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双减”政策下数的估算与近似值教学的实施与优化研究
陈欢欢
韶关市武江区阳山小学 512026
一、数的估算与近似值教学的重要性与现实困境
(一)数的估算能力对学生数学素养的促进作用
数的估算能力对学生数学素养的促进作用不容小觑,它能让学生迅速判断数值范围,有助于形成敏锐的数感,这是数学素养的核心,使学生能深入理解数字和数量关系。同时估算过程涉及信息的筛选、比较和推理,可以有效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和判断能力。《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育教学改革的意见》中明确指出要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而估算能力的培养正符合这一政策导向,有助于学生在面对复杂数学问题时能够灵活应对。
(二)当前数的估算与近似值教学的挑战与不足
当前数的估算与近似值教学面临的一个主要问题是缺乏与实际生活情境的结合,导致学生难以理解估算的实际应用。以“估算购物总价”为例,许多教师在课堂上让学生估算简单的数字和,如“ 78+43+56+ 92”,这种练习虽然有助于学生对数字的感知,但缺乏生活情境的引导,学生只能机械地进行加法,难以体会到估算在实际生活中的意义,进而影响他们在实际生活中的判断力和应变能力。
二、在“双减”政策下优化数的估算与近似值教学的创新路径
(一)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辅助教学,提高教学互动性
在“双减”政策背景下,优化数的估算与近似值教学的一项创新路径是通过多媒体教学工具提升学生的互动体验,该路径的理论基础源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通过互动和情境学习来促进学生的知识建构,而通过现代多媒体工具教师可以将抽象的数学概念具体化,使学生在互动中更易理解和掌握估算方法。
互动式估算:让数学与生活无缝连接
教师可以通过学乐云平台利用动画和图表展示估算过程,以“估算购物总价”为例,设计一个虚拟购物场景,在这个场景中教师展示多个商品及其大致价格,如 15 元的果汁、22 元的牛奶和 18 元的面包,每个商品旁边都有一个数字条,代表该商品的价格,学生通过拖动这些数字条,直观地调整每个商品的价格,从而进行估算。教师可以通过学乐云平台监控每个学生的估算进度,查看他们的估算准确性,信息化的虚拟情境和互动式学习方式,打破了传统纸笔计算的局限。
(二)改进教学方法,注重学生自主学习与探究
该方法基于“双减”政策和《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 年版)》的指导思想。双减政策强调减轻课业负担,提倡学生主体参与和实践学习,减少应试训练。《课程标准》强调培养数学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提倡探究式学习与生活实际结合。这些政策推动了学生中心的学习模式,促进知识的理解与应用。
“角色扮演”法:在模拟旅行中启航估算的智慧之旅
教师可以采用“角色扮演”法来培养学生的估算能力,通过模拟旅行预算情境,激发学生的实践兴趣和合作精神。在此过程中,学生将被分为多个小组,每个小组扮演不同角色,如“旅行策划者”、“预算管理员”和“交通安排员”。每组的任务是通过估算旅行的各项费用(如交通费、住宿费、餐饮费等),最终确定一个大致预算。
三、实践案例分析:优化数的估算与近似值教学的有效策略
(一)“模拟购物”中的估算与合作学习
估算作为一种重要技能,强调通过近似值快速做出判断,而非精确计算。在这一背景下,探究式学习和情境教学成为了有效培养学生估算能力的途径,通过模拟真实情境,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概念并将其应用于日常生活中。
举例来说,某学校课堂上,教师以“估算购物总价”为主题,巧妙设计了一个既贴近生活又富有趣味的教学活动。课堂开始时,教师展示了几种商品的图片,如铅笔盒、书本和玩具,并简单介绍了它们的大致价格范围。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估算的实际意义,教师提出了一个贴近学生生活的问题:“如果你有 100 元,你能买哪些商品?请估算一下总价。”
学生们被分为小组,每组获得一份购物清单和100 元的模拟钞票。每组需要在讨论中估算每个商品的价格,确保总价不超过预算。在小组合作中,学生们根据价格区间的提示,相互讨论价格的合理性和计算方法。有的学生提出通过调整商品的选择顺序,减少较贵商品的数量来优化预算,而其他成员则考虑在估算时使用更简化的数字进行快速计算。例如,若“书本”标价为 30-50 元,学生会估算出 40 元,而不是精确到个位数。学生们通过合作,最终得出了各自的购物清单和估算总价。
教师巡回指导时,关注到部分小组的估算结果有所偏差。对于这些情况,教师通过启发性提问,帮助学生调整策略 , 教师还引导学生反思每个购物方案的合理性,帮助他们理解如何在实际生活中通过估算做出合适的决策。通过这种方式,学生不仅提高了估算能力,也学会了如何在实际情境中灵活运用数学知识。
(二)课堂外实践活动的拓展与补充
数的估算与近似值的教学不仅限于课堂,课堂外的实践活动同样至关重要。正如爱因斯坦所说:“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思维方式,而不是单纯传授知识。”这一理念强调,实际操作和深思熟虑的过程比单纯记忆更能促进数学学习。
例如,某学校组织的户外活动中,学生们的第一个任务是估算公园内不规则花坛的面积,由于花坛形状复杂,学生们将其划分为多个简单的几何形状,分别计算各部分的面积,最终得出总面积的估算值。
对于矩形区域,学生使用“面积 Σ=Σ 长 × 宽”公式进行计算;对不规则的三角形或其他形状,通过近似估算的方法进行简化。学生通过四舍五入等技巧,加速计算过程,同时避免精确测量的复杂性,提升了对空间和几何概念的理解。接着学生们沿小径步行 , 通过步数和步长估算小径的长度,在估算树木高度时,学生运用了比例和相似三角形的原理。通过测量树影的长度,学生们设置比例关系,推算出树木的高度。假设树影长 10 米,学生身高 1.6 米,影长 2.4 米,学生通过比例计算得到树木高度为 6.67 米,此任务加深了学生对相似三角形原理的理解,并帮助他们灵活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结合现实情境的学习也让学生认识到数学不仅是理论,更是实用的解决问题的工具。
结语:本研究在“双减”政策背景下,针对小学数学教学中数的估算与近似值能力的培养进行了深入探讨,提出了一系列实施与优化策略。通过实践案例分析,我们发现结合现代信息技术和情境教学法的创新路径,能有效提升学生的估算能力,并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此外,课堂外的实践活动作为教学的有效补充,进一步强化了学生对估算与近似值概念的理解,促进了数学知识的实际应用。通过不断优化教学策略,我们有望培养出更多具备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优秀学子,为国家的未来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 刘艺华 . " 双减 " 政策下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优化策略 [C]// 教育发展实践研究论坛论文集 . 2024:1- 5.
[2] 彭之侠 . “ 双减” 背景下落实小学数学教学有效性的对策 [C]//首届基础教育教学方法研究论坛论文集. 2023:1- 3.
[3] 谢晓红. “ 双减” 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优化课堂练习的策略[C]//基础教育教学研究论坛论文集. 2024:1-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