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渠道输水过程中渗漏量测定方法对比分析

作者

李邦德

安徽省六安市 舒城县杭北灌区管理分局大官塘管理所 237000

关键字:渠道渗漏;测定方法;精度对比;场景适配

引言

渠道作为农业灌溉与水利工程的核心输水载体,其渗漏问题直接关乎水资源利用效率与工程效益。准确测定渗漏量是制定防渗策略、优化输水方案的前提,当前经验公式法、现场试验法与数值模拟法并行应用,却因技术特性差异导致选择困境。深入剖析各类方法的原理内核与适用边界,通过多维度对比揭示其技术短板与优势,对推动渠道输水系统精细化管理具有重要实践意义。

一、常见测定方法原理与流程

1. 经验公式法

经验公式法基于长期实践观测数据,经统计分析构建渗漏量和影响因素的数学关系,考斯加科夫经验公式应用广泛,其表达式为q=k×Q⋅m×L (q 是渗漏量,k 为土壤透水性系数,Q 为渠道流量,m为流量指数,L 为渠道长度),该方法需要先从现场采样取得土壤质地、渠道糙率等参数,再结合历史输水数据确定公式系数,使用时先测量渠道实际流量和长度,代入公式算渗漏量,可用于初步估算和缺乏复杂监测设备的场景,不过公式参数受地域限制大,得按当地水文地质条件校准。

2. 现场试验法

现场试验法测定渗漏量靠直接观测渠道水量变化进行,主要有静水法和动水法两种方法,静水法会选中封闭渠段,先记录初始水位再停止输水,观测一定时间内的水位下降值并结合渠道横断面面积算出渗漏量,该方法操作简单但输水会中断。

3. 数值模拟法

计算机技术被数值模拟法用于构建渠道 - 土壤水动力学模型以模拟渗漏过程,渠道和周边区域被划成网格单元并依据达西定律与连续性方程建立数学模型,再用 HYDRUS、SEEP/W 等软件求解。建模时需输入土壤渗透系数、渠道衬砌参数、初始水位等数据,模型校准后便可模拟不同工况下的渗漏量。

二、测定方法对比分析

1. 精度表现差异

经验公式法的精度与参数适配性联系紧密,这类公式系数由特定区域、特定渠道历史数据拟合而成,实际场景关键因素一旦改变,精度就会大幅下降。比如长期输水致土壤结构改变的渠道,原有土壤透水性系数就没了参考价值,公式算出渗漏量和实际值偏差可能超 30% 以上。

多重现实条件制约着现场试验法的精度把控,动水法里高精度电磁流量计也可能失效,因为渠道断面要是有淤积、冲刷等情况,水流速度分布就不均,流量数据测出来就有偏差,渗漏量计算的准确性就受影响,在不规则断面渠道里这误差能到 10% 左右;静水法操作简单直接,不过高温大风天蒸发会让水位下降得更快,要是没有专门蒸发观测装置修正,误差能到 20% ,而小型渠道气象条件稳定时,观测周期缩到 24小时内,误差能控制在 8% 以内;数值模拟法精度靠模型细化程度和参数准确性,若模型网格划得够细,土壤渗透系数、衬砌材料特性等参数经现场试验精准得到,模拟结果与实际值偏差能控制在 5% 以内,但是存在岩溶裂隙等复杂地质结构区域,模型难完全重现真实渗漏路径,往往低估渗漏量,误差可能到 15% 。

2. 不同场景下的方法适配性

在数据基础扎实的成熟灌区,经验公式法更能施展作用,对于已运行数十年、土壤和输水状况相对稳定的灌溉渠道,靠长期积累的观测数据构建的经验公式,能较快算出渗漏量,给日常水资源调配和渠道维护提供基础数据支撑,但是在新建渠道或者地质条件突然变化的区域,因缺对应的经验参数,硬套公式只会得到失真结果,并且这方法算出的是某一渠段总渗漏量,渗漏在渠道沿线的具体分布情况反映不出,对需找出重点渗漏段做针对性防渗处理的工程,它的应用价值会大大削减。

具体渠段实测时,现场试验法有着独特优势,静水法操作简便、成本低,特别适合小型支渠或者田间渠道,在评估渠道防渗工程效果方面尤为适用,定期测量同一渠段防渗处理前后的渗漏量就能直观判断防渗措施是否有效;大型主干渠道输水不能中断的难题被动水法很好地解决了,上下游测量流量就能在正常供水不受影响的情况下完成渗漏量测定;长度超 10 公里的长距离渠道,渗漏量沿程不断变化,把渠道分成多个小段分别试验既会增加设备搬运和安装的工作量,且不段测量条件有差异,各段数据的可比性也会受影响;工程规划设计阶段,数值模拟法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它能模拟不同衬砌材料、不同渠道断面形式下的渗漏情况,给设计人员选择最优方案提供量化依据,可这方法对基础数据要求极高,需要详细的地质勘察报告、土壤物理性质参数等,偏远地区资料匮乏,往往因数据不足难以开展有效模拟工作。

3. 成本投入与效率产出的权衡

经验公式法在成本上有着相当显著的优势,它不需要购置专门的测量设备,主要成本投入在于前期的参数收集,像土壤采样分析、历史输水数据整理等都包含在内,单次测算的直接成本一般不超 1000 元。在计算效率方面,将测量得到的渠道流量、长度等数据代入公式,几个小时就能出结果,对大面积范围内的多条渠道快速筛查很合适,不过需要注意的是,这种低成本以长期数据积累为基础,新建区域要建立适用的经验公式,需要连续观测和收集数据好几年,前期投入的时间和人力往往比较多,总成本不低。

工程规模扩大后,现场试验法的成本就会显著增加。动水法需要购置流速仪、水位计、数据采集终端等设备,一套设备购置成本就可能超出5 万元,再算上运输、安装费用以及2-3 名技术人员的劳务费用,单次试验成本能有数万元,且要保证数据准确,常得多次重复测量,耗时一般1-3 天;静水法设备成本低些,有简单的水位尺和量测工具就行,但它得中断渠道输水,灌溉高峰期时,农作物可能因缺水减产,这种间接损失有时比试验成本高多了,用水紧张季节其应用受限很大;数值模拟法初期投入高,买专业模拟软件要数万元,构建模型还得聘请有水文地质和数值模拟专业知识的技术人员,单次模拟成本达数万元,建模过程通常要1-2 周时间。

三、结语

选择渠道输水渗漏量测定方法得兼顾技术特性和工程实际需求,基础估算时经验公式法能提供便捷路径,精准测量可靠的手段是现场试验法,数值模拟法可拓展复杂场景的预测能力。三者并非替代关系,而是在不同精度要求、成本约束与场景条件下形成互补。

参考文献

[1] 寇健超 . 长距离输水工程渠道防渗改造措施及效果分析 [J]. 吉林水利 ,2023,(05):21- 24.DOI:10.15920/j.cnki.22- 1179/tv.2023.05.013.

[2] 吴超 . 渠道运行期渗漏量的分析探究 [J]. 黑龙江水利科技 ,2018,46(05):35- 36+ 63.DOI:10.14122/j.cnki.hskj.2018.05.011.

[3] 顾喜贵 . 西北某灌区渠道渗漏数值试验分析研究 [J]. 水科学与工程技术 ,2020,(04):21- 25.DOI:10.19733/j.cnki.1672- 9900.2020.04.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