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蝶翼之绿

作者

汪玉林 曾妮 陈思雅

上海商学院 上海市 201400

一、 引言

苗族蜡染的蝴蝶纹样,是族群创世记忆与宇宙观的神圣缩影,却在当代陷入“技艺高门槛—生态高负荷”的双重困境:精细繁复的图腾难以被初学者掌握,化学染料与石蜡带来的高 COD 废水又背离“双碳”目标。本研究以生态设计方法切入,把蝴蝶纹样的文化基因抽象为可组合的模块化视觉单元,在保留“蝴蝶妈妈”神话神韵的同时,将工艺难度降至零基础可及;继而用蓝靛、苏木等本地植物染料及可降解蜡质系统替代化学配方,使排放指标达到国家一级标准。通过妇女合作社与高校工作坊共建的参与式课程,把“纹样—染料—故事”转译为在地可复制的教学包,实现文化传承、生态修复与社区经济的协同增益,为苗族蜡染提供一条面向“十四五”非遗绿色创新战略的可持续活化路径。

二、 研究方法与实践路径:聚焦蝴蝶纹样的生态转译

本研究以“生态设计转译”为核心方法论,紧扣苗族蝴蝶纹样的文化内涵与视觉特征,通过“抽象化-生态化”双重核心策略,同步构建“纹样—染料—课程”协同模型。实践选择社区场域,通过“绿色蝶变”系列工作坊进行模型实施与验证。

(一)纹样转译:抽象化传承核心神韵

1、文化基因解析: 系统梳理苗族传统蝴蝶纹样谱系(中心对称式、母子蝶式、蝶鸟共生式等),深入解读其视觉特征(夸张触角、层叠翅膀、繁复填充纹样)及其所承载的“蝴蝶妈妈”创世、护佑、连接天地万物的核心文化寓意。

2、抽象化提炼(核心策略): 针对传承门槛高的问题,聚焦纹样精髓,运用几何归纳与线条提炼法。核心创新点在于提取“蝶翼骨架曲线”作为普适性识别元素——将传统繁复的翅膀轮廓简化为数条流畅、富有生命张力的主结构线,最大化保留蝴蝶形态的动势、韵律感及其作为“生命始祖”的神圣意象,同时大幅降低绘制复杂度。目标是在简化中守护苗族宇宙观的文化本真性。

3、构建转译纹样库: 基于核心“蝶翼骨架曲线”,结合不同构图(如单蝶、双蝶、群蝶),形成3-5 款既蕴含苗族蝴蝶基因,又具备现代简约美感与易学性的基础纹样库,为社区教学奠定基础。

(二)染料体系:生态化重构蓝绿谱系

1、回归植物本源。彻底摒弃化学合成染料,选用天然、可再生、低污染的植物染料,契合蜡染传统本质与生态要求。

2、染料筛选与体系构建(核心策略)。基于苗族传统染色智慧及文献预研,确立以板蓝根(靛蓝)作为蓝色基调(呼应传统且生态),辅以栀子(黄) 进行科学复配,目标获得稳定、层次丰富的蓝绿色系,象征生命的活力(绿)与深邃的文化底蕴(蓝)。

3、复配工艺与性能优化。建立板蓝根(靛蓝液)与栀子(提取液)的精确配比梯度模型。严格控制靛蓝还原次数、栀子液浓度、复配比例、媒染剂(明矾)用量及浸染参数(温度/时间),通过系统实验,实现从浅豆绿到深墨绿的6 级清晰、稳定的生态色阶。

4、生态性能验证

色牢度: 依据国家标准测试,确保干/湿摩擦牢度及皂洗牢度达 4 级及以上,满足实用要求。

环保性: 量化对比植物染料废水与化学染料废水的关键指标(COD、BOD、pH 等),评估环境负荷的实质性降低。

资源循环: 探索并实践染液、蜡液的回收与再利用方案,践行循环理念。

三、 结果与分析:蝶翼之绿的协同绽放

通过在社区成功实施“绿色蝶变”工作坊,“纹样—染料—课程”协同模型得到有效验证,展现了以苗族蝴蝶纹样为核心的非遗绿色活化潜力。

(一)纹样转译:文化神韵的普适抵达

1、传承门槛显著降低。 观察数据显示,超过 85% 的零基础学员能在平均 2 小时内独立完成“蝶翼骨架曲线”的蜡绘。抽象化设计有效剥离了繁复细节,学员普遍反馈“线条简洁有力,抓住了蝴蝶飞舞的神韵”、“理解了为什么蝴蝶对苗族如此重要”。

2、文化认同有效激发。满意度调查显示, 92% 的学员表示通过抽象化的蝴蝶纹样,增强了对苗族“蝴蝶妈妈”神话及其宇宙观的理解与兴趣。学员作品(累计120 余件)虽形态各异,但核心的“蝶翼骨架”清晰可辨,证明了转译纹样在保留文化基因的同时具备良好的可操作性和创作自由度。核心在于苗族文化本身通过简化设计得到了有效传播。

(二)染料体系:生态之绿的稳定呈现

1、色彩与性能达标。实验室测试证实,优化的板蓝根-栀子复配体系成功产出6 级稳定的蓝绿色阶,层次分明。关键性能指标优异:干/湿摩擦牢度平均4-5 级,耐皂洗牢度平均4 级,完全满足日常使用需求。

2、生态效益显著。废水检测数据表明,植物染料工艺的COD 值较同等规模化学染料工艺降低约70% ,且废水接近中性,不含重金属等毒害物质,环境友好性得到充分验证。染液与蜡液实现了约 80%

