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品词析句探索新鲜感

作者

吕向红

金华市站前小学 浙江金华 321000

在部编版三年级语文教学中,体会有新鲜感的词句是衔接低段识字读句与高段品析语言的关键。教材通过篇章页明确目标、课后练习细化任务、语文园地系统巩固,形成完整教学闭环。结合实践,我们提炼出示范引领、借图辅助、和乐诵读三大策略,助力教师突破难点,引导学生从找到词句到读懂妙处再到主动积累。

一、策略背景:为什么要聚焦 “有新鲜感的词句”?

三年级是学生“语言敏感期”的关键阶段:

1、教材衔接需求:低段已通过插图、拼音解决 “读通” 问题,中段需转向“读懂、读活”,“有新鲜感的词句”是切入语言品析的最佳载体;

2、能力培养需求:此类词句常包含生动修辞(如拟人)、陌生表达(如“私塾”)、独特节奏(如长句),关注它们能直接提升学生的语言感知力与阅读专注力;

3、积累运用需求:引导学生主动积累新鲜词句,能为后续习作 “言之有物、言之有趣” 打下基础。

二、三大核心教学策略(附实操案例)

策略一:示范引领 —— 破解“长句读不准、情感读不出”难题场景:精读课文中包含长句、修辞句的段落(如《花的学校》二、八自然目标:通过精准示范,让学生掌握 “停顿、重音”技巧,初步体会词句的表达妙处。

1. 听辨:先 “摹形”—— 学停顿与重音【案例】《花的学校》“初读感知” 环节

师动作:

① 课件呈现长句并标注停顿(用 “/”)、重音(用 “△”):

“于是,一群一群的花 / 从无人知道的地方 /△突然跑出来,在绿草上△跳舞、△狂欢。”

② 范读 2 遍:第一遍慢读,突出停顿;第二遍带情感,加重 “突然”“跳舞、狂欢”,模拟“花孩子奔跑欢庆”的语气。

学生任务:听后对比自己的朗读,同桌互说:“老师哪里停了?哪里读得特别有劲儿?”即时指导:指名朗读,针对“‘狂’字读成‘kuáng’而非‘kuāng’”“‘从无人知道的地方’后漏停顿” 等问题,逐句纠正。

2. 品读:再“传神”—— 悟情感与写法

师引导:“花会‘跑’会‘跳舞’吗?生活中谁会这样?(预设:放学的我们、玩耍的小朋友)把自己想成刚放假的孩子,再读这句话,让老师听到你的开心!”

反馈:朗读时会自然加快 “跑出来” 的语速,加重 “跳舞、狂欢” 的语气,甚至带着笑容读— 此时学生已初步领会“拟人写法”的“新鲜感”。

小贴士:示范后一定要给学生 “模仿 + 对比” 的时间,避免 “教师读、学生听” 的单向灌输。

策略二:借图辅助 —— 解决 “陌生词不懂、抽象词不悟” 困境场景:遇到历史类、生活类陌生词(如《不懂就要问》中的“私塾”“咿咿呀呀”)

目标:利用直观素材(图片、短视频)搭建“已知与未知”的桥梁,让学生在理解词义的基础上读出 “新鲜感”。

1. 猜义:借图破 “陌生”—— 懂词义【案例】《不懂就要问》第一自然段 “私塾” 教步骤 1:先 “猜” 后 “证”

生自由朗读后圈出 “私塾”,先猜意思(预设:“古代的学校”“孙中山读书的地方”);

步骤 2:图文对应

出示 “清末私塾真实场景图”(图中有先生、课桌、课本),教师讲解:“这就是私塾 —— 和我们现在的教室一样,是古人读书的地方,但上课方式和现在不同。”

效果:学生能快速将 “私塾” 与 “教室” 建立联系,再读含 “私塾” 的句子时,语气更笃定。

2. 仿读:借视频学 “韵律”—— 悟用法【案例】“咿咿呀呀” 教学步骤1:看视频知 “情境”

播放1 分钟“古人吟诵诗文”短视频(画面:古人摇头晃脑,拉长字音读“人之初,性本善”),讲解:“古人读书讲究‘拖长音、有韵律’,这就是‘咿咿呀呀’的样子。”

步骤 2:模仿练 “语气”

生跟着视频摇头晃脑仿读,读“孙中山小时候在私塾读书”时,自然带出“咿咿呀呀”的韵律感。贴士:优先用教材自带插图,无插图时补充 “真实场景图 / 短视频”(避免卡通化素材),确保学生理解的准确性。

策略三:和乐诵读 —— 突破 “意境体会浅、画面感弱”瓶颈场景:写景、写场景的优美段落(如《大青树下的小学》第三自然段)

目标:通过背景音乐营造氛围,引导学生“边读边想象”,深化对词句“新鲜感” 的理解。

1. 和乐:配乐入 “情境”— — 品意境【案例】《大青树下的小学》“窗外安静” 段落教学

铺垫:

“找到让你眼前一亮的句子了吗?(预设:‘这时候,窗外十分安静…… 这些山林里的朋友,是那样好奇地听着。’)为什么新鲜?(预设:‘小动物像人一样听课’)”

配乐朗读:

播放“轻柔的自然音效”(鸟鸣、微风声),要求:“语速放慢,声音轻轻的,读到‘最有趣的是时,稍微调皮一点,就像发现了小秘密。”

学生表现:朗读时会不自觉放轻声音,部分学生还会模仿 “好奇” 的语气,代入感更强。

2. 想象:述画面促 “理解”— — 悟妙处提问:“和着音乐读,你脑子里像放电影一样,看到了什么?

学生分享:

“我看到小鸟站在窗台上,不叫了,盯着教室看”“猴子坐在大青树上,手搭在额头上,好像在听老师讲课”……

总结:“大家看到的画面,都是‘把小动物当作人来写’的魔法 —— 这就是这句话最新鲜、最有趣的地方!”

策略小贴士:音乐选择要 “贴合文本意境”(安静段落用轻柔音效,欢快段落用轻快旋律),避免音乐盖过朗读声。

三、教学落地建议(教师必看)

分阶段运用策略:

新授精读课文:教师主导,用 “示范引领 + 借图辅助”教方法;

略读课文(如《不懂就要问》):学生自主运用策略,教师仅点拨;语文园地:通过“交流平台”让学生分享“我用什么方法读懂了新鲜词句”,系统复盘。

重视 “积累” 环节:

让学生准备 “新鲜词句本”,每课记录 1-2 个新鲜词句,标注“我觉得新鲜的原因”(如“跳舞、狂欢 —— 把花当作孩子”),定期在班级分享。

衔接低段基础:

三年级学生已习惯 “用插图理解内容”,教学时可先问“低段我们怎么理解陌生词?”,再过渡到“中段我们还能加视频、音乐帮忙”,降低学习坡度。

总结

“示范引领、借图辅助、和乐诵读”三大策略,本质是为学生搭建 “从‘读’到‘品’”的阶梯:示范解决“怎么读”,借图解决 “读不懂”,和乐解决“读不深”。通过这些策略,学生不仅能找到“有新鲜感的词句”,更能读懂其背后的表达智慧,真正实现 “语言感知力”与“阅读兴趣”的双重提升 —— 这也是部编版教材设置该要素的核心初衷。