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视域下的“造血”与“输血”
褚宏扬 李翠玲 秦宇航
青岛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 266109
一、调研背景
在中国广袤的农村大地上,儿童教育与畜牧业发展是乡村振兴战略中不可或缺的两个环节。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村地区面临人才流失、教育资源匮乏、畜牧业转型升级等多重挑战。特别是留守儿童问题,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他们因父母外出务工而长期缺乏家庭关爱与教育支持,心理健康与学业发展受到严重影响。与此同时,畜牧业作为农村经济的传统支柱产业,也面临着技术创新不足、产业链延伸不够、市场竞争力弱等问题。
在此背景下,团队积极响应国家乡村振兴战略号召,深入山东省菏泽市单县留守儿童及周边乡村,开展以“乡村振兴视域下的‘造血’与‘输血’——单县留守儿童暑期陪伴及乡村养殖户走访调研”为主题的暑期社会实践活动。本次调研旨在通过实地考察、问卷调查、访谈交流等方式,深入了解单县留守儿童现状及畜牧业发展情况,探索乡村振兴的有效路径。
二、调研目的
2.1 深入县乡学校,开展社会实践,助力留守儿童教育事业发展
通过为留守儿童提供暑期陪伴、学业辅导、心理疏导等服务,帮助他们解决学习生活中的困难,促进其健康成长。同时,通过调研了解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心理等方面的现状和需求,为政府和社会各界提供决策参考。
2.2 深入养殖场调研,畜牧产业再创新——用实际行动推动农村畜牧产业发展
通过走访调研当地畜牧业发展情况,了解畜牧业在乡村振兴中的作用及面临的挑战,探索畜牧业转型升级的有效途径。同时,发挥高校科研优势,为当地畜牧业提供技术支持和人才培训,助力畜牧业高质量发展。
2.3 六年守望在微爱,曙光成炬暖“小荷”——梦小荷学堂,赋能乡村振兴
通过持续六年的“小荷学堂”志愿服务项目,为留守儿童提供长期稳定的关爱和支持,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乡村振兴志愿服务模式。同时,通过项目实施,提升大学生社会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为乡村振兴贡献青春力量。
三、调研方法
本次调研采用文献调查法、实地观察法、访谈法等多种方法相结合的方式进行。
3.1 文献调查法
通过查阅相关文献资料,了解国内外关于留守儿童教育、畜牧业发展等方面的研究现状和实践经验,为调研提供理论支撑。
3.2 实地观察法
深入单县留守儿童学校及周边乡村,实地观察留守儿童的学习生活环境、畜牧业生产情况等,获取第一手资料。
3.3 访谈法
与留守儿童、家长、教师、畜养殖户等进行面对面访谈,了解他们的实际需求、困难及建议,为调研提供详实的数据支持。
四、现状分析
4.1 单县地理位置概述
单县地处鲁西南,是山东省与苏豫皖四省交界处的重要节点城市。该县农业资源丰富,畜牧业发展历史悠久,是山东省重要的畜牧业生产基地之一。然而,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单县也面临着人才流失、教育资源匮乏等问题,特别是留守儿童问题日益凸显。
4.2 家庭教育固化,家庭教育矛盾突出
调研发现,单县留守儿童家庭普遍存在教育固化现象。由于父母长期在外务工,留守儿童多由祖父母或外祖父母照顾,这些老人往往教育观念陈旧,难以提供有效的学习指导和心理支持。同时,家庭成员之间因教育观念差异、沟通不畅等原因,容易产生矛盾,影响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
4.3 本土人才流失,外来人才引进困难
单县作为农业大县,本土人才流失现象严重。许多年轻人选择外出务工或求学,导致农村地区人才匮乏。同时,由于地理位置、经济发展水平等因素的限制,单县在吸引外来人才方面也存在较大困难。这进一步加剧了农村地区的教育和畜牧业发展难题。
