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越产品:论工业品企业的品牌营销之道
骆明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一、 引言
工业品(Industrial Goods)是指那些购买后用于生产其他产品或提供服务,或用于商业运营的产品与服务,其客户是组织而非个人消费者。长期以来,工业品企业的营销策略核心围绕着“产品、价格、渠道、推销”这四个要素,认为只要产品技术领先、价格具备竞争力、销售渠道畅通、销售人员得力,就能赢得订单。品牌建设往往被视为一项成本高昂且见效缓慢的“软性”投资,未能得到充分重视[1]。
然而,市场环境正在发生深刻变革。首先,技术扩散速度加快,竞争对手的模仿能力增强,使得基于产品性能的竞争优势难以长期维持,“产品同质化” 成为普遍现象。其次,客户的采购决策流程日益科学化和规范化,参与决策的角色(如技术部门、采购部门、财务部门、最高管理层等)愈发多元,形成了一个复杂的 “决策矩阵” [2]。再者,在信息爆炸时代,客户获取信息空前便捷且丰富,其选择也更加理性与谨慎。最后,全球化的竞争意味着企业不仅在与本土对手竞争,更在与世界级的巨头同台竞技。
在此背景下,一个强大而清晰的品牌成为了摆脱同质化竞争、降低客户决策风险、提升客户忠诚度、并最终获取溢价能力的关键战略资产。因此,重新审视并系统研究工业品企业的品牌营销,具有极其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二、 工业品品牌营销与消费品品牌营销的核心差异
工业品品牌营销并非消费品营销理论的简单套用,二者在本质上有显著区别,忽视这些差异将导致营销策略的失效。
1, 购买动机:理性驱动 vs. 感性驱动
消费品(B2C):消费者购买往往掺杂大量情感因素、自我表达和社会认同需求。例如,购买一瓶香水或一部手机,品牌形象、设计师、广告氛围等感性因素至关重要。
工业品(B2B):采购决策的核心是价值创造。客户寻求的是能够帮助其提升生产效率、降低运营成本、保障产品质量、规避经营风险提升自身竞争力的解决方案。决策建立在严谨的成本收益分析、技术指标对比和风险评估之上,理性因素是绝对主导。
2, 决策过程:个人决策 vs. 组织决策
B2C:决策单位通常是个人或家庭,决策流程相对简单、快速。
B2B:决策单位是一个包含多种角色的“ 决策中心”(DMU,Decision-Making Unit),通常包括:使用者(关心性能)、影响者(如技术工程师)、决策者(部门主管)、批准者(高层领导)、采购者(关心条款)、守门人(信息过滤者)。品牌信息必须能够穿透层层障碍,触达并说服每一个关键角色。[2]
3, 沟通方式:大众传播 vs. 精准沟通
B2C:依赖大众媒体广告(电视、网络、户外等)进行广泛传播,追求品牌知名度和曝光度
B2B:目标客户群体明确且集中,大众传播效率低下且成本高昂。其沟通更侧重于精准营销,如行业展会、专业杂志广告、技术研讨会、一对一销售拜访、案例白皮书等深度沟通方式[1]。
4, 品牌价值核心:形象感知 vs. 信任承诺
B2C:品牌价值常体现在生活方式、社会地位等象征意义
B2B:品牌价值的基石是可信度(Credibility) 和可靠性(Reliability)。客户购买的不仅是产品,更是一份长期的“绩效承诺”。品牌意味着更低的采购风险、更稳定的质量保障和更值得信赖的长期合作伙伴[3]。
三、 工业品品牌营销的核心价值与必要性
基于上述差异,工业品品牌营销的价值体现在以下几个关键维度:
1, 降低客户决策风险与成本:工业品采购涉及金额大、影响深远,一旦失误将给客户企业带来巨大损失。一个强势品牌是质量、服务和可靠性的“担保”,能显著降低客户的感知风险,简化其复杂的评估过程,从而降低决策成本。
2, 规避同质化价格竞争:当产品在性能和价格上难以拉开绝对差距时,品牌是实现差异化最有效的途径 [4]。强大的品牌赋予产品额外的附加值,使企业能够摆脱残酷的价格战泥潭,获取合理的利润空间。
3, 提升客户忠诚度与关系粘性:工业品交易往往基于长期合作。品牌背后所代表的专业精神、服务理念和合作诚意,能够与客户建立超越交易的情感连接与信任纽带,形成坚实的客户忠诚度,有效抵御竞争对手的渗透。
4, 支持市场拓展与新业务开发:一个在某个领域享有盛誉的品牌,其美誉度可以溢出到新的产品或业务领域。例如,ABB 在电力与自动化领域的强大品牌,为其进军机器人等新领域提供了强大的信任背书,降低了市场导入的阻力。
5, 吸引与保留顶尖人才:卓越的品牌形象不仅对外吸引客户,也对内吸引行业内的优秀人才。顶尖的工程师、销售和管理人员更愿意为一家受人尊敬的行业领导者工作,从而形成人才优势与品牌优势的良性循环。
四、 构建工业品企业整合品牌营销策略体系
工业品品牌营销应是一个系统工程,贯穿于营销的所有环节。我们需要构建一个以“理性价值为基石,感性价值为升华”的整合策略模型。
(一) 基石:打造坚实的理性价值体系
这是工业品品牌安身立命之本,任何感性沟通都必须建立在坚实的理性价值之上。
产品与技术品牌化:将核心产品、技术平台或解决方案进行品牌化命名与管理。例如,英特尔(Intel)的“酷睿”(Core)处理器、博世(Bosch)的“ESP”车身稳定系统。这能将复杂的技术优势转化为易于传播和识别的品牌资产,成为“高质量”的代名词。
