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新时代推进县域中小学科学教育整体发展的策略

作者

葛俊艳

河北省衡水市景县教育局 河北省衡水市 053500

引言

在新时代教育朝着高质量方向发展的大背景情形之下,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人才当作第一资源、创新作为第一动力,这三者相互之间深度融合在一起,对县域中小学的科学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标准。随着教育现代化进程不断加速,科学教育不单单是知识的传授提供,是培育学生创新思维、实践能力以及科学精神的关键路径。县域中小学作为整个教育体系之中的关键组成部分,其科学教育的发展状况对于区域教育均衡以及未来人才培养质量有着较大的关联[1]。

一、聚焦核心素养,锚定科学教育发展靶向

处于新时代教育变革的浪潮之下,县域中小学科学教育所肩负的核心使命是培育学生的科学核心素养,该素养体系由科学观念、科学思维、剖析实践以及态度责任这四个维度构成,在促使学生掌握科学知识之际,使其拥有解决实际问题的实践能力以及创新思维,借助“试点先行”这一战略关键要素,县域会挑选包括小学、初中、九年一贯制等多样类型的 10 所学校,率先开启科学教育改革。

为推进科学思维培养工作,县域会定时举办科学思维竞赛活动,竞赛主题围绕能源利用、环境保护等生活里的科学议题展开,引导学生运用逻辑推理、数据分析以及批判性思维等方法来想出解决问题的办法,整合县域范围内学校、图书馆、科技馆等资源,搭建数字化科学教育平台,引入虚拟实验、科普视频、在线课程等优质内容,以此打破地域与时间限制,为学生营造出一个“随时随地可学习科学知识”的成长环境。这些措施会一步步搭建起科学教育发展框架,为未来“个十百千万”工程全面推行奠定牢固基础。

二、依托双核计划,筑牢科学教育发展根基

“县域沃土计划” 和 “县域脱颖计划” 共同成为了县域科学教育发展的双轮驱动力量,前者通过加大投入、完善设施、优化课程,筑牢全体学生科学素养根基;后者选拔培育拔尖学生,定制培养方案并搭建展示平台。二者形成 “基础培育—人才选拔—示范引领—反哺提升”的良性循环,推动科学教育全面优化。

在此基础还要着重关注教师队伍整体水平的提升,搭建起 “线上 + 线下”的立体化培养体系,在线上,依靠科学教育网络学院,邀请高校、科研院专家录制课程,这些课程包含前沿科学知识、项目式教学法、跨学科融合策略等方面,以此支持教师可灵活地进行学习,在线下,每学期组织集中研修活动,邀请教育领域的名家以及一线教学名师,开展案例分享与实际操作指导,帮助教师解决在教学实践过程中遇到的难题。

同时“县域脱颖计划” 把培育学科带头人当作核心任务,从县域教师里面挑选出 10 名有潜力的骨干,并和高校、科研院所构建联合培养机制,这些骨干教师会参与国家级、省、市、县级别的科学教育课题研究,针对县域科学教育当中存在的现实问题比如农村学校实验资源匮乏以及学生科学兴趣激发等方面展开专项攻关,还会把研究成果转变成可以推广的教学模式,在县域内的中小学进行示范应用。依靠 “双核计划”共同发挥作用,为科学教育的规模化以及可持续发展稳固人才根基,可实现 “个十百千万” 工程的长远目标。

三、优化课程师资,充实科学教育发展内涵

科学课程体系以及师资队伍属于科学教育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支撑部分,于课程优化这方面,县域会挑选 10 所学校来开展跨学科融合课程的试点工作,突破物理、化学、生物等这些传统学科之间的界限,去构建“科学 + 艺术 + 人文”这种创新的课程模式,就好比,开发《家乡自然之美与科学奥秘》这一课程,当学生对当地的地质地貌展开考察的时候,他们可运用地理学的知识去分析地形成因,而且可借助绘画、摄影等艺术形式来呈现自然之美,同时还可从地方志以及民俗故事当中挖掘科学文化内涵。

在师资队伍建设领域,采用“十”强领航,锻造科学教育精英方阵。以“十”为核心,大力实施科学教育精英培育计划。通过严格评审与动态管理机制,评选“县级十佳科学教育示范校”“县级十佳科学副校长”“县级十佳科学教师”“县级十佳科学辅导员”等四类标杆典型,发挥榜样引领作用,激发教育工作者创新活力。构建 “青蓝工程”“名师工作室” 等培养机制,推动新老教师互相帮扶共同成长,塑造出以骨干教师为引领、青年教师为主体的高质量师资阵容。课程与师资的双向优化,可持续提高科学教育的专业性和吸引力,为科学教育规模化发展积攒实践经验,促使 “个十百千万” 工程目标逐步得以实现。

四、革新教研生态,激活科学教育发展动能

针对传统教研模式呈现出封闭性以及资源分散化的困境,县域科学教育急切需要构建开放协同的全新生态环境,借助 10 个科学教育创新教研联盟作为纽带,由县域内优质学校发挥引领作用,联合不同层次的中小学共同组成教研共同体,联盟会有规律地开展跨校教研活动,每一个月都会组织线上教学经验分享会议,针对实验设计以及课堂互动等主题展开深入研讨,每一个学期都会举办线下教学观摩和专题研讨活动,借助同课异构以及评课议课等形式,推动教师彼此学习、共同进步。举个例子,面对科学教育和劳动教育融合时出现的难题,联盟可组织联合教研,一起开发像“校园小农场”这样的实践课程。

邀请高校科学教育领域的专家以及科研院所的研究员等共同组建 “县域科学教育专家智库”,以此为教研联盟给予专业方面的指导,专家团队在每一个学期都会深入到县域内的中小学,举办专题讲座,进行教学诊断并开展课题指导工作,针对科学教育与 “五育融合”、项目式学习实施等这些热点和难点问题,提供相应的理论支持以及实践方案。另外设立教研创新专项基金,激励教师开展跨校联合教研项目,探寻科学教育新的路径,借助联盟协作、智库赋能、奖励激励这样多维度的改革,充分激活县域科学教育的创新活力,为实现 “个十百千万” 工程目标注入强大的动力。

结语

在新时代要推动县域中小学科学教育实现整体发展,需要从多个方面入手,系统地制定并实施相关策略,首先要聚焦核心素养,以此来明确科学教育的方向,然后依托双核计划,为科学教育夯实基础,同时还要对课程师资进行优化,并革新教研生态,这些策略之间相互联系,共同发挥作用,随着这些策略持续实施并不断完善,县域中小学科学教育将会呈现出全新的局面。

参考文献

[1] 荆鹏 ; 吕立杰 . 新时代中小学科学教育的内涵特征 , 现实审思与赋能逻辑 [J]. 教育科学研究 , 2024(8).

[2] 闫锁田 . 加强新时代中小学科学教育正当其时 [J]. 甘肃教育 ,2023(13):1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