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初产妇产后抑郁症的影响因素及护理措施的研究进展

作者

张诺岚

河北省石家庄市石家庄财经职业学院 050200

【摘要】:新时代背景下,产后抑郁的现象越来越严重。因此,该文就初产妇产后抑郁症的概念、影响因素及护理措施等方面进行综述,以期对临床护理工作提供借鉴。【关键词】:初产妇;产后抑郁症;影响因素;护理措施

产后抑郁症(PPD)又称产后抑郁障碍,一般在产后四周内发作,并可能持续很长时间,是全球孕产妇健康面临的主要挑战之一[1]。国内相关报道显示,该病的发病率在 24.2%~32.53%[2-3] ,且呈逐年上升趋势,主要为女性在分娩后出现抑郁、悲伤、烦躁等情绪表现,是产褥期最常见的一种精神综合征,不仅危害孕妇身心健康,更对其家庭的生活质量造成影响,严重者引发社会不良事件[4]。因此,本研究就产后抑郁症的影响因素及护理措施进行综述,以期对临床护理工作提供借鉴。

后抑郁症的影响因素

1.1 一般人口学因素

1.1.1 年龄

研究表明,25 岁以下产妇产后抑郁的概率为 50% ,35 岁以上接近 38% ,而最佳生育年龄25~35岁之间的产妇产后抑郁概率为29%左右[5]。初产妇年龄小,心智不成熟,没有及时调整好成为母亲这一角色的身份转换,心理压力较大。

1.1.2 文化程度

相关研究证明,学历高的人比学历低的人更容易患产后抑郁,受教育程度不同,对事物的认知也不同,学历高的人往往看待事物更全面,因此受过高等教育的产妇,会对新生儿的衣食住行、受教育问题和未来发展情况担心,心理压力大,从而诱发产后抑郁[6]。

1.1.3 职业

职业与情绪具有相关性,职业地位低一定程度上说明收入低或无固定收入,容易被家庭成员忽视,情绪低落;而没有工作的产妇在生产前后长期居家,与社会脱轨,孤独感加重,容易产后抑郁[7]。

1.1.4 经济收入

研究表明,家庭经济条件好是产后抑郁症的保护因素[8],也就是说,低收入家庭的产妇更容易产后抑郁,经济条件差的家庭一般居住条件欠佳,产妇烦躁,还要考虑养育的经济负担问题,造成产妇心理压力增大。

1.2 生理、疾病因素

1.2.1 激素水平因素

妊娠过程中,孕妇体内的雌孕激素发挥着重要作用。女性怀孕后,体内的雌孕激素水平不断上升,分娩完成后,雌孕激素会逐渐下降直至恢复正常,由于落差巨大,机体无法适应,因此会造成相应的行为与情绪改变。

1.2.2 疾病因素

研究表明,有妊娠期疾病的孕妇比没有妊娠期疾病的孕妇有更高的产后抑郁风险[9],患有妊娠期疾病的产妇会担心疾病对胎儿有伤害,情绪紧张。另外既往有精神障碍疾病史的产妇,特别是抑郁疾病史的产妇患产后抑郁症的概率比一般产妇高[10]。

1.3 心理社会因素

1.3.1 性格因素

性格是影响情绪的关键因素,有较多的临床研究已经证实,产后抑郁症患者多为平时性格敏感、内向、缺乏自信、心理承受能力差以及情绪不稳定的妇女[11]。

1.3.2 新手母亲的压力因素

初产妇对分娩知识认知不到位,存在严重的恐惧心理,害怕疼痛,担心分娩是否顺利、胎儿是否健康、自己是否能成为一个合格母亲,难以短时间内适应突然的社会角色转换,如果处理不当,很可能出现产后抑郁[12]。

1.3.3 社会支持因素

有研究表明,婚姻家庭和睦是产后抑郁的保护性因素[13],夫妻两地分居,父母未能陪伴左右,婆媳关系紧张,一些落后的农村地区,由于文化水平低,至今保留着“重男轻女,传宗接代”的封建思想,孕妇担心分娩出女婴,因此焦虑、紧张[14],都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产后抑郁症发生的概率。

2.护理措施

2.1 一般护理

良好的饮食会促进产后恢复,提高产妇自身抵抗力,要保证产后抑郁症患者的营养摄入,另外护理人员及家属要为患者营造安静舒适的休息环境,避免不必要的打扰,以免患者受到刺激,情绪激动,精神紧张,同时医护人员可以指导患者做一些适当的运动,如散步、瑜伽等,对病情发展具有一定的改善作用。

2.2 心理护理

针对PPD 患者的临床症状,目前普遍以心理护理为主,学者杨春莲以100 名产妇为例,证实了心理护理可以有效改善产妇的心理状态和分娩结局[15],既往研究也指出,心理护理对PPD 患者病情好转有明显促进作用,因此护理人员要主动评估产妇的心理状态,进行针对性的护理规划[16]。