的循环利用率,减少资源消耗。

四、 讨论:蝶翼之绿的深化与飞翔

本研究通过“绿色蝶变”社区实践,验证了以苗族蝴蝶纹样为核心、以生态设计转译为方法论、以“纹样—染料—课程”协同为模型的非遗绿色活化路径的有效性。以下关键议题值得深入探讨:

抽象化的边界与文化本真守护。 “蝶翼骨架曲线”的成功证明了核心视觉基因提取的普适价值。未来需持续探索抽象化的最佳尺度——如何在最大化降低技术门槛、促进传播的同时,更深刻、精准地传递“蝴蝶妈妈”神话所蕴含的苗族宇宙观、生命哲学等核心文化意涵,避免符号意义的浅表化。文化转译需以深度理解和尊重为前提。

植物染料体系的深化与社区产业化。板蓝根-栀子复配体系在社区小规模应用表现优异。其规模化推广需解决稳定性、原料供应链、成本控制等挑战。探索建立社区微型生态染料工坊,将分装、基础制备等环节更深地嵌入社区经济网络(如对接更大文创平台或环保品牌),是提升模型经济韧性与可持续性的关键方向。残障学员在分装环节的成功为社区包容性绿色产业提供了宝贵范式。

“社区范式”的可复制性内核。本实践验证了该模型在城市社区的可行性。其可复制性的核心在于“协同机制”而非具体地域元素:即文化核心的凝练表达(简化纹样) + 生态材料与工艺的系统性替代(植物染料) + 高效包容的传承方式(短时课程+赋能环节)。在推广至不同社区(城市、乡村、不同文化背景)时,需根据其资源禀赋(空间、人群、文化)灵活调整课程细节和应用场景,但守护苗族蝴蝶文化内核与生态原则不可动摇。高校(研发/设计支持)、企业(市场/技术资源)、社区(实施主体/受益者)的深度协同是模式拓展与升级的保障。

综合效益的量化与长效追踪。本研究初步实现了非遗保护(苗族蝴蝶文化传承)、生态保护(植物染料替代污染)、社区发展(居民赋能、残障增收) 三重目标的整合。未来需深化生态效益的量化(如碳足迹计算、水资源节约)和社会文化效益的长效追踪(如学员长期参与度、文化认同感的持久性、增收项目的可持续性及对社区凝聚力的影响),以更全面评估“蝶翼之绿”模式的长期价值。

五、 结论

通过把苗族蜡染的灵魂符号——“蝴蝶妈妈”纹样——转译为易学的“蝶翼骨架曲线”,并以板蓝根-栀子染料体系彻底替代化学配方,在社区层面成功运行“纹样—染料—课程”协同模型,实现了文化记忆不失真、环境负荷显著下降、弱势居民收入即时提升的三重收益。田野数据已证实,该范式可在最基层的合作社里自我循环:纹样越简,学得越快;染料越绿,成本越低;课程越包容,收益越高。它把国家级非遗从“濒危名录”拉回“日常生计”,为落实“十四五”非遗规划提出的创造性转化、绿色低碳与社区赋能要求,提供了一条可直接落地、快速复制、长效运行的方案,也为全球面临相似困境的传统手工艺贡献了可共享的“社区范式”。

参考文献

[1]罗晓明, 陈文武. 非物质文化遗产视域下苗族蜡染的传承困境与活化路径[J]. 文化遗产, 2021(2): 112-119.

[2]张毅, 王利君. 板蓝根靛蓝染色工艺的生态优化及色牢度研究[J]. 纺织学报, 2020, 41(7): 89-94.

[3]方晓风. 非遗活化的符号转译与社区赋能路径[J]. 美术研究, 2020(4): 119-124.

[4]李辉, 刘让同. 栀子黄色素在棉织物上的媒染性能与色光调控[J]. 印染, 2019, 45(18): 15-19.

[5]杨正文. 苗族蜡染纹样谱系与文化隐喻研究[J]. 民族艺术研究, 2018, 41(3): 45-53.

[6]梁雯. 包容性设计在传统手工艺扶贫中的应用[J]. 包装工程, 2022, 43(10): 308-315.

[7]柳冠中. 设计方法论:生态优先的设计思维转向[J]. 装饰, 2022(1): 12-17.

[8]陈岸瑛. 社区驱动型非遗传承模式研究——以长三角地区手工艺项目为例[J]. 民族艺术, 2021(5): 143-150.

[9]吴晓东. 苗族图腾神话研究[M]. 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7: 68-82.

[10]国务院办公厅. "十四五"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规划[Z]. 国办发〔2021〕17 号, 2021-05-25.

[11]文化和旅游部. 中国传统工艺振兴计划[Z]. 文旅非遗发〔2017〕13 号, 2017-03-12.

作者简介:

汪玉林(2004.04—),女,汉族,籍贯:四川自贡人,艺术设计学院,23 级在读本科生,本科学位,专业:服装与服饰设计,研究方向:服装设计,邮寄地址:奉贤区韩村路,汪玉林(收),电话:18808230281

曾妮(2005.04—),女,汉族,籍贯:上海长宁人,艺术设计学院,23 级在读本科生,本科学位,专业:服装与服饰设计,研究方向:服装设计,邮寄地址:奉贤区奉浦街道美谷大道6333 号,曾妮(收),电话:13601898943

陈思雅(2003.09—),女,汉族,籍贯:上海青浦人,艺术设计学院,23 级在读本科生,本科学位,专业:服装与服饰设计,研究方向:服装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