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水利工程标准化管理实践与建议

作者

刘明明

德州市河道管理服务中心 山东德州 253000

引言

水利工程作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设施,在水资源利用、防洪减灾、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具有基础性作用,其施工质量直接关系工程安全运行与效益持久发挥。因此,进行水利工程标准化管理体系构建与实践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1 水利工程实行标准化管理的意义

一方面,在基层水利工程中,管理人员实施标准化管理,能够让工程项目在设计、施工及维护各阶段遵循统一的标准,保证工程结构的功能性符合预期要求。这种管理方法在强化工程质量监控的同时,也促进了资源的合理配置。另一方面,标准化管理能够为管理人员提供清晰的框架,使其在已有基础上探索新技术,加速工程技术的更新换代。此外,标准化管理还能为基层水利工程提供量化的绩效评估体系,促使管理人员客观地评价工程进度,及时调整管理策略。

2 水利工程标准化管理实践与建议

2.1 规范管理程序

管理事项流程化是实现标准管理的重要方法,有助于规范管理行为。在实际管理中,需要对工程检查、控制运用、维修养护、工程监测、安全管理、信息化建设等管理任务中一些具有程序性和重复性的管理事项编制流程图。通过流程图可以让管理人员清晰、准确地掌握管理事项的执行进程,使管理人员更好地理解任务和责任,减少不必要的步骤和时间浪费,并提醒管理人员注意流程中的关键环节,帮助识别和控制风险,确保管理事项落实“闭环”管理。同时也方便培训新管理人员,帮助他们快速理解管理事项流程和自己的角色任务。可将重要管理事项的流程图在相关场所、部位的醒目位置明示,或编印成“口袋书”,便于管理人员对流程的掌握,提醒按流程执行。

2.2 坚持立足于生产实际的技术标准体系建设

技术标准体系是水利工程标准体系构建中的基础体系,必须有效覆盖工程运行与生产实际中需要协调和保持一致的技术事项,基于水利工程标准化的技术特征,构建协调统一的框架标准,按其内在联系组成的科学而有机的集合体,是标准体系的组成部分。该体系是主要运行技术和检修维养相关技术的标准化表达。该类文件是依据水利工程设备设施的运行安全技术、运行方式、操作程序和要求,运行中的巡视检查和维护,事故处理,以及养检修工艺、修理方法、质量标准、竣工验收等制定的标准技术性文件。根据水利工程管理单位在履职服务和生产经营过程中可能涉及的工程运行、维修养护、检查观测、预报监测、防汛抗旱、调度运用、抢险救灾、水保环保、供水发电、节约用水、养殖航运、工程建设、供水售水等环节和特点进行分类。初步可分为规划勘察与设计、施工安装与调试、运行维护与检修、测量计量检验与试验、技术监督与评价、安全与职业健康、节约用水与水土保持、能源和环境、水雨情测报与安全监测、应急与救援等模块。实际操作中按照具体事项分类汇总构建技术标准体系。

2.3 工艺标准化

在工艺标准化过程中,须明确规范施工流程并做好对工艺流程的有效管控,包括将施工过程拆解为可量化的关键工序,明确各工序的操作步骤、技术要求及质量标准,并编制工艺流程图与标准化操作手册,为施工人员提供直观指导。同时,定义工艺参数标准,设定关键工艺参数的标准范围,避免因参数波动导致质量缺陷,并强调要根据环境条件与工程特性,动态调整工艺参数,保证标准的适应性。例如,施工单位将大坝混凝土浇筑工程分解为 5 个关键工序,即模板安装、钢筋绑扎、混凝土搅拌运输、浇筑振捣、养护拆模,并编制详细的工艺流程图与标准化操作手册。在工艺参数标准设定上,针对混凝土搅拌工序,明确强制式搅拌机的搅拌时间不得少于 90s ,粉煤灰掺量根据气温条件动态调整,日平均温度 Td⩽10C 时,掺量为胶凝材料的 20% , 10C25% 时,掺量为 30% 。混凝土振捣工序规定插入式振捣棒移动间距不超过其作用半径的 1.5 倍,振捣时间以混凝土表面不再显著下沉、不再出现气泡、表面泛浆为准,且振捣棒应避免触碰模板、钢筋及预埋件。

2.4 过程控制体系

水利工程施工质量标准化管理体系的过程控制体系构建需系统涵盖事前、事中、事后控制环节,事前控制应建立施工方案标准化评审机制并落实原材料与设备进场检验制度,通过双轨制夯实质量基础 ; 事中控制需规范工序标准化作业流程并构建现场质量动态监控机制,以流程管控与实时监测保障施工质量 ; 事后控制要制定质量验收标准化程序并建立缺陷处理与质量追溯制度,通过验收把关与问题溯源形成质量控制闭环。

2.5 工程监督评估机制标准化

工程监督评估机制的标准化严格依照相关规范规范进行,明确监督与评估的内容、流程及标准。监督评估过程必须覆盖项目全生命周期,各个阶段的监督评估流程须建立标准化的工作程序,确保监督工作科学、合理、可追溯。在施工阶段,监督评估机制需进行标准化的检查,对材料质量、施工工艺、结构安全等关键环节进行实时监控与动态调整。项目管理者应依据相关规范中的规定,定期对项目进行阶段性评估,确保工程按照标准化流程有序推进。在监督过程中,数据采集、现场检查和信息反馈必须标准化,要求所有数据和评估结果通过统一的记录表格和信息管理系统进行存档,并依据相关规范确保监控信息的实时性和准确性。工程监督评估机制标准化还应确保责任主体的明确性,要求监督人员对每一阶段的监督结果负责,避免因职责不清引发的监督缺位或失效。监督评估完成后,需形成标准化的评估报告。

2.6 构建标准化应急预案体系

标准化应急预案需涵盖风险识别、预警机制、应急资源配置和应急演练等多个环节,确保在各类突发事件下能够迅速作出反应,减少对工程进度的干扰。预案体系需与施工进度计划紧密衔接,针对气候异常、设备故障、材料短缺和安全事故等风险进行分级分类管理,制定相应的应急响应方案,并定期开展应急演练以优化响应流程。应急预案需依托信息化平台进行动态监测,实现多方信息共享和实时指挥调度,确保各工序在突发事件中有序衔接。应急预案的构建应明确各责任部门在突发事件中的职责和响应流程,确保责任落实到人,并依据事件等级分配相应资源。各类应急措施经过模拟演练和评估,不断优化流程,确保在实际应用中具备可操作性和有效性。构建标准化应急预案体系能够提升施工组织的风险抵御能力与进度控制的灵活性,减少突发事件对工期的影响,保障水利工程项目的顺利实施与按时交付。

结语

水利工程标准化管理是一项需要长期坚持的系统化工作,推动水利工程标准化管理是保障工程安全运行和效益持续发挥,实现水利高质量发展目标的必然要求。相关单位应按照水利工程标准化管理要求,努力补齐工程标准化管理的短板弱项,努力实现工程状况更加完好、质量管理要求更加严格,确保工程安全运行和效益发挥

参考文献

[1] 陈伟 . 基层水利工程标准化管理存在问题及对策 [J]. 水利技术监督,2024(8):10-13.

[2] 葛佳伟. 水利工程管理安全生产标准化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水上安全,2024(15):31-33.

[3] 高松伟. 水利工程运行管理标准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农村科学实验,2024(10):100-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