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智慧校园背景下中小学体育数字化资源共享平台建设研究

作者

朱淋翎 李广周

重庆三峡学院体育与健康学院404020

2021 年教育部等六部门发布的《关于推进教育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构建高质量教育支撑体系的指导意见》和教育部2022 年工作要点,先后提出要推动教育数字化转型、实施数字化战略行动[1]。体育数字化资源不仅囊括动作示范、优质课程、赛事视频等基础素材,更融合AI 体测、虚拟现实、运动大数据等智能工具,使体育课堂在内容、方法与评价上实现多模态升级。而中小学体育教育数字化资源共享平台的建设不仅是技术升级,更是教育理念与公平诉求的深层变革。

1 中小学体育数字化资源共享平台建设的意义

1.1 促进体育教育公平,缩小区域发展差距

如果将高质量教育体系比喻为一棵树,那么教育数字化与教育公平则是这棵树的两根主分枝,因此两者之间的双向奔赴是构建高质量教育体系大树的关键[2]。当前城乡、校际间的体育资源差距,不仅体现在硬件设施上,更体现在优质教学内容、专业指导等软实力上。平台通过打破资源壁垒,让农村学校、薄弱学校的学生能接触到城市名校的标准化课程、特色运动教程等,这种公平不仅是“有学上”的形式公平,更是“上好学”的实质公平,有利于实现教育均衡发展,体现共享平台建设的社会价值与政策响应度。

1.2 支撑学生全面发展,培育体育核心素养

教育的本质是培养人,核心目标是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平台以学生为中心进行资源设计,覆盖了不同学段、不同需求的学生群体,形成个性化的资源供给体系。同时,通过互动功能激发学生运动兴致,培育体育核心素养,从而在日常锻炼中达成“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的目标[3]。

1.3 推动教师专业成长,优化体育教学实践

平台提供跨区域优质课例、前沿理论及数字化工具指南,帮助教师突破经验局限,借鉴多元教学方法,提升科学教学能力。其互动功能促进跨校教研,激发教学创新。同时,数据反馈功能记录资源使用与学生表现,助力教师精准反思教学问题,实现靶向优化。资源共建机制还激励教师钻研课程标准、提升资源创作能力,最终推动区域体育教学质量整体提升。

2 中小学体育数字化资源共享平台建设的困囿

2.1 资源分布失衡

由于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学校重视程度等差异,体育数字化资源分布存在较大差距。城区学校拥有大量的教学资源,乡村教师却因设备缺位只能“看示范、凭经验”进行教学;此外,省市级精品课也大多集中于经济发达区县,偏远地区难以获取或需自费购买。同一节智慧体育课,在城区学校是数据驱动的精准干预,在乡镇学校却退化为传统口令操练,资源红利因地域差异而严重稀释。

2.2 共享机制缺失

缺乏有效的资源共享机制,各学校、部门之间存在信息“保护”,平台接口互不开放,使优质体育微课只能沉睡在个人硬盘。此外,教师担忧原创被随意下载却无署名,职称评聘又未把共享成果计入考核,上传意愿大幅度降低;平台也缺少一键跨校推送与自动化学时认证,导致“想分享找不到门,想获取找不到路”。激励缺位与行政壁垒叠加,形成共享真空,资源流动被锁死。

2.3 内容零散单一

现有数字资源多为短时间的动作示范或孤立赛事剪辑,呈现单一化、碎片化的特点。在内容展示上,缺乏单元目标、分层任务与评价规则,教师备课只能东拼西凑,并且不同学段资源内容衔接断层,小学到高中的同一项目大部分资源雷同,无法递进;跨学科融合几乎空白,健康、德育等元素难以嵌入。零散片段如同散沙,难以支撑起系统的教学任务,优质教学资源反成备课负担,课堂深度与广度受到双重限制。

2.4 技术支撑薄弱

智慧校园建设为资源共享一定程度上提供了技术支持,但部分学校的信息化基础设施仍处于“U 盘+屏幕”阶段。网络带宽不足、服务器性能低下等问题影响了资源的传输和使用;平台架构简陋,无智能搜索、个性化推荐及实时数据分析;老旧资源挤占空间,新项目、新方法无法及时补充。同时,缺乏专业的技术人员对平台进行维护和管理,在这种运维乏力的双重打击下,共享平台的时效性与吸引力双降,优质数字资源难以落地实施。

3 中小学体育数字化资源共享平台建设的策略

3.1 统筹调配,区域均衡发展

城乡、校际之间的体育数字化资源分布不均,应由地方教育部门牵头建立区域资源调配中心,通过大数据分析绘制资源分布热力图,明确薄弱学校的资源缺口。组织名校、强校通过平台定向输出优质课例、训练方案等资源,并建立“校际帮扶结对”机制,要求优质学校每年为薄弱学校定制一定数量的特色资源。同时,设立专项补贴资金,对资源建设薄弱的学校给予倾斜,支持其开发符合自身需求的本土化资源,以此实现资源全域覆盖。

3.2 制度激励,多方协同共进

为激发共享动力、明确规则界限。首先要制定统一的资源共享标准,包括数据格式、分类标签、版权归属等,确保不同学校的资源可有序衔接。其次,将学校及教师上传资源的数量、质量与评优评先、绩效考核等挂钩,当优质资源被其他学校使用时教师可累计相应积分,积分用来兑换平台会员权益或培训机会。此外,成立区域资源共享联盟,定期举办资源共建研讨会,明确各方在资源开发、维护、使用中的权责,通过契约形式保障共享过程的有序性,激发校际主动参与共享的积极性。

3.3 构建体系,寻求拓展维度

打造体系化和差异化相结合的资源生态。一方面,构建“课程标准—学段目标—教学模块”的三级资源体系,按不同项目和维度进行系统分类,形成结构化资源库,避免内容零散。另一方面,强化差异化资源开发,结合地域特色、学生特点开发特色内容。同时,教师可以依据现实提出教学需求,平台整合专业力量定向开发,填补小众化、个性化资源空白。

3.4 智能耦合,情境化学习内容

在平台构建上,采用云计算和分布式存储技术,提升资源存储容量和访问速度,确保多校同时在线使用时资源的稳定输出。在功能开发上,引入智能技术。增设数据统计功能,自动分析教师资源使用频率、学生技能掌握进度等数据,为教学优化提供依据。同时,开发适配手机、平板、智能终端的多端应用,支持课堂投屏、课后扫码学习、家庭运动打卡等场景,实现技术与教学场景的深度融合,提升平台的实用性和丰富性。

4 结语

中小学体育数字化资源共享平台不仅是技术的升级,更是实现教育公平、培育核心素养与教师专业跃迁的系统性工程。破解分布失衡、机制缺位、内容零散与技术薄弱等瓶颈,亟须区域统筹、制度激励、体系拓展与智能耦合的协同推进。未来研究可在此基础上构建以用户实时数据为输入的“反馈-迭代”机制,以动态数据反哺平台,使体育数字化平台在智慧校园中实现从“可用”到“好用”、从“共享”到“共生”的转变。

参考文献:

[1]李铭,韩锡斌等.高等教育教学数字化转型的愿景、挑战与对策[J].中国电化教育,2022,7(426):23-

30

[2]肖城,彭海燕,赵诒盼,等.教育数字化赋能体育教育公平的逻辑、维度与实践向度研究[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25,33(04):265-269.

[3]于素梅,许弘.《〈体育与健康〉教学改革指导纲要(试行)》解读[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21,33(04):371-3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