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浅谈文化馆的“ 破圈” 之路

作者

郭杰

洛阳市文化馆,河南省洛阳,471000

新时代的文化馆,早已超越了过去“吹拉弹唱、写写画画”的单一功能,被时代赋予了全新的、更重大的使命与担当。文化馆的“破圈”之路,是其从传统公共文化服务机构转型升级为现代城市文化会客厅和创意引擎的必然选择。“破圈”意味着要打破固有边界,打破受众圈层、打破内容边界、打破物理空间、打破运营思维。

未来文化馆的破圈发展,可以从以下几个核心维度进行战略布局:

一、 核心理念破圈:从“ 文化殿堂” 到“ 用户中心”

这是所有变革的基础。必须将思维从“我有什么就提供什么”的供给导向,转变为“群众需要什么、喜欢什么我就创造什么”的用户导向。未来的文化馆不再仅仅是群众文化的“活动站”,而是升级为区域性公共文化服务的组织中心、指导中心、创意中心和资源中心。它肩负着满足人民精神文化新期待、提升社会文明程度、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核心任务。它不再是关起门来的“象牙塔”,而是敞开大门的“文化客厅”;不再是简单的“节目提供者”,而是复杂的“文化生态系统构建者”。唯有深刻理解并践行这份厚重的使命与担当,文化馆才能在新时代的浪潮中找准方位,真正成为人民群众心灵栖息的港湾、文化创造的热土和社会进步的动力源。

1. 从“送文化”到“种文化”再到“创文化”:不再仅仅是单向输送节目,而是成为社区居民文化创造的“孵化器”和“催化剂”,最终激发全民的文化创造活力。重点是搭建平台、提供工具、培训技能,让群众从观赏者变为参与者、创造者。文化馆必须树立以下新理念: 从“文化场地”到“文化平台”:不再是关起门来搞活动,而是要成为一个开放、共享、连接的平台,汇聚社会各方资源(机构、企业、非遗传承人、艺术家、志愿者等)。 从“被动服务”到“主动赋能”:不再等群众上门,而是要主动发现社会需求,用文化赋能乡村振兴、社区治理、产业发展、美育教育。

2. 精准服务,分众运营:深入研究不同圈层用户的需求。比如: Z世代:关注国潮、动漫、二次元、脱口秀、沉浸式体验。亲子家庭:关注美育启蒙、亲子互动、非遗手作。

银发族:关注健康养生、智能手机应用、回忆录写作、戏曲交流。都市白领:关注减压工作坊、艺术鉴赏、社交型学习。

二、内容形式破圈:从“ 传统单一” 到“ 融合创新”

内容是吸引人的根本,是文化馆的灵魂。必须让传统文化与现代审美、流行元素发生“化学反应”,要避免“老三样”(合唱、舞蹈、书画),需深耕本土,创造IP。

1. 主题跨界融合: 深入挖掘本地非遗、民俗、历史故事、老街记忆等独特文化资源。 运用现代艺术、戏剧、舞蹈、新媒体装置等手段进行二次创作,使其变得“好看、好玩、好懂”,吸引年轻人。例如,将古老的传说改编成沉浸式戏剧,在古建筑中实景演出。 打造品牌活动 IP: 放弃零散的活动,集中资源打造 1-2 个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品牌性节庆或赛事。如:地方原创音乐节、市民戏剧节、非遗创新设计大赛、方言电影节等。跨界融合,内容“出圈”:例如: + 旅游:开发文化体验路线、文创产品,成为文旅目的地的“文化客厅”。 + 教育:开发系列美育课程,进入中小学“课后服务”体系,成为社会美育的“核心课堂”。+ 产业:为本地特色产业(如陶瓷、刺绣、农产品)注入文化故事和设计美感,提升品牌附加值。“非遗 + ”: 非遗 + 电竞(传统人物皮肤设计)、非遗 + 时尚(非遗元素时装秀)、非遗 + 美食(美食工作坊)。“艺术+”: 书法 + 冥想、油画 + 品酒、民乐 + 电子音乐。“民俗+”:传统节日打造沉浸式剧本游(如中秋灯会剧本杀、端午寻粽大冒险)。

