体身体行为的记载。
2.表达的差异性
学术界对武谱的不同表述,彰显出人们对武谱认知的多元性与不确定性。究其原因,是因为武术动作往往具有高度的动态性和复杂性,有时很难用言语准确地描述出来。即使是现代的武术教材,也常常需要配合图片、视频等多媒体手段来辅助说明。其次,不同时期武术动作的表述不尽相同,部分原因是不同时期社会背景下,人们对武术理解程度差异的缘故,只是符合当时的知识体系和认知范围,从而显现出多元化的表现形态。如“ 以往对中国式摔跤的相关研究往往把摔跤技术行为拆分成动作程序进行研究” [3],而忽视了人体在做动作时真实的身体表达。另外,“ 武术主体性思维方式” 4不同,学者对武谱的学术探索也不相同。翻阅武术史料,其中传统武术还讲究“ 意会” ,既“ 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而正是这种“ 意会”性,使得武术中许多核心概念都无法明确表述出来,如“ 劲力运用” “ 身法技巧” 以及太极拳的“ 用意不用力” 等,而是需要通过师徒之间的言传身教与长期实践来体悟。诚然武谱的传承难免有着“ 武术中不可传性” 的烙印。
3.流派的多元性
历史长河上武术流派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师徒制与互尊制,是生成了武术多门派现象的重要制度基底” [5],每个拳种都可能会有许多流派,例如,祁氏通背拳就有老、少派之分[6],影响和决定武术拳种多样性的因素有很多,但武术拳种“ 在社会转型中受文化转型的影响还是至深至远的” [7]。它既是人类在长期不断的社会实践过程中创造出来的身体动作,也是人们根据不同地域、不同传统文化创造出来的,具有不同的风格。不难发现,即使在同一流派中,不同师傅的教授方式也可能不相同。故而,武谱中的动作描述可能只是某一流派或某位师傅的理解,无法包括所有流派和师傅的观点。
4.技术的神秘性
武术是一种“ 神奇的身体文化形式” [8]。“ 附着在武术身上的神话传说、巫术、迷信使武术具有神秘性” [9],其神秘性主要体现在“ 习练方式、传承方式、招式功法” [10]上。古时候的习武之人会选择在寂静无人时练习武术,这既能便于避免暴露踪迹、怕被他人偷学,又能避免被他人干扰。即使在同门之中,师父也会采用隐蔽的方式对弟子因材施教。其次,“ 传内不传外” “ 传男不传女” “ 千金不授” 等传承模式客观上为武术涂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此外,内功对于习武之人是个熟悉的名词,是中华武术屹立于世界武林之颠的精华部分, 真正的内功仍深藏于中国民间。内功的修炼对习武之人尤为重要,内功的神秘性在于它和我们对现实世界的认知完全不同,为武术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 牵引着不同时期学者们的目光和关注,同时也反映了人们对武谱的深度思考。另外,古时候武术往往是用在战争中,不轻易传授给外人,正因为如此,武谱中的动作描述可能故意模糊或省略一些关键的细节。一方面防止武术被泄露给敌人,另一方面吸引真正热爱武术的人来拜师学习。基于此,武谱在武术传承过程中存在着不可传性。
5.结语
武谱在武术传承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同时也面临着动作描述不够详细以及不可传性的挑战。在当前国家大力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利背景下,深入探究武术内容、特征和本质等学理问题的基础性研究尤为重要和迫切,武谱研究亦是如此。
参考文献:
[1] 王军.诉说技击的身体语言:论武术套路的艺术化再现[J].体育教育学刊,2024,40(03):60-65.
[2] 章泽锋,张艺瑜.论印刷在文化传承发展中的作用[J].出版发行研究,2024,(08):107-11 +89 .
[3] 金梦,金玉柱,李丽,等.身体感知的能动性:中国式摔跤“ 巧劲” 的身体哲学阐释[J].体育与科学,2024,45(05):21-29.
[4] 闫民.武术的主体性思维及表达[J].体育与科学,2015,36(02):87-93.
[5] 陈爱蛟.历史视角下的中国武术“ 门派林立” 现象解析[J].山西档案,2018,(06):186-188.
[6] 赵秋菊,邓玲玲,凌静园.通背拳的传承脉络与技术演变特征研究[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17,36(04):128-132.
[7] 刁振东,徐恬祺,张青玲.中国武术拳种嬗变及其影响研究[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20,40(05):52-56.
[8] 陈振勇,李斌.人类学视域下武术概念的重新审视[J].学报,2017,43(05):54-60+127.
[9] 赵文龙,陈星潭,李磊,等.从武术神秘性视角审视高校武术教学改革[J].肇庆学院学报,2015,36(02):92-95.
[10]侯胜川.神话、神化:对武术神秘性的解析[J].河北体育学院学报,2018,32(04):84-90.作者信息:姓名:崔瑞浩,出生年月:2001.03.07,性别:男,籍贯:山西长治,民族:汉,学历:研究生在读,单位:,单位邮编:,研究方向:武术套路理论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