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基于区域活动的乡镇幼儿园保育教育质量改进策略

作者

郭小红

交口县石口镇中心学校石口幼儿园 山西吕梁

引言

在学前教育蓬勃发展的今天,乡镇幼儿园的保育教育质量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与城市幼儿园相比,乡镇幼儿园在师资、设施和资源等方面存在明显差距,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幼儿的全面发展。区域活动作为一种以幼儿为中心的教育形式,能够充分发挥幼儿的自主性,激发其学习兴趣。通过优化区域活动,乡镇幼儿园可以有效弥补资源不足的短板,提升保育教育质量,为幼儿的健康成长奠定坚实基础。

1 优化区域活动环境

1.1 创设适宜的空间布局

合理的空间布局是区域活动顺利开展的基础。乡镇幼儿园应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活动需求,科学划分不同的功能区域,如阅读区、建构区、美工区等。各区域应相互独立,避免相互干扰,同时保持一定的开放性,方便幼儿自由流动和自主选择活动。例如,将阅读区设置在安静的角落,配备舒适的坐垫和书架,营造出温馨的阅读氛围;建构区则需要较大的空间,以便幼儿能够自由搭建大型作品。通过合理的空间布局,幼儿可以在不同的区域中尽情探索和学习,满足其多样化的学习需求。

1.2 提供丰富的材料支持

材料是区域活动的核心,丰富的材料能够激发幼儿的探索欲望和创造力。乡镇幼儿园应根据区域活动的性质和目标,为幼儿提供层次丰富、开放性强的操作材料。例如,在建构区,除了常见的积木外,还可以提供废旧纸盒、瓶盖等材料,让幼儿在搭建过程中发挥想象力,创造出独特的作品。在美工区,提供彩纸、颜料、剪刀、胶水等基本材料的同时,还可以加入树叶、羽毛等自然材料,引导幼儿利用身边的资源进行创意手工。这些材料不仅能够满足幼儿的操作需求,还能培养其环保意识和资源利用能力。通过提供多样化的材料,幼儿可以在操作中不断尝试和探索,提升动手能力和创造力。

1.3 营造温馨的氛围

温馨的环境能够为幼儿提供心理上的安全感和归属感。乡镇幼儿园可以通过精心布置,营造出温馨、舒适的区域活动氛围。在各个区域中,张贴幼儿的作品、照片以及教师的鼓励语,让幼儿感受到自己的努力被认可和尊重。例如,在班级入口处设置“明星墙”,展示幼儿在区域活动中的精彩瞬间;在阅读区悬挂柔和的灯光,营造出安静、舒适的阅读环境。

2 丰富区域活动内容

2.1 融入本土文化元素

乡镇地区拥有丰富的本土文化资源,这些资源是区域活动的宝贵素材。将本土文化元素融入区域活动内容,不仅能够丰富活动形式,还能增强幼儿对本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例如,在美工区开展传统剪纸活动,教师可以邀请当地的剪纸艺人来园指导,让幼儿在学习剪纸技巧的同时,了解剪纸背后的文化内涵;在语言区,设置“家乡故事角”,收集和整理本地的民间故事、传说,引导幼儿通过讲述和表演,传承和弘扬本土文化。通过融入本土文化元素,幼儿能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文化熏陶,培养文化自信,同时也为区域活动注入了独特的地域特色。

2.2 注重生活化与游戏化

幼儿的学习源于生活,游戏是幼儿最喜爱的活动形式。乡镇幼儿园的区域活动应注重生活化与游戏化的结合,让幼儿在熟悉的生活场景中学习,在有趣的游戏中成长。例如,在角色扮演区,设置“小超市”“小医院”等生活场景,让幼儿通过角色扮演,体验不同的社会角色,学习生活技能和社交礼仪;在科学区,开展“种子发芽”“水的三态变化”等简单有趣的科学实验,引导幼儿观察生活中的科学现象,培养科学探究兴趣。通过生活化与游戏化的活动设计,幼儿能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积累生活经验,提升综合素养,同时也能更好地适应社会生活。

2.3 强化主题整合

主题式区域活动能够将不同领域的知识和技能有机整合,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乡镇幼儿园可以根据幼儿的兴趣和季节特点,设计主题鲜明的区域活动。例如,以“秋天的丰收”为主题,开展一系列跨领域的活动:在美工区,幼儿可以用秋天的果实制作创意拼贴画;在建构区,搭建丰收的粮仓;在语言区,讲述秋天的农事活动;在科学区,观察种子的结构和生长条件。通过主题整合,幼儿能够在不同区域中围绕同一主题进行探索和学习,加深对主题的理解和认识,同时提升语言表达、动手操作、科学探究等多方面的能力。这种跨领域的活动设计不仅能够丰富区域活动的内容,还能有效提高幼儿的学习效率和综合素养。

3 提升教师专业素养

3.1 加强区域活动理论学习

教师是区域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其专业素养直接影响区域活动的质量。乡镇幼儿园应定期组织教师学习区域活动的相关理论知识,包括区域活动的内涵、价值、组织与指导等。通过理论学习,教师能够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明确区域活动的目标和意义,从而更好地设计和组织区域活动。例如,组织教师学习《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和《3-6 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关于区域活动的指导精神,引导教师从幼儿的全面发展出发,设计富有挑战性和趣味性的

活动。

3.2 提高教师的观察与指导能力

观察是教师了解幼儿学习过程和需求的重要手段,而有效的指导则是促进幼儿发展的关键。乡镇幼儿园的教师应具备敏锐的观察力,能够及时发现幼儿在区域活动中的兴趣点和困难点,并给予适当的指导和支持。例如,教师可以通过观察幼儿在建构区的操作过程,了解其空间认知能力和合作能力的发展水平;在阅读区,观察幼儿的阅读兴趣和阅读习惯,为其提供个性化的阅读建议。

3.3 促进教师之间的交流合作

教师之间的交流合作能够促进经验分享和共同成长。乡镇幼儿园应搭建教师交流平台,鼓励教师分享区域活动的实践经验、成功案例和问题反思。例如,定期组织教师开展教研活动,围绕区域活动的设计、组织和指导进行研讨;建立教师学习共同体,通过线上线下的交流互动,分享教学心得和教育资源。通过交流合作,教师能够相互学习、取长补短,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

4 结语

区域活动是乡镇幼儿园提升保育教育质量的有效途径。通过优化区域活动环境、丰富活动内容以及提升教师专业素养,乡镇幼儿园可以有效弥补资源不足的短板,为幼儿提供更加丰富、多元的学习与发展空间。本文从实际出发,提出了一系列切实可行的改进策略,旨在为乡镇幼儿园的教育实践提供参考。希望乡镇幼儿园能够充分认识到区域活动的重要价值,积极探索适合本地实际的区域活动模式,推动学前教育的均衡发展,为幼儿的健康成长奠定坚实基础。在实施过程中,幼儿园应注重策略的可行性和创新性,结合自身实际情况,灵活调整和优化,确保区域活动的质量和效果,让每一个幼儿都能在区域活动中获得快乐和成长。

参考文献:

[1] 李加平 . 少数民族地区乡镇幼儿园教师教育质量观研究 [D]. 华中师范大学 ,2021.

[2] 邹洁红 . 乡镇幼儿园保育教育质量提升路径研究 [D].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23.

[3] 宋怡霏. 脱贫地区乡镇幼儿园教育质量调查研究[D]. 西南大学,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