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地产交易档案管理人才培养体系构建与优化研究
杨诗奕
四川省攀枝花市房屋产权交易中心 617000
引言
房地产交易档案是房地产市场活动的原始记录,涵盖了从项目立项、土地出让、房屋预售到产权登记等各个环节的重要信息,是维护交易秩序、保障产权人合法权益的重要依据。房地产档案管理的水平能反映房地产整个行业的发展现状 [1]。近年来,随着房地产市场规模不断扩大、交易流程日益复杂,以及数字化、智能化技术的广泛应用,房地产交易档案管理工作面临着新的挑战。这不仅要求档案管理人员具备扎实的档案管理专业知识,还需掌握信息技术、法律知识等跨领域技能。构建和优化房地产交易档案管理人才培养体系,提升在职人员的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成为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一、房地产交易档案管理人才培养现状与问题分析
(一)培养目标缺乏针对性
目前,多数单位的人才培养目标较为笼统,未能结合不同岗位需求进行分层分类设计。例如,档案整理岗、档案信息管理岗、档案数据分析岗等对人员能力的要求存在显著差异,但现有培训往往采用“一刀切”模式,导致基层人员难以提升实操技能,管理人员缺乏战略规划和统筹能力,无法满足实际工作需求。
(二)课程内容与实际需求脱节
培训课程多侧重于档案管理基础理论,对房地产行业最新政策法规、数字化档案管理技术(如区块链存证、大数据分析)等前沿内容涉及较少,导致在职人员难以应对档案电子化、智能化转型中的实际问题。另外,房地产交易档案管理涉及法律纠纷处理、数据分析应用等场景,但现有课程中法律知识、信息技术类课程占比低,人员在处理复杂业务时缺乏专业支撑。例如,在处理因档案信息错误引发的产权纠纷时,部分人员因法律知识薄弱难以有效应对。
(三)培训方式单一,缺乏互动性
当前在职培训以集中授课、理论讲解为主,缺乏案例分析、实操演练、模拟场景训练等实践环节。部分培训仅通过线上视频课程完成,学员与讲师、学员之间缺乏互动交流,难以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工作能力。此外,培训频率低、周期长,无法满足人员快速掌握新知识、新技能的需求。
(四)考核评价机制不完善
培训考核多以书面考试为主,重点考察理论知识记忆,忽视对实操能力、问题解决能力的评估。同时,培训效果缺乏长期跟踪反馈,未将培训成果与绩效考核、岗位晋升挂钩,导致部分人员参与培训积极性不高,培训流于形式。
二、房地产交易档案管理人才培养体系优化策略
(一)构建分层分类的精准化培养目标体系
为提升人才培养与岗位需求的匹配度,需建立科学的分层分类培养目标体系。针对基础操作层人员,聚焦档案全流程基础业务能力培养,强化《归档文件整理规则》《档案著录规范》等标准执行能力,确保合同、权证等资料的规范化收集、分类与装订,同时提升基础信息化工具的使用水平。专业技术层人员则以数字化转型为核心,着重培养电子档案管理系统深度运维、数据灾备恢复、档案修复与仿真技术应用等能力。管理决策层人员需突破事务性工作范畴,重点培育数据分析建模、政策解读转化与风险预判能力,通过构建房地产交易数据模型,为区域市场调控、行业监管提供数据支撑,推动档案资源向决策资源转化。
(二)打造“专业 + 前沿 + 跨界”的课程矩阵
课程体系优化需立足行业发展趋势,构建“三位一体”课程架构。在专业核心课程方面,开设《房地产交易档案全生命周期管理》《档案风险防控实务》等课程,结合预售许可档案管理疏漏导致合同纠纷、不动产登记档案信息错误引发行政诉讼等真实案例,解析档案管理关键环节的风险点与应对策略。前沿技术课程引入区块链存证、大数据分析等热点内容,通过模拟“区块链 + 不动产登记”档案上链操作、利用 Python 实现交易数据可视化分析等实训项目,推动技术与业务深度融合。跨学科课程设置法律与信息技术两大模块,法律课程聚焦《民法典》物权编、《不动产登记暂行条例》等法规在档案管理中的应用,提升纠纷处理与合规管理能力;信息技术课程则开展档案管理系统高级功能开发、数据挖掘工具应用等实操教学,培养复合型专业素养。
(三)创新多元融合的立体化培训模式
构建“线上 + 线下 + 实践”三位一体的混合式培训体系。线上依托云平台搭建学习资源库,整合政策解读视频、操作指南动画、典型案例库等资源,支持员工碎片化学习;线下采用集中授课与分组研讨结合的方式,邀请行业专家开展专题讲座,并组织小组针对档案数字化转型难点、数据安全防护策略等议题进行深度研讨。实践环节通过情景模拟与导师制强化能力转化:设计档案数据泄露应急处置、产权纠纷档案核查等模拟场景,让学员在角色扮演中提升实战能力;选拔业务骨干担任导师,对新入职或转岗人员实施“一对一”带教,制定个性化学习计划,缩短岗位适应周期。此外,与房地产企业、登记机构共建实训基地,组织学员参与重大项目档案管理,积累实战经验。
(四)建立闭环式考核评价与激励机制
构建“过程 + 结果 + 反馈”的全周期考核体系。考核内容涵盖理论知识、实操技能、案例分析与学习态度四个维度,通过模拟档案整理、系统操作考核检验实操能力,要求学员撰写政策解读报告、完成数据建模任务评估知识应用水平。建立培训后 3-6 个月的跟踪评估机制,通过问卷调查、工作绩效对比、同事评价等方式,量化评估培训对工作效率、服务质量的提升效果,据此动态调整后续培训方案。激励机制方面,将考核结果与岗位晋升、绩效奖金直接挂钩,设立“档案管理标兵”“创新能手”等荣誉称号,对优秀学员给予表彰奖励;对未达标者启动补考与强化培训程序,同时在岗位竞聘、职级晋升中设置档案管理能力专项指标,形成“以考促学、以学促用”的良性循环。
(五)培育知识共享的学习型组织生态
通过制度建设与文化营造双轮驱动,构建可持续学习环境。定期举办“档案管理创新沙龙”,鼓励员工分享工作中的经验技巧与创新实践;组织档案整理技能竞赛、数据分析大赛等活动,激发员工学习热情。设立专项学习基金,为员工参加行业培训、学术会议、考取档案管理师、信息系统项目管理师等职业资格证书提供资金支持,助力员工职业发展。此外,打造“档案文化长廊”,展示档案修复技艺、珍贵档案史料,举办档案开放日活动,增强员工职业认同感与团队凝聚力,推动形成全员学习、持续创新的组织文化。
通过明确分层分类培养目标、强化实用性课程设计、创新培训模式、完善考核激励机制,能够有效提升在职人员的专业素养和综合能力,为房地产交易档案管理工作的规范化、数字化、智能化发展提供坚实的人才保障。未来,还需持续关注行业动态,动态调整培养体系,确保其科学性和适应性,推动房地产交易档案管理工作迈向更高水平。
参考文献
[1] 苗长青 . 信息化背景下房地产档案信息化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J], 住宅与房地产 .2023(24):110-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