初产妇由于缺乏经验,心理状态脆弱、紧张,要建立和谐的医患关系,鼓励患者表达情绪,给予其鼓励与关怀;帮助初产妇熟悉分娩流程,降低分娩恐惧度,提升分娩信心;在生产过程中,也要密切关注产程进程,及时给予产妇需要的帮助[17],保证分娩顺利进行。

2.3 家庭社会支持

学者董志芹以60 名初产妇为例[18],证实了一体化家庭陪产对降低初产妇产后抑郁有一定价值,杨思旎等学者也指出[19],社会环境、家庭氛围跟产妇产后抑郁症的预后结果有很大的因果关系,因此对产后抑郁患者而言,家庭社会护理也尤为重要。

加强产妇与丈夫之间的沟通交流,给予患者积极向上的鼓励和支持,另外亲戚、朋友及同事也要给予初产妇充分的理解和同情,社会团体也要加强社会支持,及时给予帮助,做好宣教工作,凸显人文关怀,使其认识到自我价值,增强初产妇的心理适应能力[20]

3.小结

综上所述,产后抑郁症是生理、心理、社会等多因素作用的结果,对产妇个人及新生儿、家庭社会都会带来不利的影响,产后抑郁的护理包括一般护理、心理护理和家庭社会支持等措施。另外,鉴于疾病的隐匿性,还要做好产后抑郁的一级预防,早筛查、早预防,一旦有相关症状出现,要做好及时应对,帮助产妇树立信心,战胜疾病。

参考文献

[1]Atuhaire C ,Brennaman L ,Cumber SN ,etal.The magnitude of postpartum depression among mothers in Africa: a literature review[J].Pan Afr Med J ,2020,37:89.

[2]王晨,李安宁.产后抑郁状态筛查及其相关因素研究[J].中国临床医生杂志 ,2020,48:348-351.

[3]谢芳,李金容,张彩霞.产后抑郁影响因素的多元 Logistic 回归分析[J].中国计划生育和妇产科,2020,12:93-96.

[4]刘玉洁.产后抑郁的影响因素分析和心理护理干预效果研究[J].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版)医药卫生,2022(8):0178-0181.

[5]黄亚迪.产后抑郁的影响因素研究[J].医学理论与实践,2020,33(19):3169-3170,3173.

[6]籍冬梅,张英,于丹洋等.产后抑郁症相关因素的研究进展[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8,18(42):41-42.

[7]张小翠,张永花.兰州地区影响产后母亲情绪的相关因素分析[J].甘肃科技,2022,38(19):123-125

[8]Sheela CN,Venkatesh S.Screening for postnatal depression in a tertiary care hospital[J].J Obste t Gynaecol India,2016, 66(Suppl 1):72-76.

[9]Do Thi Kim Ly,Nguyen Thi Thanh Huong,Pham Thi Thu Huong. Postpartum Depression and Risk Factors among Vietnamese Women.[J]. BioMed research international,2018,2018.

[10]惠晓.产后抑郁症影响因素及治疗方案的研究进展[D].重庆:重庆医科大学,2018.

[11]展颖颖,吴栋云,季雯洁.产后抑郁症相关危险因素调查[J].中国妇幼保健,2018,33(10):2329-233

[12]马秀芳.试析产褥期妇女产后抑郁症护理干预及影响因素[J].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文摘版)医药卫生,2022(4):0188-0190.

[13]Fang Li,Ye Shan,Sun Guoquan,etal. Husband-wife Relationship, Neonatal Health, Breast Milk Volume and Postpartum Depression: A Prospective Cohort Study.[J]. Psychology, health & medicine, 2023.

[14]莫嘉芬.产后抑郁发生的危险因素与护理干预的应用进展[J].保健文汇,2021,22(12):246-247.

[15]杨香莲.产科心理护理对产妇妊娠结局和产后抑郁的影响[J].中华养生保健,2023,41(4):160-16

[16]顾明敏,许丽艳.探讨心理护理结合共情护理对产后伴抑郁症产妇不良情绪、睡眠状态及护理满意度的影响[J].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文摘版)医药卫生,2023(2):0142-0144.

[17]马彦苗,张立环,王帆等.产后抑郁症的护理研究进展[J].中国医药科学,2022,12(4):54-5670.

[18]董志芹.一体化家庭陪产对初产妇分娩压力感知及产后抑郁的影响[J].妇儿健康导刊,2023,2(2):3-175185.

[19]杨思旎,宋宇美,王辉等.家庭护理对产妇产后抑郁症康复效果的探讨[J].智慧健康,2018,4(19):89 -90.

[20]裴晓芳.产妇孕期社会支持对分娩后出血风险及产后抑郁的影响[J].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文摘版)医药卫生,2023(2):0185-01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