专业内容营销:成为客户眼中的“思想领袖”和“问题解决专家”。通过撰写并发布行业白皮书、技术应用案例、解决方案视频、在线研讨会等方式,提供对客户有真正价值的专业见解,而非硬性推销产品。这能高效地教育市场、影响决策链中的技术影响者。例如,远东电缆提出了“真品质,共未来”的品牌主张,将“真”字置于首位。公司建立了远超国标、比肩国际标准的内控体系,从原材料采购到生产工艺、出厂检测,实行全流程质量管控。在行业内屡次质量风波中,远东电缆始终屹立不倒,其产品被广泛应用于“华龙一号”核电项目、白鹤滩水电站、中国尊等国家级重大工程。这些“超级工程”的背书,成为了品牌最硬核、最可信的广告,无声地向市场宣告了其无可挑剔的质量可靠性。通过官方网站、技术白皮书、行业研究报告、微信公众号、视频号等渠道,远东电缆持续输出关于电缆选型、安装规范、行业发展趋势、技术前沿解析等高质量专业内容。这些内容不仅帮助客户解决了实际问题,也潜移默化地建立了远东“专业、权威”的专家形象。
价值型销售与解决方案:将销售团队从产品推销员转变为价值创造顾问。训练他们不仅了解自身产品,更要精通客户的业务,能帮助客户诊断问题、分析成本、计算投资回报率,用数据和逻辑证明自身解决方案所能带来的具体商业价值[5]。例如,远东电缆面对新能源、智能电网、轨道交通等新兴领域对特种电缆的需求,远东电缆大力投入研发,推出了系列高端产品,如新能源汽车用电缆、舰船用电缆、光伏电缆等。通过参与制定国家及行业标准、获得大量技术专利,远东电缆成功地将品牌形象从“传统电缆制造商”提升为“线缆技术解决方案的领导者”。这种技术领先形象,使其在高端市场形成了强大的差异化竞争优势。
(二) 升华:塑造动人的感性价值体系在理性价值趋同的情况下,感性价值是实现品牌差异化的关键。
构建清晰的品牌定位与个性:明确“我们是谁?”“我们代表什么?”。品牌定位应基于企业核心能力与市场需求的交叉点。例如,西门子(Siemens)定位为“科技巨头,赋能无限未来”,传递出创新、可靠、宏大的品牌个性。所有传播活动都应保持一致性的调性。
讲好品牌故事和口碑营销:品牌故事和事迹是传递感性价值的最佳载体。例如,远东及其母公司远东控股集团长期致力于慈善公益事业,如资助教育、扶贫济困等。这些行动虽然不直接带来订单,却在社会各界塑造了“有担当、有情怀”的企业公民形象,赢得了广泛的美誉度和口碑,这种软实力在关键时刻能转化为强大的品牌偏好。
战略性参与行业活动:积极参加乃至主办高水平的行业展会、技术论坛和峰会。这不仅是展示产品的窗口,更是展示企业实力、与行业精英建立联系、提升品牌权威形象的绝佳平台。展台设计、演讲内容、人员素质都构成品牌体验的一部分。
构建全方位的客户体验:品牌体验贯穿于客户生命周期的每一个触点:从首次咨询、技术交流、报价、交付、安装调试到售后服务和定期回访。确保每一个环节都专业、高效、贴心,让“可靠”、“值得信赖”的品牌承诺成为客户可感知的现实。
(三) 整合:数字化赋能与内部品牌建设
数字化营销工具的应用:利用数字化手段提升营销效率与效果。建设专业、内容丰富的多语言官网;运用 SEO/SEM 技术让潜在客户在搜索时能轻易找到你;利用 LinkedIn 等专业社交平台进行精准的内容推送和客户互动;使用CRM 系统管理客户数据,实现个性化沟通。
内部品牌化:员工,尤其是一线销售、技术和客服人员,是品牌最重要的代言人。通过内部培训、文化建设、激励机制等方式,将品牌理念内化为员工的自觉行动,从而让每一位员工都理解、认同并能够传递品牌承诺,确保“品牌承诺”与“客户体验”的高度一致。
五、 结论与展望
工业品品牌营销绝非可有可无的装饰品,而是在激烈市场竞争中构建可持续竞争优势的战略核心。它是一门融合了理性严谨与感性智慧的艺术。工业品企业必须摒弃过时的、 依赖于产品和关系的营销观念,转向以品牌为引领的现代营销体系。
成功的工业品品牌营销,要求企业坚持 “双轮驱动” 原则:一个轮子是理性的、功能性的价值,通过卓越的产品、专业的内容和价值的销售来夯实;另一个轮子是感性的、关系性的价值,通过清晰的定位、动人的故事和一致的体验来提升。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展望未来,随着工业 4.0、物联网(IoT)和人工智能(AI)技术的深入发展,工业品的内涵与外延正在不断扩大,“产品即服务”的模式日益普及。这对工业品品牌营销提出了新的要求:品牌需要更好地诠释其在智能化、数字化时代的角色,从“设备提供商”转变为“数据驱动型价值伙伴”。那些能尽早系统布局品牌战略、并持之以恒投入的工业品企业,必将在新一轮的产业变革中占据先机,赢得未来。
参考文献
[1] 迈克尔·霍斯默顿(Michael H. Morris),等 . 工业品营销(第4 版)[M].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9.
[2]Kotler, P., & Pfoertsch, W. (2006). B2B BrandManagement. Springer.
[3]Anderson, J. C., Narus, J. A., & van Rossum, W. (2006).Customer Value Propositions in Business Markets. Harvard
[4] 孙 路 弘 . 工 业 品 营 销 [M]. 机 械 工 业 出 版 社,2006.Business Review.
[5] 王茁 . B2B 品牌管理:理论与实践 [M]. 复旦大学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