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
曹琳
上海市闵行区七宝镇明强小学201101
一、活动背景
在小学数学学习中,五年级学生已掌握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数据的方法,能够读和绘制简单统计图表,依据数据作出简单判断与预测,并解决计算平均数的实际问题。同时,学生通过课前调查“ 儿童免票政策” ,了解到生活中儿童免票的现实情况,发现现有部分免票政策对身高增长较快的同学存在不公平之处,进而引发对 “ 儿童免票标准怎么调整” 问题的探究兴趣。
本活动以“ 儿童免票标准怎么调整?” 为驱动性问题,聚焦于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引导学生运用数学知识和方法,结合跨学科的知识与技能,经历收集数据、整理数据、分析数据的全过程,探讨儿童免票标准的合理性与调整方案。旨在提升学生的数据意识、统计分析能力、公民意识、责任意识以及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度和参与意识,发展学生的科学精神,让学生学会用数学的思维和方法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社会问题。
二、活动设计
以“ 儿童免票标准怎么调整?” 为驱动性问题,通过将主题“ 儿童免票标准” 分解为三阶段活动链:收集班级身高数据,分析分布规律 $$ 研究不同城市免票标准差异的成因→ 基于数据提出政策优化方案。任务设计紧扣“ 数据分析服务社会决策” 的核心目标,突出数学与社会的跨学科联结。
三、活动实施
基于以上思考,笔者开展以“ 儿童免票标准” 为主题的活动,以驱动性问题 “ 儿童免票标准怎么调整?” ,用“ 班级身高数据会说话——跨城市政策解码行动——公民建议厅” 三个子主题学习活动,构成一条循序渐进,贯穿连接的主线。
◆ 活动一:班级身高数据会说话 ◆
活动一由问题导入,教师播放新闻“ 上海地铁免票标准上调至1.3 米” ,引发学生质疑“ 为什么是10 厘米?有什么依据?” 。在探讨上海地铁免票标准调整的原因时,学生立足于真实的生活情境,深入分析并提出可能的解释。这一讨论不仅需要学生关注政策本身,还要结合当前的社会经济背景以及可能影响政策制定的各种因素。学生们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结合个人的生活经历和观察,大胆地提出自己的假设和猜测。通过这样的思考过程,不仅可以锻炼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还能增强他们对社会现象的敏感度和理解力。活动一融合了数学与道德与法治学科,通过任务驱动学生学会用散点图分析问题,讨论政策公平性。
在“ 为何儿童免票线需提升10 厘米?” 这一问题时,先通过细致地审视全班同学 6 岁身高数据,并将这些数据以散点图的形式呈现出来,在对话中学生能够深入地解读图表所揭示的信息。然后,在探讨政策公平性时,学生们掌握数据收集的科学方法,并且开始重视样本选择的代表性,发现需要更多数据才能有效分析问题。通过亲身参与这一过程,学生们积累了数据分析经验,逐步培养起对统计学的敏感度和意识。他们将深刻理解散点图中每个点所承载的含义,领会散点图在揭示数据分布和趋势方面的独特优势。此外,学生们还学会了如何根据不同的研究问题和目标,恰当地选择和应用数据,以支持他们的分析和结论,锻炼了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
◆ 活动二:跨城市政策解码行动 ◆
活动二通过介绍不同城市地铁儿童免票标准,引发学生激烈的辩论,对比分析不同标准的原因。学生们利用人工智能的分析技术,不仅拓宽了对问题的理解,而且促进了他们从多个角度审视问题,培养了他们科学和严谨的研究习惯。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们尝试着去预测其他城市的儿童免票政策,并且尝试提出自己的见解和理由,在交流过程中不仅锻炼了他们的批判性思维,也增强了他们对社会问题的分析能力。在活动二中,学生充分调用地理、信息、道德与法治学科的已有的知识,学会从地域差异的视角尝试解释问题,借助了AI 工具,对政策的公平原则提出自己的看法。
◆ 活动三:公民建议厅 ◆
在公民建议厅活动中,学生们将课堂所学知识与实际问题相结合,运用语文、美术、道德与法治的学科知识,对问题利用信息可视化的形式,进行论证表达,体现了公民参与意识,展现出了跨学科的综合素养。他们通过模拟听证会的形式,分别扮演市民、地铁运营方和政协委员等角色,就儿童免票政策展开了深入的讨论。
组 1 的学生提出了“ 年龄为主,身高为辅” 的双轨标准建议,体现了学生们对问题的深入思考和对公平性的追求。组 2 的学生则通过提交“ 上海市儿童身高十年变化” 折线图,进一步佐证了儿童免票标准需要动态调整的观点。这一数据提案为学生们的政策建议提供了有力的支持,也展现了他们在信息处理和数据分析方面的能力。在角色扮演中,学生们不仅锻炼了语言表达和论证能力,还增强了对公民参与社会事务重要性的认识。通过这一系列活动,学生们不仅加深了对社会问题的理解,还为改善儿童免票政策、促进社会公平贡献了一份力量。
四、活动反思
(一)真实问题驱动学科深度融合
从“ 身高不公平感” 到“ 政策优化方案” ,学生经历完整的“ 数据论证社会决策” 链条。数学中的散点图分析成为解读社会公平的工具,道法的公民责任通过数据提案具象化,打破学科壁垒,实现知识在真实场景中的重构。
(二)技术赋能深化科学探究本质
AI 数据分析工具的引入,使学生超越经验争论,用客观数据支撑观点。技术不仅提升效率,更引导学生理解“ 政策制定需基于群体特征而非个体感受” ,培养科学决策思维。
(三)公民素养在数据实践中落地
通过模拟听证会,学生意识到数据不仅是数学符号,更是公民发声的武器。活动中生成的“ 双轨制提案” 被提交至地铁服务热线,使学习成果转化为社会参与行动,切实发展责任意识。
(四)教师作为跨学科设计引导者
本活动要求教师同步精进数据科学、社会政策等跨领域知识。在指导学生分析地域差异时,需提前整合人口统计学资料;在听证会环节,需设计角色冲突情境以激发思辨。这推动教师从“ 学科讲授者” 向“ 跨学科活动架构师” 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