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背景下初中劳动技术教育的挑战与对策
杨红
雅安市名山区黑竹镇初级中学625100
引言
在当下新时代教育改革向纵深发展的大背景下,劳动技术教育是实现“五育并举”的重要载体,其核心任务已经从过去传统的技能传授转变为培养学生的劳动素养,担负起塑造青少年劳动观念、创新意识、实践能力的重大责任。不过,受传统教育观念,配置资源差距等众多因素约束,现在初中劳动技术教育仍存很多现实困境,必须探究出一套系统的改善途径。
一、新时代初中劳动技术教育面临的主要挑战
(一)认知定位偏差导致教育价值弱化
长期以来,“重智育轻劳育”的思想观念仍然存在。有的学校把劳动技术教育当作“副科”,课时被主科挤占,教学安排流于形式,有的甚至把它等同于简单的体力劳动或者卫生打扫,忽略了技术探究、职业启蒙这些主要内涵。家长方面,大多数更在意孩子的学习成绩,对劳动实践有“浪费时间”、“影响升学”的偏见,配合学校开展劳动教育的意愿不强。这就造成了劳动技术教育在学校的教育体系中处于边缘的位置,无法充分发挥出劳动技术教育的育人功能。
(二)师资队伍专业能力建设滞后
师资是劳动技术教育质量的保证,但是现在初中劳技教师队伍存在着明显的短板。一是专业配比不均衡,大部分学校没有专门的劳技老师,都是由其他老师来兼任,他们自身也没有受过专业的劳动教育方面的理论与技能方面的培训,因此不能很好地把握课程目标和教学方法。二是实践能力不足,有些教师有理论知识,没有企业生产和生活服务一类的实践经验,去指导学生做木工、电子制作和智能家居搭建这类技术实践的时候,就很吃力。三是教研支撑弱,劳技学科的教研活动少、浅,教师缺少有效的专业成长指导。
(三)课程体系不完善且内容脱离实际
课程内容和教学形式的滞后是劳技教育发展的难题。一方面,课程内容更新慢,仍是以传统手工劳动、基础农业技术为主,缺少对人工智能、3D 打印、新能源使用等内容的讲述,与当今时代产业发展、人们生活的需求严重脱离。另一方面是课程实施方式单一,主要以课堂讲授、简单动手操作为主,缺少项目式学习、跨学科融合、社会实践等多样形式,不能激起学生参与的兴趣。
二、新时代优化初中劳动技术教育的对策建议
(一)强化认知引领,打造协同育人生态体系
首先,强化政策宣讲,引导思想,通过教育部门举办专题培训,学校召开家长会,媒体宣传报道等途径,阐释劳动技术教育的育人价值,冲破“劳育无用论”这种认识上的障碍,营造“劳动光荣,技能宝贵”的社会风气。其次要落实好学校的主体责任,把劳动技术教育纳入学校发展的全局当中,课时不得少于每周一课时,主课不得挤占,要把教学计划真正落到下去。最后,创建家校社协同机制,学校开展“劳动作业打卡”“家庭劳动日”等活动来带动家长参与;政府主导企业、社区等资源,制作校外劳动实践基地清单,给学生创造不同的劳动环境,达成“校内主抓、家庭参与、社会支撑”的育人成效。
(二)强化师资建设,提升专业素养
一是完善师资配备制度,教育部门推出专门的政策,把劳技教师纳入紧缺学科教师招聘范围,保证每所初中都有至少一名专职劳技教师;鼓励工科、农学等专业毕业生转行做劳技教师,拓宽师资来源途径。二是健全培训体系,形成岗前培训 + 在岗研修 + 实践锻炼的培训格局,岗前以开展教育理论和基础培训为主,教师在岗时通过教研活动和名师工作室提高自身教育教学水平,定期安排教师到企业、农场挂职锻炼。三是加强教研支撑,创建区域性劳技教育教研中心,定期举行优质课评比、课题研究、课程开发研讨等,给教师搭建起成长舞台。
(三)优化课程体系以提升教育针对性与实效性
一是分层分类课程内容,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低年级重在培养生活劳动技能,开展家务劳动、垃圾分类等;中高年级增加技术劳动和职业体验,设置 3D 打印、编程、传统手工艺、农业种植等多样化的内容,并结合城乡差别开发本地区课程,农村学校重在农业技术实践,城市学校强化现代科技劳动。二是创新教学落实形式, 实行“项目式学习 + 跨学科融合”方式, 比如开展“校园垃圾分类系统改善”项目,融合生物 , 化学 , 数学等学科的知识 , 鼓励学生从调研设计 , 再到执行全过程参与 ; 在课后服务时间设置“创客社团”,“手工工坊”之类的特色课程 , 来符合学生的个性化需要。三是加快课程资源开发,发动骨干师资编写具有地方特色的劳技教材,组建线上课程资源库,含有教学视频,实践案例,工具使用说明书等等,任教师和学生自选。
(四)加大资源投入以完善保障体系
一是要优化资源配置,由政府牵头打造劳技教育资源均衡配置机制,采取“城乡互助”“校际联盟”等措施,使城市学校设备向农村学校共享;把劳技教育经费纳人财政专项预算,确定生均经费标准,保障场地建设、设备采购、维修需求;二是要完善教师培训制度,制定劳动技术教育教师的任职资格、职务评定和考核标准,加强培训力度,扩大培训范围;三是要丰富校本课程,挖掘乡土特色资源,编制劳动教育地方教材,创设校园农场等劳动场景,开展劳动实践类校本活动,提高学生的劳动素养;四是要拓宽社会支持,搭建家校沟通平台,引导家长转变观念,支持孩子参加劳技教育活动;邀请劳模进课堂,与学生面对面交流劳动体验;邀请社会企业进校园,参观学习。
结语
新时代初中劳动技术教育是培育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重要途径,它既是观念,也是师资,还是资源等各方面的挑战,更是政策、社会等各方面的机遇。唯有正视问题、精准施策,依靠强化认知引领,加强师资建设,优化课程体系,完善资源保障,才能把劳动技术教育真正落实到实处,培养起具有正确劳动观,有较强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新时代青少年。
参考文献
[1] 杨林军 . 基于实践的初中劳动技术课教学的有效性探索 [J].高考 ,2019(11).
[2] 王江红 . 初中劳动与技术教学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策略 [J]. 家长(上半月),2020,000(001):150-1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