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钢琴音乐创作中的山东民歌改编实践与地域文化传承研究

作者

王亚萌

山东商务职业学院 山东烟台 264000

一、研究背景

(一)地域文化传承的时代背景

随着全球化和现代化进程的加快,传统文化的传承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山东民歌作为中国传统民间音乐的宝贵遗产,承载着丰富的地方历史、民俗风情和人文精神,然而在现代化浪潮中,许多传统艺术形式逐渐淡出公众视野。因此,如何在现代音乐创作中创新性地传承地域文化,成为了文化领域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钢琴音乐创作中的山东民歌改编,不仅为传统民歌注入了现代艺术的活力,也为地方文化的创新与传播提供了新的可能性。这一研究背景下,钢琴音乐创作中的山东民歌改编实践与地域文化传承的结合,具有重要的文化意义和现实价值。

(二)文化传承与现代艺术融合的政策支持

近年来,国家对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愈发重视。2019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出台,强调加强对地方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特别是在音乐创作领域,政策鼓励音乐创作者关注传统音乐资源的发掘与创新性改编,推动传统文化在现代艺术形式中的再生与发展。山东民歌作为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在政策的引导和支持下,有望通过钢琴音乐创作等现代艺术形式得到更好地传承和发扬。通过艺术创作的手段,可以将传统民歌的精髓与当代音乐的表现方式相结合,使其在现代社会中焕发新的生命力。

二、山东民歌与地域文化概述

(一)山东民歌的形成与发展

1.形成基础

地理环境影响:山东半岛地形多样,西部平原地势平坦,是重要的农业产区;东部沿海渔业发达;中部山地丘陵森林资源丰富。不同的地理环境孕育出了不同类型的民歌。例如,鲁西平原地区的人们在田间劳作时,为缓解疲劳、统一步调,产生了节奏明快、曲调质朴的劳动号子;胶东沿海地区的渔民在出海捕鱼、拉网作业时,创造出了充满海洋气息、旋律悠长的渔歌。

丰富文化底蕴:山东作为儒家文化的发源地,深受儒家思想的熏陶,这种深厚的文化底蕴在民歌中留下了深刻印记。山东民歌常常传递着尊老爱幼、邻里和睦、勤劳善良等传统美德,体现出山东人民的精神品质和道德观念。同时,山东民间的传说、故事、习俗等也为民歌提供了丰富的素材,使其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

民众生活写照:民歌是民众生活的直接反映。山东人民在日常生活中,无论是婚丧嫁娶、节日庆典,还是日常劳作、休闲娱乐,都离不开民歌。通过民歌,人们表达喜悦、倾诉忧愁、传递情感、交流思想。因此,山东民歌的歌词内容贴近生活,语言生动形象,具有很强的生活气息。

(二)山东民歌的分类与特点

1.山东民歌的分类

劳动号子:这是产生并应用于劳动,具有协调与指挥劳动的实际功用的民间歌曲。山东的劳动号子种类繁多,如渔民出海拉网、装卸货物时唱的船渔号子,像《拉网号子》,在农业生产中,也有用于集体劳作的号子,帮助人们在繁重的体力劳动中统一节奏、振奋精神。

山歌:多在山野劳动生活中传唱,一般节奏自由、旋律悠长。山东山歌以鲁中南山区和胶东半岛的较为典型。例如《沂蒙山小调》原本是一首抗日革命山歌,其旋律舒展,歌词质朴,描绘了沂蒙山的秀丽风光和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在全国范围内都广为人知。

小调:这是一种在城镇集市中传唱的民间歌曲,形式规整、曲调细腻。山东小调题材广泛,涵盖爱情、生活琐事、历史故事等内容。像《绣荷包》这类小调,以细腻的情感和优美的旋律,通过描绘女子绣荷包的情景,抒发了女子对情人的思念之情。

三、钢琴音乐创作中山东民歌改编的历史与现状

(一)钢琴音乐改编山东民歌的发展历程

山东民歌资源丰富,旋律明朗、节奏鲜活、情感直接,比如《沂蒙山小调》《绣荷包》《赶牲灵》等。20 世纪以来,随着中西文化的交融,中国作曲家开始尝试将山东民歌的旋律、音调和韵味用钢琴这一西方乐器再现,以探索民族音乐钢琴化的可能性。

1.20 世纪早期的初步尝试(1920s-1940s)

留学欧美和日本的中国音乐人受到西方钢琴创作手法影响,开始民族化探索。主要以简单移植为主,把山东民歌旋律放入钢琴曲框架中,和声多沿用传统西方大调、小调。改编作品数量相对稀少,通常出现在个人创作或教学改编中,为后来的深层融合打下初步基础,但当时对山东民歌的地域性特征挖掘不够。

2.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探索(1950s-1960s)

强调文艺为人民服务,民族音乐创作突出地域特色。山东民歌被广泛采录并改编成多种乐器曲,一些作曲家在钢琴小品中引用《赶牲灵》《谁不说俺家乡好》等旋律。在改编手法上更注重保留山东方言调式(如五声音阶、羽调式)的色彩,和声开始尝试适度“本土化”——加入传统三度、四度并列等。钢琴改编成为音乐学院和师范院校教材的一部分,培养了第一代具有民族风格的钢琴创作人才。

3.改革开放后的多样化创作(1980s-1990s)

