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利工程运行管理强化提升建议
卢二军 解振珉 闫明
徐州市铜山区湖西地区水利工程管理所 徐州水润机电排灌有限公司
1 水利工程运行管理常见不足
1.1 基础保障能力建设不足
水利工程的基础保障能力是水利工程正常运转的基础,但是目前很多水利工程在这方面都有着明显的缺陷。一方面,一些水利工程设施设计建设标准不能满足现代化需求,使之在面对极端天气、自然灾害等突发事件中显得捉襟见肘。比如一些老旧水库及渠道系统面临强降雨,常常不能有效地排涝,加大洪水风险并影响周边区域安全。水利工程有关监测设备及信息化系统建设落后,实时监控及数据分析能力不强,使决策依据不充分。另一方面,专业技术人才匮乏是导致基础保障能力欠缺的重要因素。水利工程在管理与运行方面需要高素质专业团队,但是当前很多地区仍然面临着技术人员缺乏的情况,使得工程管理水平良莠不齐,不能有效地应对日常运行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难题。对此,要提高基础保障能力,增加资金投入,健全人才培养机制,保证水利工程能够在复杂的环境中安全、高效地运行。
1.2 运行管理水平有待提升
水利工程运行管理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着其运行效率与安全。当前很多水利工程运行管理中还存在着明显的不足之处,主要表现为管理理念落后和执行力欠缺。一方面,一些管理单位对现代水利工程运行管理重要性认识不足,仍沿用传统管理模式,管理思路不够系统化、科学化。这一观念的落后造成运行管理措施不健全,不能满足水资源管理日趋繁杂的需要。另一方面,在实际运行中,水利工程运行管理常常出现职责不清,配合不畅。部分地方水利工程运行中由于没有明确责任分工与有效沟通机制,导致部门间信息传递不畅而导致决策延误、资源浪费等。有的水利工程中运行管理人员培训与职业发展显得不到位,缺少必要的专业知识与技能更新,致使实际运行中很难有效地应对各种状况。为此,提高水利工程运行管理水平迫切需要在理念更新、责任明晰以及人才培养几个方面进行努力,从而实现水利工程高效安全管理。
1.3 监督管理不足
对水利工程进行监督管理,是保证水利工程安全,高效运转的重要一环。但目前很多水利工程的监督与管理存在着明显的缺陷,具体表现为监督机制不够完善、执行力度不够等。一方面,一些地区水利工程没有系统化监督管理体系,导致项目运行中潜在风险没有得到及时、有效地辨识与评价。这种前瞻性不足的管理模式使某些问题早期没有引起人们的注意,并最终发展成为更大的安全隐患。另一方面,有的监督管理人员缺乏专业素养与责任意识,影响了监督工作质量与效益。部分管理单位对水利工程监督工作缺乏足够重视,造成监督力量分散,资源配置不尽合理,不能形成合力。此外,缺乏信息透明度使有关部门间交流与合作受到限制,导致监督反馈滞后。
2 提升水利工程运行管理水平的建议
2.1 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
水利工程的基本设施建设是保证其正常运行和高效管理的基础条件,特别是在面临日益严重的气候变化和水资源短缺的情况下,基础设施显得尤为重要。所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既是提高水利工程运行管理能力所必须采取的措施,又是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所必须要采取的措施。在加大水利工程运行基础设施建设力度过程中,首先,要重点以陈旧的水利设施为对象进行改造和提升。当前很多地区仍然采用设计标准不高的水库、渠道和泵站等设施,面对极端气候常常显得不足。相关部门可以在此类水利设施中引入先进的设计理念与技术方法,促进水利设施抗灾能力与运行效率的提升,进而有效减少突发事件造成的危害。比如利用智能化监测系统能够实时采集水位和流量信息,辅助管理部门科学决策以实现水资源优化配置。
其次,相关部门要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加大资金的投入力度,为基础设施建设提供重要保证。政府在加强水利工程资金扶持的同时,要鼓励社会资本投入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和运行。通过公私合营(PPP)模式的确立能够有效地整合社会资源和提升建设效率。另外,相关部门还可以积极建立专项基金进行技术研发,提高设施维护技术水平,这有利于水利工程整体水平的提高。最后,人才队伍建设也不容忽视。人才是水利运行水平提高的基础和动力,是水利运行最为基础的部分。在基础设施建设中,要选用有专业知识与技能的人,保证其能够满足水利工程设计、建设、管理等多样化的需求,加大复合型人才的引入和培养力度。所以,有关部门可以通过强化职业培训与教育等方式来引进高素质技术人才,从而保证水利工程能够在复杂环境下安全、高效地运行。
