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如何在特殊教育学校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渗透德育
董娜
营口市特殊教育学校 辽宁营口 115000
一、特殊教育学校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渗透德育的实践价值
利于特殊学生健全人格和良好心理品质的建立。特殊教育中的学生常常伴随着心理层面的问题,这些问题往往源于他们的生理限制。如果不及时妥善处理,这些心理困扰会逐渐加剧,对他们的成长构成持久且深远的危害。可能会影响他们的学习效果以及生活质量,可能导致无法弥补的后果。因此,关注并解决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是特殊教育中的关键环节。特殊教育中的德育工作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它专门针对学生的需要,致力于培养他们的积极心态和乐观精神。
利于特殊学生道德品质和文明行为的构建。强化特殊教育中的道德教育有助于学生提升精神层次,促使他们采用多种视角理解和审视日常及社会环境。这有助于他们形成对自我与社会更理性的理解,并在此基础上培养优秀的品行。此外,德育还教会他们自我控制,促进行为规范的养成。因此,在特殊教育领域,道德与法治教育工作者需特别关注学生的全面成长,利用教学资源激发他们的潜力。
二、初中道德与法治教育渗透德育的策略开展家校合作
家庭作为孩子早期成长的重要场所,对孩子的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优质的家庭教育能极大地推动学生的全面发展。然而,如果家庭环境不尽如人意,其负面效应可能会超过正面影响,对孩子的发展不利。在学校学习过程中,学生接触到的知识面相对有限;实际上,家庭同样是一个关键的学习平台,它补充了学校教育,让学生在生活中学到更丰富的实用知识。家庭不仅是传授生活知识的地方,更是培养生活技能和社会经验的天然课堂。
传统的特殊教育资源管理倾向于对学生实行特别照顾,教师会实施严格的保护措施,并制定保守的教学计划,这可能导致对学生过度保护和过度干预。这种做法往往限制了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降低了学习效果,也不利于 他们未来的发展。换言之,过去的模式着重于安全边界,忽视了激发学生的潜能和独立学习的需求。相比之下,柔性的管理模式更注重独立性和自力更生,尤其适用于特殊教育。它强调培养学生的自我驱动力,让他们在学习过程中体验自由,感受到平等和尊重。这种方法鼓励他们积极参与,有助于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对于拥有独特需求的学生来说,这是一种更有益的成长环境。鉴于新的时代背景,特殊教育学校需要适时更新教学策略,探索富有创新 的教学路径。通过这样的过程,他们能更好地理解世界,发现自身价值,对未来充满信心,享受积极的生活态度。
注重师德师风。初中阶段的青少年模仿力很强,他们在求学过程中容易效仿老师的言行举止。因此,在实施道德与法治的德育时,教师自身的行为准则和职业操守至关重要。作为榜样,教师需展现出优秀的品德和行为,让学生自然而然地受其影响,愿意自发地接受并跟随教师的引 导来进行道德教育的学习。这样才能有效地将德育理念融入教学中。
特殊教育工作者在日常的教学与非教学活动中,应格外注意自身的形象与规范。比如上课前要保持仪容得体;课堂上要用恰当的语言和行为体现专业素养,完全契合师德师风的标准,并致力于建立平等友好的师生关系。课后的闲暇时间,他们也应尽力积极参与与学生的交流互动,以便获得特殊学生的认同与信赖。这样的教师行为对于特 殊教育的效果有着显著的影响。这样做的结果是促进了一 个积极的道德氛围的形成,使得特殊教育教师能够通过自 身的示范力量提升信誉,他们的言传身教对学生群体产生了深远影响,成了榜样式的存在。另外,处于成长关键阶段的学生对周围世界抱有浓厚的好奇心。作为他们在学校中最常接触的角色,特殊教育教师的行为举止对他们的 影响尤为显著。许多学生视老师为他们的楷模,他们会在日常生活中有意无意地模仿老师的言行,因此教师的言行举止对他们有着直接的塑造作用。如果教师自身注重规范 自己的言行,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这样的榜样力量将对学生产生积极的影响,有助于他们在尊敬教师的过程中培 养良好的品德。
比如,在实施“ 携手班级进步” 的教学活动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创建班级规则。强调尊重他人,教导他们使用恰当的礼仪语言,避免使用粗鲁言辞。尽管在互动中可能会遇到个别学生无意说出不当话语,但老师应当及时进行引导,让他们明白讲脏话是不合适的,并学习如何运用文明的语言进行沟通。在对学生施以教育的过程中,教师自身的示范尤为重要,因为他们的行为会成为学生的榜样。特殊教育工作者提升自我修养,不仅能够直接传授给 学生诸如品行优秀的特质,同时通过学生的模仿学习,还会无意识地影响他们的日常生活习惯,促进他们品德素质的自然提升。
实施情境教学。鉴于特殊学校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认知可能存在局限,对于德育的理解并不一致,针对这种情况,道德与法治教师应当设计出贴近学生生活的、具体的教学情境。通过引导他们思考并参与到讨论中去,启发他们的思维,这样有助于他们在互动中逐渐深化对德育内容的理解,并培养他们的认同感。
例如,特殊教育学校的学生由于自身的特殊性,在与老师的沟通交流中可能会遇到障碍,导致教学过程不如 预期顺畅,这无疑增加了教育工作的挑战,特别是当涉及 抽象的概念或复杂的内容时,难以保证学生能完全掌握。同时,由于生理限制,残疾学生对世界的理解和感知可能存在局限,缺乏全面感受情绪的能力,这对他们的未来发展构成挑战。为此,教师应采取包容而有策略的教学方法,重视特殊教育中的道德教育,通过引导他们亲身接触 现实世界,帮助他们学会从不同角度审视现实,培养他们 的批判性思维。通过增强彼此的信任,鼓励学生分享日常点滴,教师得以深入了解他们,进而制定个性化的教学计划,挖掘他们的潜能。这样的教育不仅激励他们在学习上成长,还帮助塑造正确的价值观,为他们未来成功融入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结语
总结历史变迁,特殊教育经历了持续的发展和革新,逐步构建了当代全面发展的特殊教育体系。新版的教学大纲为各学科发展赋予了坚实的理论支撑,强调了“ 德育优先,以人为本” 的核心理念。在初中阶段的特殊教育学校里,道德与法治课程不仅致力于培养学生的道德素质,还应深入灌输法治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