思想解放、对外交流增加,作曲手法更加自由,除了忠实改编,还出现主题变奏、钢琴组曲等基于山东民歌的多乐章作品,和声、复调、节奏设计更为复杂,加入印象主义、调性扩张甚至无调性元素。

更加注重钢琴音色表现民歌的性格(如模仿唢呐、锣鼓等音色效果)。

用节奏变化表现劳动、节庆等山东民歌场景感。如以《沂蒙山小调》为主题的钢琴幻想曲、山东民歌组曲等(多在音乐学院作曲系流传)。

4.21 世纪以来的学术化与国际化(2000s-至今)

作曲家以山东民歌为核心元素,结合多媒体、钢琴协奏曲、跨界即兴等形式,在国际钢琴比赛、交流音乐会中出现山东民歌主题作品,以传播中国地域音乐文化。在创作手法上继续深化,精细分析山东民歌的节奏型与旋律进行,把地方唱腔的微小音程变化在钢琴上模拟,结合爵士、现代音乐技法(例如聚合和弦、复节奏)创造新听感。

四、钢琴音乐创作中山东民歌的改编方法与策略

(一)旋律改编:旋律的发展与拓展

① 核心旋律保留

在钢琴音乐创作改编山东民歌时,首先要明确民歌中的核心旋律片段。这些核心旋律往往是民歌最具代表性和辨识度的部分,承载着民歌的情感基调与风格特点,例如《沂蒙山小调》中“人人都说沂蒙山好,沂蒙山上好风光”这一旋律片段,简单质朴却深入人心。在改编时,可以完整保留这一核心旋律,通过钢琴的不同音区、音色变化来呈现,让听众能迅速识别出民歌的原始风貌。

② 特征音程提炼

山东民歌的旋律特色常常体现在一些独特的音程关系上,通过对这些特征音程的提炼与强调,可以突出民歌的风格。如山东民歌中常见的大二度、小三度音程,以及一些具有地方特色的微调式、商调式所形成的独特音程组合。在改编过程中,将这些特征音程融入钢琴旋律的发展中,使其在新的音乐语境中依然保持鲜明的地方风格。

(二)和声运用:民族化和声的创新

在保留山东民歌旋律特色的基础上,引入现代和声技法,如爵士和声、无调性和声等,可以为旋律增添新的色彩和张力,例如在改编中运用爵士和声中的和弦替代、延伸音等手法,使传统的民歌旋律与现代和声相结合,创造出独特的音乐效果。以《赶牛山》为例,在部分段落采用爵士和声进行配置,为旋律带来了新颖的听觉感受。

深入挖掘中国民族和声资源,将传统的五声性和声与现代和声理念相结合,通过对民族调式中特性和弦的运用与创新,如在五声调式基础上构建的七和弦、九和弦等,丰富和声层次,使钢琴音乐既保留民族风格,又具有现代音乐的活力。

五、钢琴音乐创作中山东地域文化的传承与表达

(一)创新“钢琴音乐+”文化传承模式

山东民歌种类繁多,在钢琴音乐创作中,直接选取民歌的经典旋律片段,通过钢琴的演奏技巧进行重新演绎。例如,在创作中可以将民歌旋律进行和声配置的创新,运用现代和声技法丰富其色彩,同时保留民歌旋律的质朴韵味。还可以对民歌的节奏进行改编,融入钢琴特有的节奏型,使传统民歌在钢琴上展现出新的活力。

山东民间器乐如山东鼓吹、柳琴戏音乐等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在钢琴音乐创作中,可以借鉴其演奏技巧和音乐风格。比如模仿山东鼓吹中唢呐的吹奏特点,在钢琴上通过快速的音阶跑动、强烈的力度变化来表现类似的激昂情绪;借鉴柳琴戏音乐中的滑音、颤音等演奏技法,在钢琴上通过特殊的触键方式和装饰音来实现,使钢琴音乐更具山东民间器乐的韵味。

(二)创新宣传模式,依托新媒体线上引流

音乐片段展示:在抖音、快手等短视频平台上发布融合山东地域文化的钢琴音乐作品的精彩片段。这些片段可以选取作品中最具特色、最能吸引听众的部分,如运用了山东民歌旋律的高潮段落,或者是模仿山东民间器乐演奏特点的精彩章节。通过简洁而富有吸引力的短视频,快速抓住用户的注意力,激发他们进一步欣赏完整作品的兴趣。

六、结语

在钢琴音乐创作中,山东民歌的改编实践不仅丰富了音乐艺术的内涵,更是对地域文化的一种深刻传承。通过深入挖掘山东民歌的旋律、节奏和和声等元素,并结合钢琴的独特表现力,作曲家们成功地将这些传统民歌转化为富有现代感的钢琴作品。这种改编不仅赋予了山东民歌新的生命,也为钢琴音乐创作注入了新的活力。

参考文献

[1]宋敏.浅谈《云南民歌五首》钢琴改编作品[D].中国音乐学院,2010.

[2]石莹.浅析由山东民歌改编钢琴曲的创作特色[J].大舞台,2011(4):80-81.

[3]于红.中西音乐文化融汇——析山东民歌钢琴改编曲《刘庄钢琴变奏曲》[J].乐器,2012(2):58-59.

[4]徐芳.探索中国民歌钢琴作品的演奏之道[J].四川戏剧,2014(10):87-89.

课题项目:2025 年度山东省艺术科学重点课题“钢琴音乐创作中的山东民歌改编实践与地域文化传承研究”(项目编号:25ZY20021227,立项号:L2025Z051606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