2. 形态创新体验:沉浸式剧场:将整个文化馆空间打造成一个叙事空间,观众也是演员。数字艺术展览:利用VR/AR、投影技术,让静态的展品“活”起来,观众可以互动。 文化 IP 打造:设计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馆 IP 形象和衍生品,通过短视频、漫画等形式讲故事,积累粉丝。

三、技术应用破圈:从“ 线下为主” 到“ 线上线下融合”

科技是破圈最有力的放大器,技术是文化馆创新的强大引擎。

建设数字文化馆:线上线下融合:线上:搭建小程序、APP,提供课程预约、活动报名、直播点播、线上展览、虚拟展厅等功能。将优质资源数字化,让群众随时随地可获取。 线下:通过扫码导览、互动屏幕、智能签到等,提升现场体验感。大数据精准服务:通过用户线上行为数据,分析不同群体的文化偏好,实现“千人千面”的个性化内容推荐和活动推送,变“大水漫灌”为“精准滴灌”。

2. 智慧化服务与管理: 通过小程序/APP 实现活动预约、场地预订、社群交流、反馈收集,用数据驱动决策,了解用户偏好。 鼓励运用AIGC(人工智能生成内容)进行艺术创作(如 AI 作诗、AI 绘画工作坊),利用元宇宙概念举办线上虚拟展览和演出,保持前沿性和趣味性。直播与互动:开设线上大师课、直播带货非遗产品、举办线上音乐会,打破地域限制。云端体验:利用 VR 技术开设“云展厅”、“云剧场”,让用户足不出户也能获得沉浸式体验。

四、 空间功能破圈:从“ 活动场地” 到“ 文化综合体”

文化馆的空间本身就应该是一个最大的“展品”和“吸引物”。

1. 空间重构,功能复合: 设计感:空间设计要现代化、有美感,成为年轻人愿意来“打卡”的网红地标。多功能:一个空间可以在白天是教室,晚上是小剧场,周末是市集。引入文化咖啡馆、文创书店、艺术商店、共享工作室等业态,让文化馆成为一个可以“泡”一整天的舒适空间。

2. 打破物理围墙: 将活动送到商圈、地铁站、学校、科技园区,与商业体、旅游景点等合作,建立“文化馆分站”或“合作点”,让文化服务无处不在。

五、运营模式破圈:从“ 政府独奏” 到“ 社会合唱”

单靠政府力量有限,必须引入社会多元主体共创,单打独斗没有出路,必须开放合作,构建开放共赢的生态系统。

1. 社会化运营:引入专业的社会组织、文化公司或艺术机构进行项目化合作、委托运营,提升专业效率和活力。邀请专业的艺术培训、文创设计、策展公司等社会机构入驻,提供更专业、更市场化的服务,丰富供给内容。

2.“文化导师”与“志愿者”制度:建立一支由知名艺术家、学者、非遗传承人组成的“文化导师”队伍,同时发展庞大的文化志愿者体系,形成专业与普及相结合的服务力量。 培育文化志愿者与社群,发现和培育民间达人、意见领袖,让他们成为文化馆的“代言人”和活动组织者,通过社群运营增强用户粘性。

3. 品牌合作:与知名品牌、媒体、互联网平台联名举办活动,借助对方的渠道和影响力触达新人群。(例如:与小红书合作举办手账市集,与B 站合作举办国风晚会)

4. 自我造血机制:在坚持公益为主的前提下,可以针对高端课程、特色体验、文创产品等开展增值服务,反哺公益项目,实现可持续发展。

总之,文化馆破圈,本质上是一场“自我革命”。以用户为中心,尤其是吸引年轻人。打造一个开放、时尚、多元、友好的复合型文化空间。创造有创意、有质感、能共情的文化产品。善用新技术和新媒体,讲好文化故事。让文化馆从一个陌生的、严肃的“单位”,变成一个亲切的、有趣的、人人皆愿往之、皆可参与之的“城市文化客厅”和“市民美育课堂”,真正成为现代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