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加强非遗工坊建设 助力乡村振兴发展

作者

郑珍

昌吉州文化馆(昌吉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中心) 新疆昌吉 831100

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重要指示批示精神,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扎实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工作部署,根据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有关要求,文化和旅游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国家乡村振兴局在非物质文化遗产助力精准脱贫工作基础上,继续推动非遗工坊建设,加强非遗保护,促进就业增收,巩固脱贫成果,助力乡村振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 把保护传承和开发利用有机结合起来”,为非遗助力乡村振兴指明了方向。

一、昌吉州非遗工坊建设基本情况

截至 2024 年年底,我州所辖七县(市)均已设立非遗工坊,共计 28个。分别为:昌吉市2 个(欧麦尔九碗三行子、西域老车牛骨丸子汤)、木垒县 3 个(哈依娜尔民族手工艺品制造有限公司、古丽娜孜哈萨克刺绣技能大师工作室、拜协谐克民族刺绣农民专业合作社)、吉木萨尔县4 个(蝶翅画粘贴技艺、马鞍子加工技艺、马骨马头琴加工技艺、土豆粉条制作技艺)、呼图壁县2 个(五工台镇葫芦文化传承工作室、老沙椒麻鸡)、奇台县 8 个(古城酒业有限公司酿酒车间、新疆丰驿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奇台县“ 老笼匠木蒸笼” 制作工坊、新疆丰驿文化旅游发展有限公司、奇台镇双喜手工挂面店、奇台县鸿运馍馍店、老奇台镇牛王宫村龙腾绿农农业专业合作社、奇台县五马场乡铁买克布拉克村哈瓦夏和民族刺绣专业合作社)、阜康市 7 个(西王母神话工作室、邹氏微雕工作室、库力努尔刺绣店、梅乃提马鞭制作店、邹氏微雕工作室、库力努尔刺绣店、梅乃提马鞭制作店)、玛纳斯县2 个(传统榨油工坊、别肯哈萨克小刀工坊)。

以上非遗工坊依托各级非遗名录项目“ 哈萨克族刺绣” 、“ 回族宴席九碗三行子” 、“ 挂面制作技艺” 、“ 葫芦雕刻技艺” 等,每年开办各类非遗培训班共计35次,培训各类人员2100余人,吸纳就业(含灵活就业)3000余人,“ 工坊+农户” 等形式产业链延伸带动就业近8000 余人。不仅促进了非遗项目的生产性保护、促进就业增收、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助力乡村振兴。还通过各类非遗实践活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抵制不良习俗,加深对移风易俗的理解和认识,引领文明新风。

例如:木垒县哈依娜尔民族手工艺品制造有限责任公司以哈萨克族刺绣项目为依托,在大石头、博斯坦、木垒镇设有生产基地,有小型电动绣花机60 台,电动缝纫机50 台,在大石头乡产业园区设有扶贫生产车间100平米。公司以哈萨克手工艺品传承与创新为主导,将哈萨克传统手工技艺与现代时尚的设计风格相结合,开发具有鲜明地方特色,反映文化多元一体的刺绣产品、家居用品、旅游纪念品 300 余种,销售前景良好。同时深入挖掘哈萨克刺绣与中原地区各民族刺绣产品的关系,与苏绣技法相结合,创新性发展出“ 胡杨绣” ,此举既是各民族文化交往交流交融的成果,也体现了非遗的“ 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

再如:奇台县腰站子村丰裕合作社成立全资子公司新疆丰驿农业发展有限公司,依托非遗项目“ 传统手工挂面制作技艺”,自筹投入5000 万元,新建腰站子村农业产业园,建成年产1500 吨手工拉面厂和日加工原粮220吨面粉厂。近年来又着手构建从田间到餐桌的小麦全产业链,陆续推出“ 腰站子” 品牌的有机面粉、手工拉面、食用油、小杂粮等 40 余种绿色有机农产品。着重打造了腰站子电商品牌管理运营中心,挖掘培养本土人才,打造成“ 新农人” 品牌代言人,促进“ 腰站子” 品牌多元化发展,不断提升“ 腰站子” 品牌知名度、影响力。腰站子村借助电商平台,通过入驻天猫店铺、直播带货的方式拓展销售渠道,采用“ 网上+网下” 产品销售模式,不断壮大营销团队力量,通过产销一体化的现代企业管理模式让“ 腰站子”

