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双减”背景下初中数学作业设计策略

作者

李超

第三初级中学 河南息县 464300

前言

随着当前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双减”政策的实施对初中数学教育带来了新的挑战。九年级的学生面临中考,在这一阶段的教学中,既要保证教学重量,又要在政策指导下减轻学生负担,对教师来说无疑是双重挑战[1]。家庭作业作为学生补充和完善知识点的重要方式,其设计的内容和质量都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学习兴趣 [2]。因此,有效的数学作业设计对于学生来说至关重要。本文旨在探讨在“双减”政策的实施背景下,如何通过优化作业设计实现减负增效的目的。

1 九年级数学作业设计的优化原则

1.1 精准性原则

作业设计必须根据学生的学情基础上,教师可以通过多元化的诊断方式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在每单元开展教学之前,实施 10 分钟的前测检测,主要核查学生的预备性知识和常见错误要点,在课堂进行教学之际,运用提问、板演、小组讨论等形式实施实时观察,记下学生的思维特征与理解水平;作业批改阶段,不只是在乎答案的正误状况,更看重对错误类型和思维过程的分析。进行“一元二次方程”单元前测时发觉,差不多 40% 的学生在因式分解法上碰到困难,约 30% 的学生对求根公式记忆不扎实,基于这一情形设计分层作业:基础层聚焦于训练因式分解技巧,提高层着重突出公式法的灵活实操。为各位学生建立起动态学习档案,跟踪其发展情况,保障作业设计始终贴合学生的实际需求。

1.2 发展性原则

全面挖掘人教版九年级教材中的拓展性内容,设计有探究价值的作业任务,在“旋转”单元里,不只布置教材里的基础练习题,还设计出观察类的作业,比如要求学生记录生活里碰到的旋转现象,剖析它们旋转时的中心及旋转角度。在“概率初步”单元,突破传统计算题的固有模式,引导学生进行“班级生日分布情况”的实际调查工作,经历数据收集、分析整理以及概率计算的全流程,这类作业不光夯实了课堂所学知识,更主要的是养成了学生的数学洞察和思维习惯,让学生运用数学思维手段观察、分析现实世界,处理实际难题,切实达成从“学知识”到“会知识”的转变[3]。

1.3 整合性原则

九年级数学知识表现出明显的系统性与关联性,作业设计要突破知识点之间的局限,推动知识的融合贯通。在“圆”作业设计这项工作里,特别留意与先前知识的衔接,把垂径定理跟等腰三角形性质相融合设计证明题;计算扇形面积时把方程思想融入进去,设置未知量求解题目。在“相似三角形”单元当中,不只是拘泥于书本习题,还带领学生进行校园实地测量活动,借助相似原理算出教学楼高度,把抽象数学知识跟具体情境切实结合。主动开展跨学科作业设计探索,与物理学科合作设计的“借助锐角三角函数测量旗杆高度”项目,学生需把三角函数、光学原理等知识加以综合运用,凭借小组合作完成方案设计、器材准备、实地测量、数据处理等阶段。这类整合性作业不仅加强了学生对数学本质的把握,更造就了综合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

2 “双减”背景下作业设计策略

2.1 单元整体作业设计

以阶梯式设计理念为指导,针对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实施系统规划,以人教版九年级上册“二次函数”单元为例,设立三个层次的作业层级:基础巩固层针对全体学生,主要夯实基本概念跟解题方法,安排函数图像绘制等专项训练,精准地绘制出 y=ax2⋅y=ax2 +k 等基本函数图像,采用描点法的反复操练,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掌握二次函数图像的基本特性。能力提升层针对中等及以上水平的学生,拟定 2 道含实际背景的应用题,如“某公园喷泉形成的水流路径建模”问题,此类题目不只是考察学生对函数性质的理解,更着重锻炼他们把实际问题抽象为数学模型的能力。拓展探究层给学生安排开放性探究试题,需学生借助GeoGebra 软件动态探究二次函数系数变化对图像特征方面的影响,并形成一份探究报告。这种阶梯式作业设计让基础知识在全体学生中得以全面掌握,还能给不同能力水准的学生提供恰当的发展空间 [4]。

2.2 信息技术融合作业

信息技术跟数学作业的深度融合是作业设计创新的重点探索方向,智能作业平台的应用使作业实现了个性化及精准化,依靠“智慧课堂”系统,可依据学生答题的整体情况,智能推送契合他们当前水平的作业题目。面对“圆的性质”掌握薄弱的学生群体,系统会自动多推送一些基础性证明题,还会给予分步骤解题的指引;而针对已熟练掌握的学生,便会推荐更有挑战性的综合应用题。动态数学作业系统充分挖掘数学软件的优势,在“探寻反比例函数图像性质”作业里,要求学生借助 GeoGebra 软件动态改变参数,查看图像的变化规律,并录制解说视频把自己的发现说清楚,这种做法极大地增进了学生对函数性质的理解深度 [5]。因此,依靠信息化手段的采用,让数学作业冲破了时空的界限,实现了效率更高的个性化学习。

3 总结

综上所述,“双减”背景下的九年级数学作业设计,需要教师转变观念,从“数量取胜”转向“质量为先”。基于教材特点,通过分层设计、实践创新、技术融合等策略,使作业真正成为促进学生发展的有效途径。未来,将继续深化作业改革研究,为提升九年级数学教学质量探索更多有效路径。

参考文献:

[1] 李明 . “双减”背景下初中数学课后作业设计研究 [J]. 科学咨询 ,2025(09): 175-178.

[2]李鸿杰. “双减”背景下初中数学课堂减负增效的路径探索 [J]. 华夏教师,2025(13): 56-58.

[3] 陈齐荣, 叶珮琪等. “双减”背景下数学单元作业设计例析——以初中数学九年级下册反比例函数单元为例 [J]. 现代教育 , 2025(04): 31-35.

[4] 唐克婷 . “双减”与新课标视域下初中数学课后作业的改革策略刍议 [J].内江科技 , 2025, 46 (02): 64-65.

[5] 张广雄, 任雪雨等. “双减”政策背景下初中数学作业单元整体设计策略探究 [J]. 河北北方学院学报 ( 社会科学版 ), 2024, 40 (06): 112-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