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幼儿园自主性游戏中教师观察与指导策略的研究

作者

张美燕

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准格尔旗薛家湾第七幼儿园 010300

引言:幼儿教师在开展儿童自主性游戏活动时,要充分发挥自身的观察作用和指导作用,巧妙地利用科学的观察方式和观察流程加深对班级儿童的了解,并根据他们实际情况改进自主性游戏活动的形式与内容。另外,老师还需要借助身边的各类资源和多样化的方法实现高效的游戏活动指导,从而提高儿童参与活动的积极性,提升他们自主性游戏的实践效率与质量[1]。

一、幼儿自主游戏行为的观察与解读

(一)构建多维度的观察内容框架

教师观察幼儿自主游戏行为需关注三个彼此关联的维度,游戏主题的选择一般能直观呈现幼儿的兴趣倾向与发展需求,有些孩子热衷于角色扮演里丰富的情节演绎,有些则更喜爱建构游戏中空间组合带来的乐趣,这些偏好差异为教师了解幼儿个性特点给予了关键线索。在互动方式上,幼儿呈现出的合作、冲突或独自游戏等行为特征,体现了其社交能力的发展水平,也暗示着个体在群体中的适应状态,幼儿对游戏材料的创造性使用大多时候蕴含着更多发展信息,当孩子把积木当作电话使用,或者用纱巾替代披风时,这种象征性行为实际上展示了其思维灵活性和想象力的发展程度。这三个观察维度相互补充,共同构成了理解幼儿游戏行为的完整视角。

(二)采用发展性的行为解读方法

将观察到的行为转化为对幼儿发展的理解,需要教师掌握专业的解读方法。典型行为分析是重要途径之一,比如幼儿争抢玩具的行为不应简单视为纪律问题,而应理解为物权意识发展的阶段性表现,这种解读视角能帮助教师采取更适宜的应对策略[2]。游戏持续时间也是关键的解读指标,一个能持续专注于某项游戏的幼儿,往往表现出更强的兴趣和更好的专注品质,这为教师判断幼儿发展优势提供了参考。在假想游戏中,幼儿的自言自语或象征性动作尤其值得关注,这些看似随意的游戏语言和动作,实际上是抽象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发展的重要标志。

二、教师指导策略的实践路径

(一)实施分层干预的指导原则

在幼儿游戏过程中教师进行介入时,需把握适度原则,依据实际情形采用不同层级的支持手段,其中最基础的隐形支持大多时候易被忽视,但其关键性不言而喻,凭借对游戏环境空间布局加以调整,或者补充适宜的材料,便可为幼儿营造更为优质的游戏条件,例如在角色游戏区增添一些贴近生活的道具,往往可激发更为丰富多样的游戏情节。当幼儿遭遇认知冲突或者游戏瓶颈之际,适时提出开放式问题比直接给出答案更具价值,像“ 你觉得还可以怎么搭?” 这类问题,能启发幼儿思考,又不会剥夺他们探索的乐趣,唯有在特殊状况下,如出现安全隐患或者游戏完全陷入僵局时,教师才需直接参与其中,这种有节制性的干预方式,能保证游戏顺利进行,又能最大程度保护幼儿的自主性。

(二)开展场景化的指导实践

不同种类的自主游戏一般会引发特定的指导需求,这就需要教师拥有针对性的应对策略,角色游戏里经常出现的社交冲突是典型场景,教师不应单纯充当裁判角色,而是可凭借示范“ 我可以和你一起玩吗?” 这类礼貌用语,帮助幼儿掌握基本的交往技巧[3]。面对建构游戏中幼儿因作品倒塌而产生的挫折反应,教师采用平行游戏的方式往往比言语安慰更具效果,在旁边搭建相似的作品并自然展示应对技巧,能使幼儿在观察模仿中学会处理问题。当发觉幼儿在规则游戏中因难度过高而准备放弃时,及时调整游戏要求或设置阶段性小目标,可帮助幼儿重建信心并体验成功感。

三、支持性环境的创设要点

(一)保持材料投放的动态性

游戏材料的投放要依据幼儿游戏需求发生变化,低结构材料由于开放性特征更容易激发幼儿创造性,不过具体投放哪些材料以及投放多少数量,需教师依靠持续观察来做出决定,当发觉幼儿对某种材料的探索趋向重复时,适当减少同类材料并补充新的替代物品,相反,当某种材料引发丰富游戏行为时,便可以考虑增加其投放量。这种动态调整机制可保证材料始终给幼儿保持适度新鲜感与挑战性。

(二)确保游戏时间的连续性

幼儿深度游戏需要充足且不被干扰的时间来保证,每天都应安排至少30 分钟以上的连续游戏时间段,在这段时间里教师不应随意打断或者组织集体活动,持续的游戏时间可让幼儿实现从简单操作到复杂情节的发展进程[4]。针对那些需要多次尝试的建构游戏或者需要角色磨合的扮演游戏而言,时间保障极为关键。碎片化的游戏时间大多时候会使游戏停留在浅层水平。

(三)营造宽容的心理氛围

心理环境的宽松状况会对幼儿的游戏表现产生直接影响,教师应当允许幼儿进行一定程度的冒险尝试,像在保证安全的范围之内攀爬稍高一些的积木,还要接纳那些非常规的游戏方式,当幼儿把积木当作手机或者将纸箱看作太空船时,不应该以“ 不正确” 作为理由去制止他们,这样包容的态度可让幼儿摆脱束缚,切实依照自己的意愿去开展游戏,呈现出最为真实的游戏状态以及发展水平。心理安全感的构建是自主游戏得以顺利开展的关键基础。

四、结语

实践表明,一旦教师可把科学的观察视角、灵活的指导策略以及适宜的环境创设进行有机融合,幼儿的自主游戏便可突破单纯的娱乐功能限制,切实成为推动认知发展、社会交往以及创造性思维的有效载体,这样的教育实践丰富了幼儿园游戏活动的组织形式,还重塑了教师与幼儿在游戏里的互动关系,为学前教育质量的提升给予了新的思路。未来的研究可探寻不同文化背景下自主游戏指导策略的适应性调整,以及数字化环境中自主游戏的新形态和新挑战。

参考文献:

[1]林馨. 如何在自主性游戏中培养幼儿创新意识 [J]. 亚太教育, 2024,(20): 172-174.

[2]周元秋. 生活化自主游戏中幼儿社会品质的养成路径 [J]. 亚太教育,2024, (14): 41-43.

[3]范煜姬. 幼儿园户外自主游戏中教师指导的意义及策略分析 [J]. 华夏教师, 2023, (15): 94-96.

[4]卢小丽. 幼儿园自主游戏中培养幼儿学习品质的研究 [J]. 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学与研究, 2022, (04): 170-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