品牌系列有机农产品面向全国,2023 年腰站子村二产产值达到1.4 亿元。

再如:吉木萨尔县北庭土豆粉制品专业合作社,依托手工粉条制作技艺项目,投资建成土豆粉制品加工厂,直接带动吉木萨尔县万亩马铃薯的种植面积,近1000 名农民实现了增产增收。目前在合作社大力实施品牌战略,申请注册了“ 丁粉条” 和“ 丁彦成土豆粉” 商标,如今绿色粉条之路越走越宽,“ 以非遗工坊加农户的模式,让更多的农民走向致富路。

二、非遗工坊当前工作存在的困难与问题

虽然在非遗工坊助力乡村振兴方面做了一些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与群众对非遗工坊助力乡村振兴方面的期盼还存在着很大差距,具体表现为:

1.非遗工坊数量需进一步增加。虽然我州已有28 家非遗工坊,但对于乡村振兴工作来说还属杯水车薪,乡村振兴今后发展空间大。非遗工坊培育工作需要较长时间规范、培训和监管,我州非遗工坊数量有待增加,组织标准化规范化运作能力有待提升。

2.发展资金、专业人才短缺。非遗工坊的建设和运营需要大量资金投入,如场地租赁、设备购置、技能培训等。目前我州多个县(市)的非遗工坊都面临无资金扶持的现状,影响其正常运营和发展。而且非遗工坊的发展需要专业人才支持,包括非遗传承人、设计师、营销人员等。目前我州多个非遗工坊都缺乏这些专业人才,制约了非遗工坊创新和发展。

3.管理运营不当。非遗工坊在管理和运营方面存在不规范的问题,如缺乏建立科学的管理机制和有效的质量控制以及监管措施等,影响了其部分产品的质量、市场竞争力和经济增收。

4.市场渠道不畅。虽然非遗工坊的产品具有一定的市场潜力,但由于缺乏有效的市场宣传和推广及顺畅的营销渠道,影响了其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发挥。文旅部门虽然依托部门优势开展了形式多样、富有特色的乡村振兴“ 自选动作” ,但在宣传发动、氛围营造、舆情引导方面我们还有很大的潜力可发掘。

三、“ 十五五” 时期开展非遗助力乡村全面振兴的意见和建议

1.丰富文化主题,打造非遗+文旅精品线路。围绕生态价值转换,发展康养旅游产业和乡村文化体验产品,构建“ 特色乡村 + 文旅项目 + 精品民宿”的发展模式。以本地非遗项目为基础,通过文化创意,打造非遗文旅精品线路,带动我州乡村经济发展。

2.加强非遗产业发展规划。结合乡村振兴战略,加强非遗产业发展规划,推动非遗资源向产业资源转化。注重高质量规划和精细化设计,深入挖掘本土文化资源,构建全产业链的文化产品及服务。鼓励我州各县(市)采取不同的非遗发展模式,推动非遗 + 旅游、非遗 ;+ 食品、非遗 + 特色农产品等业态的融合发展。

3.促进非遗文旅深度融合。依托现有景区、传统特色村落等资源,鼓励非遗传承人通过非遗工坊形式对非遗文化资源进行创造性转化。提升非遗产品附加值,延伸产业链,为乡村振兴提供产业支持。

4.加强政策支持和法律保障。将非遗工坊的运行资金列入本级财政预算,建立健全非遗非遗工坊的准入及考核机制。完善非遗代表性项目保护和传承人管理制度,逐步实现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年轻化。

5.加大培训力度。加强与疆内外典型非遗工坊的交流和学习,学习先进经验,完善非遗工坊的管理和运营机制,提高其规范化、科学化水平。

非遗工坊建设在助力乡村振兴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仍需要不断完善和创新。未来,我们将继续加强非遗工坊的建设和管理,推动其实现更高质量、更可持续的发展,为乡村振兴贡献更大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