2.2 不断提高运行管理水平
水利工程运行部门需要不断更新管理理念,改变传统管理模式,促进水利工程运行朝着现代化和科学化方向迈进。目前,很多水利工程仍依靠经验主义管理方法,系统性不强,前瞻性不足。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水利运行管理人员可以使用基于数据分析与决策支持系统的管理方法,有效地提高管理的整体效率。比如运用大数据技术、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对水资源使用状况进行实时监测和分析,为管理决策提供更精准的基础。水利运行管理中,还要做好责任的明确分工,建立有效沟通机制,提高运行管理水平。水利工程管理过程中责任不清常常会造成资源浪费、决策延误等问题。所以,有关管理部门要制定明确的职责划分,保证各个部门可以高效地合作并及时地实现信息共享。同时要建立定期交流机制,便于不同层级管理人员交流经验、信息反馈等,提高队伍凝聚力、执行力。此外,水利运行效率以及节能水平的提升也是运行管理的重要内容,为此,相关管理人员应当定期对设备进行节能改造和检修,促进运行效率提高。老旧设备通常都会出现能效低下等现象,及时进行大修与更新有利于提高设备的整体运行效率。另外,使用高效能电机及泵具并配合合理设置运行参数可明显降低能源消耗。
2.3加强运行监督
水利工程关系着国计民生,影响着区域经济的发展,其在各个方面发挥重要作用的同时,也需要各方积极投入到水利工程的运行监督管理与维护中。为此,各方应当充分发挥自身的监督管理作用。首先,相关管理部门应当积极建立和完善监督管理体系,要结合水利工程特点和实际情况,建立系统化监督标准和程序,厘清各级管理部门权责,保障监督工作有序开展。其次,管理人员可以借助现代信息技术方法搭建实时监控平台,动态监控水利设施运行状况,发现潜在风险与隐患。这一数字化监督方式在提高工作效率的同时,也能为决策提供科学的依据,从而有效地减少事故的可能性。再次,推进信息透明和跨部门协作对于强化运行监督同样具有重要意义。建立公开、透明的信息共享机制,可以让各有关部门及时得到水利工程运行数据、监督结果等信息,并形成良好的交流、反馈机制,这有利于水利工程的协同管理。各个部门通过加强彼此间的协作,发挥出自身优势,能够更加有效地解决水利工程在运行中所遭遇到的各种问题,保障水利工程的安全,稳定和高效运行。最后,公众参与有助于发现水利工程运行潜在问题。当地居民对于周围环境及水资源使用情况一般都有着较为直观的认识,居民的反馈与建议可以给管理部门带来宝贵的资料,有助于及时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比如可以通过设置意见箱、热线电话或者定期举行公众听证会,能够促使居民主动发表自己对于水利工程的意见与建议,进而产生良好互动机制。通过全面进行水利工程监督管理,有助于提高水利运行管理水平,强化相关工作者的管理能力。t
3 结语
总之,水利工程对国家经济社会发展起到了关键作用,但是水利工程运行管理仍然面临很多挑战。通过分析目前水利工程运行管理中常见的不足之处,发现很多水利工程运行中存在基础保障能力不强、运行管理水平亟待提高、监督管理欠缺等诸多问题,文章针对常见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优化建议,希望可以促进水利工程运行管理水平的提升。
参考文献
[1]于银河,魏洪展,韩城.水利科技成果在德州水利工程运行管理中的应用[J].山东水利,2024,(10):53-55.
[2] 邢世林. 水利工程运行管理单位财务智能化转型思考[J]. 治淮,2024,(10):10-11.
[3]秦国帅,刘政平,葛静芳.提升水利工程运行管理水平的思考和建议[C]//中国水利学会水利政策研究专业委员会.中国水利学会水利政策研究专业委员会2024 年学术年会论文集.水利部发展研究中心;,2024:57-61.
[4]邓艾武.信息化技术在水利工程运行管理中的应用[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24,(26):196-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