4.4 畜牧业发展面临的挑战
单县畜牧业虽然历史悠久,但也面临着诸多挑战。一方面,传统畜牧业生产方式落后,技术创新不足,导致生产效率低下;另一方面,畜牧业产业链延伸不够,市场竞争力弱,难以适应现代市场需
求。此外,环保压力、疫病防控等问题也对畜牧业发展构成了严峻挑战。
五、调研分析
5.1 针对留守儿童——建立家庭、学校和社区三者联动的有效机制
5.1.1 家庭层面
加强家庭教育指导,提升家长的教育意识和能力。通过举办家长学校、开展家庭教育讲座等方式,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同时,鼓励家长与留守儿童保持密切联系,关注他们的成长需求和心理变化。
5.1.2 学校层面
加强学校教育管理,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学校应关注留守儿童的特殊需求,为他们提供个性化的教育服务。例如,设立心理咨询室、开展课外辅导等,帮助留守儿童解决学习生活中的困难。同时,加强与家长的沟通联系,共同关注留守儿童的成长。
5.1.3 社区层面
发挥社区在留守儿童关爱中的重要作用。社区应建立留守儿童档案,定期走访了解他们的生活状况和需求。同时,组织志愿者开展关爱活动,为留守儿童提供陪伴、辅导等服务。此外,社区还应加强与学校、家庭的联系与合作,形成关爱留守儿童的合力。
5.2 针对乡村畜牧业发展——组建科技小院,助力乡村振兴
5.2.1 加强政策支持与资金投入
政府应加大对畜牧业的政策支持和资金投入力度,为畜牧业发展提供有力保障。例如,出台畜牧业发展优惠政策、设立畜牧业发展专项资金等,鼓励企业和个人投资畜牧业。
5.2.2 推动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
加强与高校、科研机构的合作与交流,引进先进技术和人才,推动畜牧业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例如,建立畜牧业科技示范园区、推广新型养殖技术等,提高畜牧业生产效率和市场竞争力。
5.2.3 加强疫病防控与质量安全
建立健全畜牧业疫病防控体系和质量安全监管机制,确保畜牧业生产安全。例如,加强动物疫病监测和预警、完善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等,保障消费者健康权益。
5.2.4 优化产业结构与布局调整
根据市场需求和资源禀赋,优化畜牧业产业结构和布局调整。例如,发展特色畜牧业、推动畜牧业与旅游业融合发展等,拓展畜牧业发展空间和增值空间。
5.2.5 加强技能培训与人才培养
加强对畜牧业从业者的技能培训和人才培养力度,提高他们的专业素质和创新能力。例如,开展畜牧业技术培训、举办畜牧业人才交流会等,为畜牧业发展提供人才支撑。
六、政策建议
基于以上调研分析,我们提出以下政策建议:
6.1 加强家庭教育指导与服务体系建设
政府应加大对家庭教育的投入力度,建立家庭教育指导与服务体系。通过设立家庭教育指导中心、开展家庭教育宣传周等活动,提高家长的教育意识和能力。
6.2 完善学校教育管理与关爱服务体系
学校应进一步完善教育管理体系和关爱服务体系,为留守儿童提供更加全面、个性化的教育服务。同时,加强与家长、社区的联系与合作,形成关爱留守儿童的合力。
6.3 推动畜牧业科技创新与产业升级
政府应加大对畜牧业科技创新的支持力度,推动畜牧业产业升级和转型发展。通过引进先进技术、加强人才培养等方式,提高畜牧业生产效率和市场竞争力。
6.4 加强社区建设与志愿服务体系建设
社区应加强自身建设,提高服务能力和水平。同时,建立志愿服务体系,组织志愿者开展关爱留守儿童、助力畜牧业发展等志愿服务活动,为乡村振兴贡献力量。
七、结语
本次暑期社会实践活动让我们深刻认识到乡村振兴的重要性和紧迫性。通过实地调研和志愿服务,我们不仅了解了单县留守儿童现状及畜牧业发展情况,还探索了乡村振兴的有效路径。未来,我们将继续关注乡村振兴事业,发挥高校科研优势和社会责任担当,为乡村振兴贡献更多智慧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