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多元智能的初中英语教学策略的行动研究
韩松
邳州市明德实验学校
前言:
当前初中英语课堂普遍面临“教师主导灌输、学生被动接受”的困境,行动研究作为一种“实践-反思-改进”的循环模式,强调教师在真实教学场景中,通过系统性观察、数据收集与策略调整,持续优化教学方案。将多元智能理论与行动研究相结合,既能基于理论框架设计个性化教学活动,又能通过实践反馈动态修正教学策略,形成“理论指导实践、实践反哺理论”的良性循环。
一、空间智能激活
传统的友谊主题词汇教学往往采用单词表记忆,学生很难体会“trust”“support”这些抽象概念的实际应用[1]。根据空间智能理论,教师可以将教室分为友谊博物馆场景,其中包含情感互动区(有信任和冲突的实物,比如修复的破镜手工,写满道歉话的小纸条)、合作任务角(需要两人合作才能完成的拼图,双人跳绳)以及回忆长廊(挂上学生和朋友的合照以及英文描述)。在合作任务角里,学生需要使用目标词汇完成指令“Hold the rope tightly and jump together. This shows cooperation.”(紧握绳子一起跳,这体现合作),在情感互动区,学生摸着裂痕修复的陶罐之后,需要用“Even if weargue, we can mend our friendship like this.”(即使吵架,我们也可以像修复陶罐一样修复友谊)来描述这个场景。
教师实践发现空间场景的沉浸感让学生主动参与进来,原本沉默的学生在双人跳绳中,自然而然地向同伴说出了“Let's coordinate our steps!”(我们协调步伐!),将“coordinate”从课本词汇变为肢体语言。空间场景的复用时,教师将“友谊博物馆”转移到了“家庭关系”,学生能够快速将词汇“support”迁移到“My sister supports me when I fail.”(我失败时姐姐支持我)上,更能激发学生的情感。
二、人际智能强化
“Schoollife”主题的口语教学中,学生往往总扮演“学生”角色,表达内容单一,人际智能理论提倡多角色互动以提升语言的灵活度,教师可开展“校园角色轮换日”,每轮对话后学生须改变身份(学生→教师→校长→清洁工),并逐步提升场景难度(从“询问课程表”到“解决校园矛盾”),比如第一轮学生 A 作为“学生”向“教师”(学生 B)提问:When does the art class start? ”(美术课什么时候开始?),第二轮学生 A 变为“校长”,学生C(教师)需要他回应:“We need more art supplies.”(我们需要更多的美术用品),第三轮学生 A 成为“清洁工”,向学生D(校长)建议:“Couldwe have are cycling bin near the artroom?”(在美术室附近放一个回收箱怎么样?)
教师注意到,角色轮换要求学生打破身份的限制,原本内向的学生要扮演“校长”,需要使用“I'll consider your suggestion.”(我会考虑你的建议)等正式表达;而原本主导对话的学生要扮演“清洁工”,则需要学习谦逊的表达“I'm just sharing an idea.”(我只是提个建议)。分层任务卡(初级卡提供句型“What time is...?”,高级卡要求添加条件句“If we have more supplies, we can...”)保证了不同水平学生的参与。教师反思要控制轮换节奏,轮换太快(每轮 1 分钟),学生会陷入机械应对,每轮3 分钟既保持新鲜感,又留出思考时间。活动结束后,学生对话中出现了“From my perspective as a student...”(从学生角度看)等复杂表达,人际智能策略提升了思维深度。
三、音乐智能融合
“To be a good learner”主题涉及抽象语法点(如情态动词“should/could”表示建议),传统讲授法易使学生混淆。音乐智能理论指出,节奏能激活大脑对语言结构的感知,教师可将语法规则编入《两只老虎》旋律。
实施时,教师先带领学生拍手打节奏唱歌词,再分组改编歌词描述学习场景:第一组唱“We should review notes after school”(我们该课后复习笔记),第二组接“We could make mind maps too”(我们可以做思维导图)。音乐活动的趣味性消解了学生对语法的抵触,而重复的节奏模式(强-弱-强-弱)帮助学生无意识掌握“should”表义务、“could”表建议的差异[2]。教师反思发现,音乐策略对听觉型学习者效果显著:曾因语法错误频繁而沮丧的学生,在将“如何提问”编入《小星星》旋律后,能准确说出“When I don't understand, I should raise my hand and could say ‘Could you explainagain?'”(不懂时我该举手,可以说‘你能再解释吗?'),音乐与动作的结合(如唱“review”时做翻书动作,唱“ask”时做举手动作)进一步强化了语法与行为的关联,体现了多模态教学对抽象概念具象化的作用。
这种音乐语法结合教学方式,意外地催生了学生的跨学科创造力,老师发现,那些之前说话很少的孩子们,在创作的时候会自己查阅资料,跟同学们探讨韵律,用音乐作为桥梁的合作学习悄悄地打破学科界限,更值得称道的是,这样的做法把知识融入音乐记忆库中,给传统的语法课带来一种感性且具情境的新形式。
总结:
多元智能理论视角下的初中英语教学行动研究,通过重构“以生为本”的教学范式,实现了语言能力与多元智能的协同发展,能显著提升学生的英语综合运用能力,更能激发其学习自主性与创造力,有利于为初中英语教学的个性化与科学化发展提供更丰富的理论支持与实践经验。
参考文献:
[1]王利.多元智能视域下初中英语课程整合策略[J].新课程研究,2025,(01):36-38.
[2]彭丽娜.基于多元智能理论的初中英语教学策略研究[J].教师,2025(16):98-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